《浅冬中岔古堡的寻忆之旅》

风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浅冬中岔古堡的寻忆之旅</p><p class="ql-block"> 浅冬的清晨有毛毛细雨飘落,因了几天前的一个约定,我坐公交去市区和友人一起去甘谷八里湾的中岔,去看那个漂亮充满故事的船型古堡、农耕博物馆和守护它们的乡贤程世雄也叫程政委。</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因细雨和低气温的缘故,在通往人民公园的那条青年南北路上,银杏叶黄的让人欢喜,而我却无暇顾及。早已等候在公园门口集合点的友人们相互问候和寒暄着,等候交通工具的到来。终于,万事俱备,向着今天的目的地出发。</p><p class="ql-block"> 同车而行都是各方面很优秀的老师,听着老师们谈古论今,而我就像个刚刚入学的学生,耳朵和心都顾不过来,想听和想记的知识太多。我前排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淑漫老师,她可是我好多年前就喜欢和崇拜的天水美女作家之一。今日有幸相遇,且同车,还能和老师近距离的交谈,甚是开心。</p><p class="ql-block"> 没来中岔之前,我也曾在几位老师的文章里领略了八里湾中岔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船型古堡,以及原空军军医大学干休所所长程世雄和他的父老乡亲,对古堡修缮和对农耕博物馆的成立和对老物件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感觉漫长且短暂。</p><p class="ql-block"> 浅冬的甘谷八里湾镇的中岔村,宛如一幅宁静而古朴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铺展。</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时,还是被深深的震撼到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特的船型古堡的大门,和门口的一幅幅碑文,最为显眼的就算大门左边的这块由书法家、诗人谢承旭老师,书写的李子伟老师的中岔赞,后由程世雄先生将其携刻成树碑,以及进入古堡大门围绕院墙一周,两侧的用各个行业领域里名人书法所刻的碑文,以苍劲温婉的笔触和深刻的纹路,记录着每一块碑文的故事,给人一种震撼。</p><p class="ql-block"> 踏入这座古堡,它宛如一位安静沉睡的巨人,虽经历了历史岁月长河中风雨的侵蚀,却依然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沿着古堡先人们用泥土夯起来以及后人修修补补的城墙漫步,透过小小射击孔远望,仿佛能听到古人和历史的低语。古城墙上厚重的苔藓,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曾今护佑过乡民,躲过匪乱的堡子,后来,乡亲们为了感谢它的救命之恩,就在堡子里修建了关帝庙和戏台,成了乡亲们敬神、看戏和联络乡情的地方。破四旧那会,庙里的神像被迫拆除,但纯朴的乡民为了保住庙院,便把村里的小学搬到了堡子里,把庙宇当成了教室,才得以保留至今。有风悄然拂过,仿佛带来了堡子往昔的金戈铁马与繁华盛景。</p><p class="ql-block"> 农耕博物馆犹如一座时光的宝库,陈列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那些古老的农具,仿佛在讲述着曾经的春播秋收,让人心生敬畏。更如一座时光的驿站,静静陈列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件熟悉的农具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汗水与希望,让人对农耕文明的演进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 在农耕博物馆的角落里,陈列着纺车、瓦罐、风车子、石磨、碾子、锄头、镰刀、犁铧、簸箕、扁担等,它们如同岁月的史官,默默讲述着往昔农耕生活的故事。置身在博物馆静立,缓缓闭目,任思绪游离。身旁,每一件熟悉的农具,都似有千言万语。纺车,曾在农妇的手中咿呀转动,纤细的棉线在飞旋中交织成温暖的布匹,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与期待。每一次的转动,都是生活的律动,是勤劳的双手与坚韧的意志共同谱写的乐章。瓦罐,质朴而敦实,它们盛装过岁月的酸甜苦辣。从清冽的井水到香浓的米粥,瓦罐见证了一家人的温饱与欢笑,那一道道细微的裂纹,恰似岁月留下的温柔印记。风车子,在微风中轻盈地舞动,筛选着谷物中的杂质,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合作的优雅舞蹈。它的每一次转动,都为收获增添了一份纯净与美好。石磨和碾子,沉重而坚定。它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谷物研磨成生活的希望。那粗糙的表面,铭刻着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不懈追求。锄头轻语,讲述开垦的艰辛,田垄在它的挥舞下成型。镰刀低吟,诉说收获的喜悦,金黄的麦浪曾是它的功勋。犁铧倾诉,深耕土地的使命,翻开的每一寸土都孕育希望。簸箕轻摇,筛选生活的琐碎,留下的是饱满与纯粹。扁担嘎吱,挑起生活的重担,坚韧的肩膀不曾畏缩。与它们对话,就是与过去的岁月相拥。感受汗水的温度,聆听劳动的赞歌。这些古老的物件,虽已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退隐,但它们所蕴含的农耕智慧和勤劳精神,却永远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当我们凝视它们,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吆喝声,感受到那曾经热烈而充实的农耕生活。它们是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心灵深处永远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院子的空地,友人早已为我们燃起了露天的罐罐茶。炉火跳跃,罐中的茶水翻滚,热气升腾,茶香四溢。大家围坐,目光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感慨。我们倾听程世雄政委讲述古堡的神秘故事,与李子伟老师探讨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话语在茶香中交织,思绪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我们品味着罐罐茶的醇厚,感受着友情的温暖,仿佛与这古老的中岔融为一体。 </p><p class="ql-block"> 午饭,是一碗干部下乡菜(鸡蛋豆腐炒粉条),我是第一次吃这样的用柴火炒制的菜,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质朴的情怀,另配一碗放了腌韭菜的酸汤,那独特的酸辣味道刺激着食欲。友人有围聚在桌旁的,有的站着,姿态各异,吃相纷呈。他们大口咀嚼着,每一口都充满了对食物的尊重和享受。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满足与惬意,仿佛在这平凡的饭菜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笑声与饭菜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让这个午间充满了温暖和欢乐。</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每一种姿态,每一种吃相,都是真实而生动的生活画卷。在这简单的午饭中,我们分享着美食,也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和心情。干部下乡菜的醇厚,酸汤的独特,友人们的欢声笑语,共同构成了这难忘的午间时光,成为记忆中一抹温暖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欢聚、启程还是别离,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如现在这般,它们让我们体验到生活的多彩,感受到情感的深沉。在这浅冬的中岔,船型古堡的庄严、农耕博物馆的传承、碑林的深邃、友人们的情谊以及那香醇的罐罐茶,共同编织成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眷恋告别,但中岔的记忆,如同那永恒的茶香,深深地印刻在心底。 </p><p class="ql-block"> 后记:用我稚气杂乱无章的文字,是无法将这次研学的所见所闻书写妥帖的。然而,农耕博物馆的里的那些老物件,还是让我流连忘返,许是那些物件里也留有我无法磨灭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