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编者按】河北省诗词协会女工委2024年11月诗词创作主题,将围绕“萧红”女士展开。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洛神“。其小说具有鲜明文体特征,<b><font color="#ed2308">超常规的文体语言</font></b>,<b><font color="#ed2308">诗化、直率而自然</font></b>。她于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font color="#ed2308"><b>第一篇</b></font>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font color="#ed2308"><b>成名作《生死场》</b></font>。1936年,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font color="#ed2308"><b>长篇小说《呼兰河传》</b></font>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中国香港,年仅31岁。</h1> <h1><p></p><p><b>一、人物生平<font color="#ed2308"><br></font></b></p><p><b><br></b>1911年(宣统三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b><font color="#ed2308">萧红生于黑龙江省</font></b>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p><div><br>1919年(民国八年),<font color="#ed2308"><b>生母姜玉兰感染霍乱病故</b></font>。父亲张廷举续娶梁亚兰,即萧红继母。</div><div><br>1927年(民国十六年),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第六中学、萧红中学)就读。萧红喜欢文学和绘画,<b><font color="#ed2308">在校刊上发表过署名悄吟的抒情诗</font></b>。</div><div><br>1928年(民国十七年),哈尔滨市学生维持路权联合会发起反日护路游行示威活动,即“一一九”运动。<font color="#ed2308"><b>萧红参加游行,主动担任宣传员。</b></font></div><div><br>1929年(民国十八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font color="#ed2308"><b>,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b></font>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div><div><br>1930年(民国十九年),初中毕业,<font color="#ed2308"><b>不顾家庭反对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b></font>。因为没有家庭的 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div><div><br>1931年(民国二十年)1月,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两人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汪恩甲为了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font color="#ed2308"><b>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b></font>,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div><div><br>1931年(民国二十年)10月,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与<b><font color="#ed2308">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font></b>。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b><font color="#ed2308">汪恩甲不辞而别</font></b>。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萧红因此结识萧军。</div><div><br>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欠钱太多,旅馆不让萧红离开。<b><font color="#ed2308">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出,</font></b>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萧红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两人住进旅馆,开始共同生活。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div><div><b><br></b>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是萧红<b><font color="#ed2308">最早发表</font></b>的文学作品。</div><div><br>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跋涉》的出版,在<b><font color="#ed2308">东北引起了很大轰动</font></b>,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iv><div><br>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引起特务机关怀疑,为躲避迫害,萧红、萧军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乘船到达青岛。此间,两人与上海的鲁迅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b><font color="#ed2308">鲁迅的指导与鼓励,被称赞中国左翼文学一下子多了两个实力作家。</font></b></div><div><br>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作品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font color="#ed2308"><b>萧红一举成名。</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因与<b><font color="#ed2308">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font></b>,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div><div><br>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0月19日,<b><font color="#ed2308">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font></b>。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div><div><br>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萧红、萧军不顾危险,帮助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躲过特务机关搜捕,<font color="#ed2308"><b>保护他们安全转移。</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担任文艺指导员。后来<b><font color="#ed2308">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1月,萧红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萧红称<b><font color="#ed2308">孩子头天夜里抽风而死。<br></font></b><br></div><div>后来萧红听从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的建议到玛丽医院做全面检查,<b><font color="#ed2308">发现患有肺结核。</font></b>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次日萧红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font color="#ed2308"><b>“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b><font color="#ed2308">萧红病逝,享年31岁。</font></b></div><p></p></h1> <b>二、文学特点<br></b><br>(1)文体特征<br>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font color="#ed2308"><b>超常规语言</b></font>、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div><br>(2)语言特点<br>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b><font color="#ed2308">诗化、直率而自然</font></b>。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 ,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直率、自然。</div><div><br>(3)思想特质<br>萧红认为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 即便是在抗战救亡时期,她也拒绝使小说直通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 萧红作品人物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而女性更为常见,<font color="#ed2308"><b>女权主义思想</b></font>日渐成熟。<br><br><b>三、名家点评<br></b>(1)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font color="#ed2308"><b>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b></font>格,我以为是唯一的。</div><div><br></div><div>(2)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font color="#ed2308"><b>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b></font>,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div><div><br>(3)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b><font color="#ed2308">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font></b>,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div><div><b> (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有删改)</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