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食在广州,路人皆知矣,但是,食在成都,却是时下年轻人的至爱,尤其是成都的小吃。</p><p class="ql-block"> 一日,女儿下班,塞给我两袋麻辣兔头,锡纸真空袋包着,说是同事从成都旅游返来,带回的手信,成都名小吃,特香。</p><p class="ql-block"> 我诧异,这兔头,看上去有点儿怪怪,些许的可怖,肉极少,且难嚼,有何好吃?四十多年前我到过成都,未曾听说有兔头这一小吃,真是孤陋寡闻,事过境迁。</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真空袋子,豆瓣酱、花椒、干红椒加卤料卤得的兔头,面目全非,红褐透亮,上面洒着些许白芝麻,和着酱汁,香气扑鼻,挑逗着我的味蕾,我取出兔头咬了一口,骨感十足,又麻又辣,我“哎呀”的一声,赶紧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女儿啃之,有滋有味,连声赞好,超爽。</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才知道,这兔头风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自贡一带的民间用大量废弃的兔子边角料兔头,加入麻辣卤料卤或炒,便成了川味十足的名小吃。变废为宝,一举两得,真是美食界的一大创举。成都双流“老妈兔头”很有名气,牌子货,连锁销售,随街可见。</p><p class="ql-block"> 如今,兔头成了成都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不用说,是麻辣的天下。今年中秋节我在成都过,在春熙路的繁华商场,清一色摆着形形色色的兔头,成了外地游客返乡捎带的手信。奇怪的是,在这儿你找不着一盒应节的月饼,大概成都人过中秋,啃兔头而不吃月饼,我未见过麻辣的月饼。</p><p class="ql-block"> 吃兔头可是技术活儿,好比上海人吃大闸蟹,藏匿在骨壳里面珍宝似的兔肉,要一克不拉地噻进食客的嘴里,又不发出“吮吮”声,大快朵颐而又不失文雅,方算得上会吃,不然,人家觉得你粗鲁,有失斯文。“啃兔头”,成都方言语,“亲嘴”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先用嘴充分吮吸兔头上油光铮亮的辣椒油,从嘴巴的位置把兔头掰成两半,先吃下半部分,再吃上半部分。脸上的肉,是兔头最多的部位,饱浸酱汁,穿透辣味,肉质鲜美,香气浓郁,入嘴的那份滿足感,飘飘欲仙,妙不可言。不啃其头,焉得其趣。</p><p class="ql-block"> 你不可放过兔头夹骨缝里的每一处肉,轻挑细挖,如囊中取物,又似探矿觅宝,最后才享受颅脑,那是皇冠上的钻石。</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成都旅游,专找名小吃店,过过口瘾。以前成都有许多老字号,“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赖汤圆”、“谭豆花”、“夫妻肺片”……,各有各的专营店,因时间所限,我们没有一一前往,而是去了一家成都名小吃总汇店,二层经营,规模不小,那是一家国营企业,位于市中心街口,集众名小吃于一身。名吃荟萃,一托盘端上,对于我们这些到此一游的匆匆过客,自然方便不过了。“钟水饺”的清爽可口,“龙抄手”的皮薄馅嫩,“谭豆花”的嫩滑爽口,尝过不忘,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夫妻肺片”,就凭这一菜名,你便毛骨悚然,没齿难忘了。其实,它是由牛肉、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为主料卤制,配以辣椒油、花椒面等红油浇在卤好的切片上,便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浓香可口的成都美食。以前有用牛肺卤制的,如今不用了,不知何故。因源自一家夫妻小本经营的菜式,故仍以“夫妻肺片”名之。</p> <p class="ql-block"> 俗语曰:“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还有云贵的辣,都是出了名的嗜辣,吃辣的省份,但烹制迥异,各有风味,难分伯仲。湖南是香辣,江西是生辣,云南是酸辣,贵州是糟辣,四川则是麻辣。假如,抽掉川菜中那一串串生花椒、大把的花椒佐料,川辣便失色好几分,没有了麻,也就失去了川辣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贵州的辣也够呛,极辛辣,也入花椒。八年前,我到贵州游,在遵义市一家黔菜馆吃过一道腊肉饭,连锅端上,开盖,香气四溢,熏腊肉油渗锅底,结一层焦黄的锅巴,端上桌,滋滋的响,极香,可惜有花椒的参与,我尝过即止,在座的贵州人氏皆曰:好吃。</p><p class="ql-block"> 我尝过最香的锅巴,是在武汉长江边三阳广场的一家私房菜馆,我们点的是土豆腊肉饭。点这菜时,服务员说时间要长,我们说行,不急。腊肉、土豆与靓米在砂锅里不断翻炒,最后将饭烘熟。熏腊肉的香味,微微焦黄的土豆,烹成浓香的腊味饭,闻香诱食欲。最佳是锅底的一层锅巴,焦黄,极香,且脆,带着熏腊肉的香,那饭真是好吃。服务员说,那是恩施土家族的传承,土豆熏腊肉饭,只此一家。它没放花椒,不辣。</p> <p class="ql-block"> 以前我吃过的“夫妻肺片”,辣得可以接受,这回故地重游,我又想念它了。我问亚朵酒店的前台,周边有无经营“夫妻肺片”的店,这位小青年听了,竟不知所云,问我“夫妻肺片”为何物,谁还吃那玩意儿?这让我纳闷。可见,代沟不仅存在于价值观,连饮食文化也有一道代沟。</p><p class="ql-block"> 在春熙路的“西月城谭豆花店”,我吃上了“夫妻肺片”,如愿以偿。这是一家小吃总汇,主打豆花、面条,“夫妻肺片”跑龙套,只是配角。我吃到的非牛肉、牛头皮、牛舌、牛心之卤品,似是猪头肉、猪耳朵之类,配上油炸花生,浇上红油,撒白芝麻,完全变了样,这很令我失望,但是,它的豆花却是个惊喜。谭豆花是百年老店,始建于1924年,四代传人了,甜水面、豆花面、红糖豆花、酥肉豆花、冰醉豆花……,在成都人的口碑中,久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豆花确是滑嫩,入嘴即化。我品尝了酥肉豆花和冰醉豆花,豆花类似广东的豆腐花,但加入了白糖与醪糟,比豆腐花来得好吃,喝了红油馓子豆花,再来一碗冰醉豆花,有甜滋滋的解辣功效,神清气爽,绝配,也亏他们想得出。</p><p class="ql-block"> 谭豆花,百年沉淀,四代传人,承载着老成都的饮食文化记忆。华灯初上,我们慕名前往品尝,早已熙熙攘攘,门庭若市。</p><p class="ql-block"> 班固《汉书•郦食其传》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百家齐放,各有短长。而国宴则多以刀功精细,造型精巧,味道淡甜的江苏淮扬菜为主,这也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周礼的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 这是符合逻辑的。</p><p class="ql-block"> 2024.11.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