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

施建邦

<p class="ql-block">  在家乡的水墨丹霞地质公园景区内,生活着一种昆虫,我们当地人称其为“秋蝉”。它与教科文书中命名的秋蝉不同,全身微黑翠绿,头上长有两条长须,且上下左右摆动。前胸腹下分别长有两双小腿,用于帮助咀嚼食物和攀爬,后腹下及背部分别长有两片透明的短翅膀和两只长后腿,它成虫后不会飞行,只在草丛中蹦跳。两片短翅上下绞合,在扇动散热的同时,会发出清脆的“㘗<span style="font-size:18px;">㘗”声,</span>“蝉鸣”悦耳动听,仿佛让人置身田野,吹拂清风。</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逢雨量充沛的盛夏,在生产队小川(水墨丹霞地域)耕作的得邦哥回家,都要带来几只秋蝉,也会给自己一只。看秋蝉在草叶编织的圆笼中,一对圆而明亮的大眼睛和周身的翠绿,让人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听得邦哥说,秋蝉不好捉,只有在傍晚出来觅食时才能捉到,还说只有雄秋蝉会发出蝉鸣,雌秋蝉不会蝉鸣。</p><p class="ql-block"> 秋蝉喜欢吃各种瓜花、嫩草、菜叶、昆虫。绝食时,也会自残吃掉自己的两只后腿,用以维持生命。</p><p class="ql-block"> 直到1975年暑假去小川劳动,带着捉秋蝉的好奇,利用歇晌空闲,询声去草丛中寻找,除捉到过一只雌秋蝉外,再没有看到雄秋蝉的影子。雌秋蝉<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有长长的鸭喙状尾巴,用于在沙土中产卵,且比雄秋蝉大许多,笨拙许多,很容易捉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童年的记忆中,秋蝉是一只飞不去的影子,永远留在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今年7月15日,在五泉山广场摊点上,秋蝉的“㘗㘗”声再次让人驻足,在众多的竹笼中,选出一只叫声清脆,叫声频律快的秋蝉,通过与摊主讲价,花25元钱给孙子买了一只,回家后与孙子合作,制作了竹签笼,并将其入驻圆笼,不长时间,“㘗㘗”声从笼中飞出,孙子说好听,自己也觉悦耳。</p><p class="ql-block"> 从这一天起,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家中都能听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㘗㘗”声,这种声音伴随自己去了青海门源、河西走廊、甘南草原,又随自己来到成都,直到昨天死去。但不知什么原因,在“寒露”节过后几天发现,它自残吃掉了一只右腿,又过了一个月就死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据说秋蝉虫卵在土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蛰伏数年,这期间,它们</span>默默无闻,与世隔绝,积蓄力量,等到某个适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天,</span>从卵中孵化,又在夏季的某个夜晚,从土壤中爬出,来到草丛,开始一个生命的周期,开始发出响亮的鸣叫。</p><p class="ql-block"> 秋蝉是许多动物的食物来源,是草原生态的分解者,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秋蝉的鸣叫,是夏日最动听的乐章,也是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秋蝉的鸣叫,不仅是对生命的歌颂,也是对和谐共处的呼唤,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生命,保护它们的家园,共同维护生态和谐美丽。</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1日 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