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牛首山记

南山

南山(南京) 537545  <div><br></div><div> “春牛首,秋栖霞” 南京民间的谚语,短短六字却道出了这座城市四季的变换与自然之美。<br> 我游牛首却是秋未的一天,不是为去寻觅隐约在山腰间的古刹,也不是为去静听古刹里悠长的钟声,那钟声里的古刹与古刹里的钟声早已远去,早已是曾经的过往。秋游牛首只是为去一睹耗资四十亿打造的人称中西合璧式的宫殿。<br> 由景区的东门前往佛顶宫,弯弯曲曲的道路显的有些漫长,但幸好秋日的阳光温暖着全身,日光从郁郁葱葱的林木间透射出来,斑驳的树影映照在小路上,放眼望去,倒也有几分的惬意。一路流水拱桥、楼阁亭台,新建的古刹层层叠叠跃然眼前。<br></div> <p class="ql-block">  站在佛顶宫前,宫顶酷似佛陀的发髻,半掩的波浪穹顶宛若飘动的袈纱。尽管是现代建筑,但站在它的面前仍然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一湾镜面的水池恰到好处的围绕着建筑的主体,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洒落在这面水池上的景象又是何等的瑰丽。</p><p class="ql-block"> 站在佛顶宫前,它的倒影映在镜面水池上,当微风吹皱了这一池的秋水,池里佛顶宫的身影已是影影绰绰,眼前的景象不禁使我想起十多年前游宝鸡法门寺的一幕,新法门寺耗资二十亿,当时就觉得建造一座庙宇似乎有点过了,但与佛顶宫相比,它显得就有些寒酸了。如今的佛像是越造越高大、是越造越精致。</p> 佛教本是泊来文化,由于在唐代皇家的推崇和民间的跟随,产生了一种在信仰上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慰籍。此后大小的寺庙如拔节的春笋,以至于唐人杜牧在游江南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生活,而精神上的生活远不是人们所见到的那样喧闹,而是一种孤寂,也正如《红楼梦》里的诗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br>  在牛首山偌大的佛顶宫里,我不见有一僧人,只见熙熙攘攘的游人仰头张望,匆匆的来、忙忙的去。想起在山腰间的佛顶寺里,也是不见僧人的身影,但却听见浅唱似的诵经声绕樑不绝,恰似袅袅的香火,但那是在音响里所播放出来的。<br> 其实在牛首山这里本没有什么佛教、更没有什么信仰,佛教是一种自我的修行,而信仰是一种心灵的持守。不过牛首山的管理方称其为是风景区,定位是准确的。豪华的殿堂,精致的佛像,只不过是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佛顶山只是打造了一个戏台而已。<br> 查阅网上对牛首山的评价:来南京旅游的客人谈起牛首山,多数是赞不绝口,给予肯定,也有少数人诟病此景只是一个用金钱堆砌起来的人造景点。<br>  人们喜将饮食称为文化,甚至将洗浴都称之为水文化,那么旅游更是一种文化了,多数人又接受这种文化,尽管这种文化只是满足了人们耳目的情欲而已。<br> <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在外出旅行时,又有多少人会去在意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又有多少人在看见不曾见过的物事之后在内心里又能留下些什么,旅游文化只是一场欢宴而已,是一瞬间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愉悦而已。</p><p class="ql-block"> 但转念一想,真的是不必太认真,我们外出游历名山大川,不就是在欣赏它美的外在的形式吗,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它的内容。我们观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欣赏的是它的形式,我们并不会去关心它的内容,是啊,站在壮观的瀑布前除了那份激动外,水的质量如何又与我何干呢!</p><p class="ql-block">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该回去了,由景区的西门出。一日游牛首,是为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