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巾帼,光照后人一一杨开慧故居观后感

望黄鹤

<p class="ql-block">10月20日,晴,我终于来到仰慕已久的杨开慧故居参观。</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赴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时间,是1966年冬季,之后又参观了不下三次。其间对毛泽东失去的六位親人中的原配夫人杨开慧的事迹就有所了解,并早已心存敬意。然而,直至58年后才得以亲赴板仓,实现此行。</p><p class="ql-block">座落于长沙市东北约60公里的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现开慧镇开慧村板仓)的杨开慧故居,让我有些惊讶,这里的场面之大似乎超过了毛泽东故居。故居前坪开阔,背靠小山,四周被松柏、香樟和翠竹环绕,虽为农舍,但房间多,占地面积大,因而显得较为大气。</p><p class="ql-block">故居分为阶梯共三进,共有28间大小房间,包括父母卧室和杨开慧本人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门及前坪</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院</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父亲杨昌济和母亲向振熙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一一出生名门,接受良好教育。</p><p class="ql-block">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清泰都乡板仓,其父杨昌济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杨开慧打小就接受了良好而系统的教育。7岁开始就读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后转入长沙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1920年1月,进入长沙福湘女中选修班学习,成为该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1921年8月,杨开慧带领5名女生打破封建礼教,进入湖南岳云中学读书,成为湖南省男子中学中的首批女学生。这些足以展示了杨开慧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一一“不做俗人之举”,自由恋爱的新型妇女。</p><p class="ql-block">杨开慧手稿《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中这样写道:“我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持在自然的手里的,决不妄有希求……)”。“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赴一个命运!”</p><p class="ql-block">多么纯粹的爱,多么坚贞不渝的爱。</p><p class="ql-block">杨开慧手稿《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中继续这样写道:“那个时候,大约是在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对于结婚也已经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用仪式的结婚”。</p><p class="ql-block">“不做俗人之举”,杨开慧说到做到,1920年冬,她带着简单行李,只身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自由地与毛泽东成婚。这在当时的大家闺秀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之壮举。</p> <p class="ql-block">1982年3月6日,在维修杨开慧的住房时,在此处的砖缝中发现杨开慧手稿,共12页,约4000余字。</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1日,在维修杨开慧故居时,在此处发现杨开慧手稿一份,共4页,约1000余字。</p> <p class="ql-block">一一为信仰而战,视死如归。</p><p class="ql-block">“我很想寻出一个信仰来!后来我决定了我的态度,尽我的心,尽我的力。(杨开慧手稿《从六岁到二十八岁》节选)”。伟大的信仰让杨开慧与毛泽东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1921年冬,20岁的杨开慧在毛泽东的引领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首批女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杨开慧在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昌,追随毛泽东的脚步,黙黙奉献,先后当过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要员与联络员、上海女工夜校的好教员、韶山冲里贫苦农民的知心人、广州农讲所里培训农运骨干的好帮手、武昌都府堤里毛委员的贤内助以及中共淸泰支部地下斗争的组织者。</p><p class="ql-block">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从武昌回到长沙,就与毛泽东分开了,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在板仓坚持地下斗争。</p><p class="ql-block">白色恐怖的时期,杨开慧有多么艰难,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此时,她巳是三个儿子的母亲,一边要承担母亲的责任,一边要参加地下武装斗争,与此同时,还失去了与毛泽东的书信联系,而受到整日为夫担心的折磨。</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杨开慧手稿《偶感》节选中就能清晰可见其对毛泽东的思念之情:“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巳时。”</p><p class="ql-block">杨开慧手稿《追记》中,更是真实的反映了她当时的境况:“又是一晚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这些文字,真实再现杨开慧多情的方方面面,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特别是1929年初,当杨开慧在《国民日报》上看到朱德妻子被杀的消息,深感震惊和愤怒。为了革命事业,她并不惧怕死亡,但一想到才8岁的岸英、6岁的岸青、3岁的岸龙,以及她的母亲,那颗母性之心便在滴血。为防万一,她决定将三个孩子托付给她十分信任的堂弟杨开明,并给他写了一封《托孤信》:“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我决定把他们一小孩们一托付你们”。而杨开慧此刻巳做好了为革命而随时牺牲的准备。</p><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23日夜,杨开慧于板仓被捕,次日清晨,乡亲们推着两辆独轮“土车”走在板仓的小路上。杨开慧抱着八岁的毛岸英坐在前一辆车上,孙嫂(保姆)坐在后一辆车上。在两辆土车周围,几十个敌人紧紧围着。</p><p class="ql-block">在狱中,杨开慧受尽折磨,面对残忍的敌人,杨开慧始终坚定的回答:“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从容走向刑场,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为信仰而战,为主义而死,湖湘巾帼,“焉得不骄?”(毛泽东1962年与章士钊谈话时解释“骄杨”时说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烈士纪念馆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一“光辉常照后人心”。</p><p class="ql-block">杨开慧牺牲后,板仓的乡亲们用一副薄皮棺材悄悄地将烈士遗体星夜运回板仓,掩埋于棉花山上。1930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惊闻杨开慧牺牲的噩耗,悲痛地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字,并托人辗转给板仓杨家寄回30块银元,当地农民以三个儿子(岸英、岸青、岸龙)的名义为杨开慧修墓立碑。墓地后方“光辉长照后人心”的墓碑,是1959年7月1日开慧人民公社代表全社人民群众为悼念开慧烈士而敬立的。</p><p class="ql-block">1962年开慧烈士的母亲杨老夫人逝世后,毛泽东在给杨开智同志的信中说“葬仪,可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据此,于1969年9月10日凌晨,将杨开慧烈士的原葬棺迁往陵园中央与杨老夫人同穴。</p><p class="ql-block">葬棺迁走后,即建杨开慧烈士(原墓)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烈士(原墓)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烈士的母亲向振熙与女儿同穴</p> <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当我走进杨开慧住房,看到厨窗展示的杨开慧烈士手稿的那一刹那,不禁泪目。我不仅被那娟秀的毛笔行书所吸引,更是被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对儿子的爱、对丈夫的牵挂、对信仰的坚贞的真实情感所震撼。</p><p class="ql-block">《从六岁到二十八岁》、《随感》、《追记》和《托孤信》等手稿因白色恐怖而无一发出,只能是藏于墙中,埋在心里。她本可以将藏匿之处告知母亲或一同被捕的孙嫂(保姆),但作为视死如归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一杨开慧是不会做出这样抉择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