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二)

左岸

<p class="ql-block">  李约瑟(1900—1995)1922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24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37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成名著作:《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p><p class="ql-block"> 1922年夏天,刚从剑桥大学冈维尔-基兹学院毕业不久的李约瑟,无意间读到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用英文在《国际伦理学杂志》发表的一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极其后果的一种解释》的论文。文中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作者感慨道:“依我看来,如果中国人遵循墨子善即有用的思想,或是依照荀子治天而不颂天的思想,那早就产生了科学。”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后来任教清华、西南联大、北大,并在文革期间跟在江青屁股后面一度呼风唤雨的冯友兰。</p><p class="ql-block"> 当年李约瑟读罢这篇奇文,于惊奇不解中发出一系列感慨:许多年来,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无知、蔑视与偏见,以霸道甚至混蛋的逻辑搞出所谓“欧洲文明中心论”与“中国文明西来说”等一系列伪科学,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已是极不公正的羞辱了,难道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承认中国有过科学?!该文阐述的观点与自轻自贱的“小贱人”做派,对李约瑟产生了极大的刺激,文章的作者冯友兰的大名,也一并长久地积存于他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淞沪抗战最激烈之时,三位中国留学生,燕京大学的沈诗章、金陵大学的王应睐和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一位南京药商的女儿鲁桂珍来到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门下拜师学艺。三位年轻的中国人不仅给李约瑟带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给他带来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坚定信念。从而使这位蓝眼睛的外国人于人生中途转向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研究。</p><p class="ql-block"> 《 圣经》上说,犹太教徒扫罗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忽然被一束强光罩住,并受到耶稣的责备。此后,扫罗反省三天三夜,耶稣派了亚拿尼亚去看望扫罗,从此扫罗皈依了耶稣,并改名保罗,成为耶稣直接挑选的门徒。</p><p class="ql-block"> 李约瑟形容自己的转变“颇有点像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发生的皈依那样”坠入中国文化的“爱河”,“对汉语、汉文、汉字和自古以来转播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激情。它们把我引入了一个以往一无所知的新天地”。正是这一思想和学术价值观的转变,使37岁的李约瑟开始向鲁桂珍和剑桥另一位著名汉学家古斯塔夫•哈隆发奋学习汉语,并渴望在有生之年破译这个“李约瑟难题”。</p><p class="ql-block"> 当鲁桂珍即将毕业离开剑桥时,李约瑟与她合写了一篇中国科学史论文,相约:今后决心要在这方面做出一番事业,犹如罗马国会上主张“迦太基不灭,我们就要被消灭”的誓言一样。</p><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英国政府决定派一批著名科学家与学者赴中国考察访问并给予人道主义援助。李约瑟被选中。1943年3月,李约瑟和几位同事从印度加尔各答经中国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著名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进入云南昆明,从此开始了长达11年的在华考察生涯。</p><p class="ql-block"> 随着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和科技成果有了更多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他开始在论文中公开提出: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发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无论在哪里发现炼丹术或古代化学,你就能在哪里发现道家的影子。他们总在那里—炼丹房里进行着世界上最早的科学实验。</p> <p class="ql-block">  1943年6月4日,李约瑟完成了对四川成都、乐山一线几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考察访问,与助手等五人搭乘盐船,顺岷江而下,次日下午到达李庄码头。李约瑟一行受到了同济大学以丁文渊为轴心的领导层热情欢迎和接待。在李庄,李约瑟拜会了多年前在比利时时相识的童第周,进行了极其难得的长谈。</p><p class="ql-block"> 童第周,1902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乡村,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进入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1年进入比利时比京大学布拉舍教授的实验室攻读生物学,不久转做达克教授的助手。1933年童第周获得博士学位。1934年童第周回到国内,与夫人叶裗芬一起赴青岛山东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分别十几年的老相识在战时李庄,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古镇再度重逢,难免让人生出白衣苍狗、他乡遇故知的复杂人生感慨。当看罢童第周所有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尽管心里已有准备,还是有些惊讶地问道:“你就是用这样的器材,在这片空地上完成了那样高难度的实验吗?”</p><p class="ql-block"> 当二人走出实验室,李约瑟忽然转身问:“在布鲁塞尔有那么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要到这样偏僻的山村进行实验呢?”</p><p class="ql-block"> 童第周答:“我是中国人嘛。”</p><p class="ql-block"> 此次访问给李约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李约瑟在门官田见到陶孟和时,陶正沉浸在失去爱妻沈性仁的巨大悲痛中。当年嘉兴的沈家兄妹四人,其学识风度海内外景仰。大姐沈性真,早年热衷社会改革,辛亥革命时曾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日战争中又创办上海南屏女中,晚年寓居海外。其丈夫是国民党元老黄郛,辛亥革命时他推陈其美为都督,自己出任都督府参谋长兼沪军第二师师长。期间与陈其美、沪军第五团团长蒋介石结为拜把兄弟。北洋时期,黄以教育部长身份,暗中助冯玉祥倒戈,发动了著名的北京政变,软禁了大总统曹锟,驱逐末代皇帝溥仪于紫禁城。自此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达到了一生的权利顶峰。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黄郛又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特别市市长、外交部长和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等要职。</p><p class="ql-block"> 沈性仁在家中排行老二,老三是弟弟沈怡,最后是小妹沈性元。沈性元丈夫钱昌照,出生于江苏常熟书香门第,早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师从拉斯基、韦伯等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 学成回国后,在同乡张䢔的引荐下用一年时间游历了半个中国,拜访了当时掌控中国大局的张作霖、张学良、阎锡山、吴佩孚、孙传芳等实力派人物。不久,钱昌照与才高貌美的沈性元小姐订婚,因沈氏家族的关系,通过黄郛结识蒋介石,并很快受到重用,先后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 沈家排行最小的弟弟沈怡在留德期间专门研究黄河治理,20世纪30年代归国后从政,曾任上海工务局局长~资源委员会主任秘书兼工业处处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南京特别市市长等职。沈怡对黄河治理情有独钟,1946年夏,在南京市特别市长任上,仍没忘记黄河治理问题,曾专门组织黄河顾问考察团考察黄河流域,并聘请了三位美籍顾问前来考察(包括萨凡奇、科登等著名水利专家,借此机会第二次到国民党拟建的三峡工程坝址查勘地形地质) 。1948年,沈怡出任联合国远东防洪局局长,驻泰国数年,领导治理湄公河。再后来,沈怡去台湾,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部长,任职6年。后因派系倾轧,元老派失势,沈怡受到少壮派排挤,改任驻巴西大使,未久离任,侨居美国,1980年去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为民国时期一代名媛的沈性仁,早年留学欧美,在五四期间翻译的戏剧作品《遗扇记》曾搬上舞台演出。这是外国话剧最早的白话语言翻译剧本之一在中国发表,也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由此才产生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白话文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此后沈性仁与徐志摩共同翻译了《玛丽.玛丽》等文学作品 引起文化届关注,特</p><p class="ql-block">别受到一代才女加好友林徽因的激赏。</p><p class="ql-block"> 对于沈性仁高雅的仪态与光彩照人的容貌,林徽因既羡且佩,而对林徽因倾慕、爱恋了一辈子的金岳霖,初次见到沈性仁时,即惊为天人,大为倾心动情,平时不作诗的他,一反常态地作起爱情诗来,并在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中写道: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老金以婆娑竹影与兰花之香来比喻“性仁”的风采丽姿,倾慕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被誉为“民主先生和自由男神”的胡适,曾主张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知识的人,就需要有几个女友,因为男女之间观察处理事物、性情陶冶方面常有互相弥补的益处云云。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朋友,而沈性仁正是他心中所渴望做异性朋友的绝佳人选。</p><p class="ql-block"> 或许生性过于腼腆,或许心中过于忧伤,在清华任教的文学家朱自清,每见到漂亮心怡的女人,都有精细的观察,且在日记中有简约的记载。如:1924年9月5日,由温州乘船赴宁波任教。“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萤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临风之态。”</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22日,入城,在杨今浦处午饭,饭后论《啼笑因缘》“陶孟和夫妇来,陶夫人余已不见数载,而少年似昔,境遇与人生关系真巨哉。”陶夫人即沈性仁,“少年似昔”,是指已近中年的沈性仁美貌不减当年,仍是妙龄春色,甜怡诱人,而不是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的世俗比喻。从这句颇为含蓄的隐喻中可以窥知沈性仁当年夺人心魄的高雅气质和朱自清内心艳慕动情的波光流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林徽因的遭遇几乎相同,沈性仁也患上严重的肺结核,日甚一日,卧床不起。鉴于李庄缺医少药,只能看着夫人一天天消瘦下去。到了1942年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织一个考察团去西北旅行,陶孟和闻讯,找到连襟陈昌照,让沈性仁顺便搭车去兰州治病。当时沈怡正在兰州,当时陶孟和正在进行社科所兰州分所的筹备,认为自己很快就要去兰州,所以让夫人先行一步。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去竟成永别。1943年1月21日,沈性仁在兰州撒手归天。</p><p class="ql-block"> 1949年八九月间,钱昌照怀着对蒋介石、翁文、CC系各派系的强烈不满,准备赴英国讲学。在逗留香港期间,遇上旧友、中共地下党员、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钱向张述说了自己的境遇和对时局的悲观态度。张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夏衍,夏再向潘汉年汇报。潘以特有的政治敏感,当即指示夏衍,赶紧通过张骏祥约谈钱昌照,劝他留下,不要去英国,更不要去台湾,将来可以为新中国建设服务。</p><p class="ql-block"> 潘汉年又将此事向中央作了汇报,很快得到周恩来回电,明确指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希望资源委员会的工程技术人员都留在大陆,为祖国服务。经过中共组织一连串工作,钱昌照返回大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沈性仁去世噩耗传出,许多与之相识的朋友洒下悲伤的热泪。金岳霖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写下一篇含血沾泪的悼文,以纪念这位白话文运动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光彩照人的女性。老金认为,她是一个入山不见深,离市唯恐不远,真正高雅、淡泊、风韵无边的人间女神。文中又说:“认识性仁的人免不了要感觉到她彻底的雅,她的确雅,可是她绝对不求雅,不但不会求雅,而且还似乎反对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萧伯纳,自在伦敦以文学创作崭露头角后,号称社会主义者,从36岁开始,到94岁归天,58年里共写了51个剧本。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萧伯纳到苏联访问,高尔基写信祝贺他的75岁诞辰,称他是勇敢的战士。1933年2月,萧伯纳受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几位大佬的邀请,尽管有不屑踏上中国领土的念头,但最终还是于2月17日由香港到上海登陆做了短暂停留,并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林语堂等名流匆匆见了一面。萧之意“本来来玩玩的”(鲁迅语),但还是以西方人的自大,不屑的神情,居高临下地对中国及中国文化咕噜了几句洋话,大放一番厥词,谓“中国固无文化可言,有也在中国乡村田野。”云云。傅斯年对萧的行为与思想深恶痛绝,给予猛烈抨击,写了一篇《我对萧伯纳的看法》,以消除其毒素,化解心中的块垒 。文中说道:萧伯纳“自己实在无多创造思想,而是善于剽窃别人的思想。”在傅斯年眼里,尽管萧伯纳的思想抄袭韦伯,但韦伯夫妇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是一对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新官僚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4年11月22日,蒋介石在重庆接见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董必武,以强硬的口气,对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拟定的草案提出三点反建议。周恩来闻听,一口咬定国共和其他党派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说:“政府是内阁,并非国家,不称职就应该改组。”由此引发了联合政府的国共之争。</p><p class="ql-block"> 在国共两党各不相让,剑拔弩张的历史转折关头,在抗战后期组建的中国民主同盟蹦了出来。该同盟成员大多是散落于社会各界的儒生与策士组成,首领是章伯钧、罗隆基,黄炎培,左舜生等,当时较有名头,不安于现状的谋僚策士。他们认为,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大变革,大动荡,大整合的历史时期,岂能听凭蒋的势力或陕北黄土高原上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平分天下?</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1日上午9时35分,在王若飞的陪同下,褚辅成,黄炎培,左瞬生,章伯钧,傅斯年,冷繘等一行六人,于重庆九龙坡机场乘美国专机飞往延安。下午1时抵达延安延安机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迎接。</p> <p class="ql-block">  7月2日下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在杨家岭会见六位参政员。傍晚,按照预先布置在中央办公厅餐厅设宴招待。从前方到延安参加会议,尚未回防区的中共军事将领贺龙,刘伯承,陈毅,聂荣臻,邓小平,彭真,高岗,陈云等出席了宴会。</p><p class="ql-block"> 左瞬生与毛泽东同乡同庚,早年同系“少年中国学会”会员。20年代初,左赴法留学,后来提倡国家主义,反对共产主义。1925年左成为中国青年党首领之一。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他出任秘书长,积极倡导反共。此来延安仍不忘鼓吹他那一套反共的歪理邪说。</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忍无可忍,面露愠色,激愤地说:“蒋介石总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我不信邪,偏要打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毛泽东神傲气雄的风采,顿时把左舜生镇住了,这位老朽遂不再妄言要延安交出军队并维护蒋介石领袖地位等妄语。</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是1918年夏天从湖南乡村走进北大的,这期间,他和大名鼎鼎的胡适以及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遭遇了。许多年后,毛泽东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于寂静的夜幕中伴着青灯向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我是从朋友们借钱来北平的,来了以后,必须马上寻找职业。杨昌济是我从前在师范学校的伦理教员,这时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我请他帮助我寻找一个职业,他就把我介绍给北大的图书馆主任。这主任就是李大钊,他不久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后来被张作霖枪杀了。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图书馆的助理员,每月给我一笔不算少的数目—八块钱。”又说:“我的地位这样低下,以至于人们都躲避我。我担任的工作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人的名字,可是大多数人都不把我当人类看。在这些看报人中,我认识了许多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的名字。像傅斯年,罗家伦,和一些别的人,对于他们,我特别感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交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忙人。他们没时间去倾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p><p class="ql-block"> 这段回忆不但令毛泽东感到悲伤,亦令后来的天下读书者备感心酸,或许没有人想到,一个号称推翻三座大山的世界级巨人,居然还有这样一段卑微的伤心史。</p><p class="ql-block"> 从这段不愉快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年在北大一呼百应、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傅斯年,的确是目空天下士的 。令后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不把眼前这位即将成为中国人民领袖和大救星的伟人当人类看待,真可谓有眼不识泰山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西方的哲人说:“如果人不是从一岁活到八十岁,而是从八十岁活到一岁,大多数人都可能成为上帝。”</p><p class="ql-block"> 因了北大这段因缘,毛泽东专门拿出一个晚上与傅斯年进行了交谈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细节是,毛泽东没有忘记北大时代令他百感交集的屈辱情结和经历的时代精神熏陶。当谈到傅斯年曾在五四运动中大出风头,为反封建与新文化运动做出过的贡献,以及当时在政学两界流传的傅本人尝自负为,暗鸣叱咤,千人皆废之西楚霸王的典故时,傅斯年狡猾而又识趣地回应道:“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毛泽东听罢傅斯年如此得体又使双方皆不失面子的话,心中大为舒畅。</p><p class="ql-block"> 傅斯年没有让毛泽东放下武器,接受国民党招安,更没有像左氏那样没出息地惦记蓝萍,而是以士大夫传统,儒雅的交际方式,请毛泽东空闲时为自己题字留念 ,对方慨然允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95年为纪念傅斯年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一部《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中有所收录。收录了毛泽东给傅斯年的一封短笺和所写条幅。</p><p class="ql-block"> 孟真先生:遵嘱写了数字,不像样子,聊作纪念。今日闻陈胜、吴广之说,未免过谦,故述唐人诗以广之。敬颂 旅安 毛泽东 七月五日</p><p class="ql-block">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人咏史一首 书呈孟真先生</p> <p class="ql-block">  7月5日早餐后,访问团成员匆匆赶往机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亲自到机场送行。最后握别时,毛泽东叮嘱六位参政员到重庆后务必向蒋委员长致谢,并称:“有诸位来延安,使我们听到许多平时不易听到的话,增加了不少了解。并祝蒋委员长健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炎培回到重庆后,苦干几天几夜,草草写成《延安归来》出版发行。内中对延安的人和事极具赞赏。与黄炎培不同的是,左瞬生则写了《记民主同盟政团延安之游》一文,对蓝萍念念不忘。到了这个时候,左瞬生还不明白,毛泽东托词对方生病不让见,显然不愿意让其回重庆后四处张扬他和江青的婚姻关系。</p><p class="ql-block"> 江青之名典出于唐朝诗人钱起于公元751年的应试诗《省试湘灵鼓瑟》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毛泽东依据此诗为蓝萍命名。</p> <p class="ql-block">  1942年6月,日本海军进攻中途岛失利,此后连连受挫,节节败退。而美国海军自珍珠港事件后,痛定思痛,被激怒的罗斯福总统下令倾全国之力尽速发展空军和具有两栖作战能力的海军陆战队。一改过去教科书式的作战方法,实施全新战略,使得日本军队手足无措,全盘皆翻。日本方面初以为美国反攻是一岛岛打过来,殊不知美国却运用越过堡塞的万里长驱、越岛进攻之战法,即暂不进攻日军某些防守顽固的岛屿,长驱直入,直逼日本本土 ,从而使部分防守岛屿孤立无援,成为一座毫无战略作用的死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接近战争尾声的三天之内,美军轰炸机向东京投放了2000吨炸弹,大火三个日夜,死人2万,焚屋27万幢,90万人无家可归。在东京遭受轰炸的同时,大阪,名古屋也遭到猛烈轰炸,与东京规模一样。让鬼子不解的是,在盟军铺天盖地的轰炸中,唯独京都、奈良两座古城奇迹般地始终未遭到真正意义上的空袭。</p><p class="ql-block"> 1986年,罗哲文应邀到日本参加在奈良举办的“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好文物古迹”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和奈良考古研究所学术部主任菅谷文则相遇。菅谷得知罗早年出于梁思成门下,1944年前后,他正跟梁思成在一起,便热情地向他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些逸文趣事。其中说到奈良、京都的古建筑在美军轰炸中幸免于难,留住了日本的根,此事可能与梁思成有极大关系。菅谷此次想从罗哲文口中进一步得到证实。事实是梁思成确实曾向美军建议不要轰炸京都、奈良。留住日本民族的根,也是世界人类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 真相终于在湮灭42年之后大白天下,日本朝野得知此情,均对梁思成的人品?学识抱以敬佩之情,日本媒体撰文报道,称梁思成为“古都恩人”。此时离梁思成去世14年矣。</p><p class="ql-block"> 日本时间8月15日,中午12时,重庆时间上午11时,日本裕仁天皇对全世界广播了“停战诏书”,正式宣布330万催死挣扎的日军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蒋梦麟,1886年生于浙江余姚钱塘江岸的蒋村。蒋氏始祖是周代替成王摄政的周公的第三个儿子,被分封到黄河流域下游一叫“蒋“的小地方,后来子孙以蒋为姓氏。3世纪之前,蒋氏一支流往长江流域,因而有了江南无二蒋之说。据蒋氏家谱云,蒋梦麟一支的祖先是元末从徽州迁到浙江奉化,从奉化辗转来到余姚定居,繁衍开来。与蒋介石一只属于近族,后来蒋梦麟一直受到蒋介石的尊敬和照拂,与二人同宗同族有关。</p><p class="ql-block"> 蒋梦麟幼年在家乡余姚蒋村读私塾,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参加乡科举考试,得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为教育。1912年加州大学毕业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比同门的胡适进入该校早3年。</p><p class="ql-block"> 1917年,蒋梦麟毕业时,顺利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答辩,而胡适却未能如愿,10年才完成博士答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元朝,政府把被征服的臣民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闻一多,民盟团员,1899年生,1912年自湖北浠水考入清华学堂读书,这年他13岁。1946年7月15日下午,闻一多与其子闻立鹤从民主周刊出来,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遭枪击毙命,时年不足48岁。</p><p class="ql-block"> 陈梦家,原籍浙江虞县,1927年夏,刚满16岁的陈考入中央大学法学系,同时开始创作新诗,引起诗坛注意。1928年,闻一多向刚刚创办的《新月》月刊推荐了陈梦家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又推荐了几篇诗作。自此,陈梦家成为新月派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淞沪抗战后受邀来到青岛的陈梦家,颇受闻一多器重。除了陈梦家,当时闻一多在学校中还喜爱一个叫藏克家的学生诗人,并不遗余力地提携。臧克家1930年由山东诸城考入青岛大学外文系,后因酷爱写诗作文,经闻一多同意,转入中文系,自此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梦家除了以诗成名,专研乌龟壳上古文字被时人所重,娶了美若天仙的燕大校花赵萝蕤为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君武,1881年生,早年就读桂林、广州、上海等地高校,1901年冬赴日本东京都帝国大学专攻化学。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与黄兴、陈天华等人共同起草同盟会章程,并成为民报撰稿人。同年底回国,任上海公学总教习。1907年赴德国入柏林大学攻读冶金学,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作为广西代表参与起草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学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916年回国,次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国运动,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1921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马任总统府秘书长兼广西省省长。1924年国民党实行改组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公开决裂。1925年出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旋被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除党籍。此后,马君武弃仕途而致力于教育事业,先后任上海大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上海公学等校校长。胡适曾是马君武的学生,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时乃马君武亲手提取。他说,马君武脾气不好,一言不合,就用鞋底打宋教仁的巴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1949年之后,当时国人皆曰杀的张学良摇身一变,竟在大陆成了一身浩然正气、令人顶礼膜拜的箭垛似人物,他的不抵抗恶名,被莫名其妙地转嫁到人民公敌蒋介石头上。整个大陆流行的说法是,当年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才导致东北沦陷。</p><p class="ql-block"> 那么 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夜,张学良在哪?蒋介石又在哪?蒋介石下达过不抵抗命令吗?他是向谁下达的?</p><p class="ql-block"> 许多材料说,事变发生当晚张学良在北平看戏。而蒋介石这天携周佛海乘永绥号军舰离开南京赴江西督剿红军。</p><p class="ql-block">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记者采访张学良,提及九一八事变情形时,张学良说:“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我不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我希望这个事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p> <p class="ql-block">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即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等三国巨头,背着主要当事者—中华民国政府,重新划分战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秘密协议,全称为《苏英美三国关于日本协定》。这次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决定了许多国家未来的命运与政治进程。会中美国罗斯福总统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没有依照当时被占领国家的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的国家交由联合国代管。此外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协定中部分内容明显侵犯中国权益。因其它国家在很长时间内对其秘密协定并不知情,故又有雅尔塔密约之称。</p><p class="ql-block"> 直到4月29日,蒋介石才从驻华大使赫尔利口中得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2月4日,胡适在纽约中国文化协会做了一次题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演讲。胡适的演讲在受到部分国内“当道”者诋毁的同时,也引起日本人的惊恐与怨愤。敏感的日本高层意识到在对美外交上让中国占了上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8年9月12日,中共将领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卫立煌部发起攻势,史称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代价,歼灭、俘获国民党军兵力47万余人,国民党军元气大伤。</p><p class="ql-block"> 9月16日,中共华东野战军以32万兵力,历时8天攻克战略要地济南,歼敌10.4万,最高指挥官王耀武被俘。</p><p class="ql-block"> 11.16日,中共华东、中原野战军与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临城、东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向集结在此的70万国民党军发起攻势,是为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p><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29日,东北野战军会同华北军区共计100万人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打响了平津战役,将傅作义的60万守军围困在北平城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