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十五讲: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生理发展</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学前儿童身体发展</div>考点一:身体发展的规律<br>★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而是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又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br>★程序性: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程序。例如,在胎儿期的形态发育是头部领先,其次为躯干,最后为四肢。再如,婴儿期的动作发育也遵循"头尾发展的规律",即首先会抬头、转头,然后能翻身、直坐,最后才会站立、行走。从出生到成人的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躯干增长了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了4倍。<br>★不均衡性:发育速度曲线并不是随年龄呈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的。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是在新生儿时期,第二次是在青春发育的初期。<br>★相互关联性:生理的发育与心理的发育密切相关,即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心理的发展影响生理的功能。生理的缺陷会引起幼儿心理活动的不正常,如身材矮小或斜视、耳聋、口吃的幼儿常会产生自卑感。心理的状态也会影响生理的发育,如幼儿情绪不好时,消化液分泌会减少,使食欲减退,影响幼儿的消化和吸收。<br>★个体差异性:虽然幼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机体的功能都存在个体的差异。 考点二:身体发育的特点<br>★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l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br>★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当于身长的l/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l/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br>★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而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当其生殖系统发育成熟也就是性成熟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到孩子一下子长大并进入青春期了。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 考点三:身体发展的阶段特征<br>★新生儿期:即俗语所称的“月科孩子”。从受孕成胚胎至分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了40周,已经为准备生活于母体外创造了必要的生理条件。胎儿在发育阶段因为有母体的保护,所以胎儿对外界的感应并不明显。当胎儿孕育成熟脱离母体来到人世的最初阶段,其机体对自然生活环境的适应需要2~3周才渐趋稳定。在这个期间,新生儿的神经中枢发育不完善,器官机能活动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体内外不良因素的侵袭,所以对新生儿需要特别保育。产妇“坐月子”的习俗,不仅仅是产妇恢复身体机能的需要,也是新生儿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br>❆新出生的男孩平均体重为3.15千克,女孩为3.10千克。成熟儿最低为2.5千克,最高可达4.0千克甚至更重。新出生的男孩平均身长为50.5厘米,女孩为49.5厘米。成熟儿最短为45厘米,最长可达53厘米或更长。新出生的男孩平均头围为34.0厘米,女孩为33.5厘米。新初生婴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男孩的平均胸围为32.4厘米,女孩为32.2厘米。<br>❆婴儿刚出生时,可在头颅的上方摸到前囟,它是额骨和两块顶骨尚未连接形成的菱形间隙,约l.5厘米×2厘米。以后逐渐变小,至l~1.5岁时闭合。后囟在头颅的后方,是由枕骨和两块顶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后囟已很小或接近闭合,一般在出生后6周时应闭合。在囟门处头骨尚未连接,这里只有头皮和脑膜。婴儿的其他颅骨之间也还没有形成紧密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年。脑的重量增长一倍,两岁时增长两倍,以后增长速度才放慢。囟门和颅骨缝的存在就是要为头颅的容量提供可变性条件,即为儿童脑的飞速发育留下了空间。<br>❆有些新生儿刚出生时头皮上长有黑发,这是胎发,胎发以后会脱落并长出新的头发。婴儿出生时就有瞬目反射,当有大的响声或碰碰小儿或触其角膜可引起瞬目(眨眼)动作。出生后最初几日就有视力,初期只能感觉到光线,能看到东西但模糊不清,常有生理性斜视或复视。足月新生儿对于高大的声音的反应是惊吓反射、眨眼或啼哭。若啼哭时听到声音,也可能表现啼哭停止,以后逐渐喜欢柔和的声音,1个月末可以集中精力听声音,轻轻拍掌可以使之停止啼哭。足月新生儿在出生后头几天内味觉相当灵敏,可以识别甜、苦、酸等不同的味道。4~5个月后,味觉才能进一步发展。新生儿的嗅觉发育较差,从1个月起才可感到强烈的气味,到7~8个月时嗅觉发育灵敏,第二年内可识别各种气味。新生儿生下来就有触觉,以口唇部分最灵敏。用东西碰到小儿口唇,可引起吸吮反射。<br>❆新生儿温度觉发育良好,出生后若放在较冷的环境中,小儿就会啼哭、战栗,放在温水袋上则表现平静。痛觉发育较温度觉稍差。出生后第2个月起才对刺痛有痛苦的反应。由这些外感受器传来的兴奋,在新生儿时期还不能形成暂时性联系,需到出生后2~3个月才能形成。<br>❆观察婴儿第一次微笑的时间对掌握其健康生理指标也很有意义,有人曾统计400例健康小儿第一次出现微笑的年龄:11%的小儿是在出生后2~3周,49%在3~4周,21%在4~5周,l9%在5~6周。个别正常足月儿出生后8周还不会微笑。如果在8~10周还不会微笑,就应该考虑儿童智力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br>❆新生婴儿的皮肤上蒙有一层白色污垢。这层东西以后会慢慢地被吸收掉。新生儿的脸往往浮肿、凹凸不平。头颅变形,前额低、脑袋长而扁,有的新生儿头部还会留有产钳形成的乌青块,有的孩子会因头皮下局部出血形成突出的血肿,这往往是分娩时压力所产生的作用。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很红,以后会慢慢恢复正常肤色。新生儿初生的一两天内,身上可能会出现黄疸,这种黄疸持续大约l周左右。如果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出现黄疸,并持续一周以上,就需要请医生查看。新生儿的脊柱底部常会有青灰色的斑,人称“蒙古斑”,这种青斑以后会逐渐消失。新生儿的身上一般都会布满胎毛,这些胎毛通常在1周后脱落。在以后的2周中。新生儿全身皮肤会呈现干燥、鳞状纹路,以后还会脱皮。<br>★婴儿期:也有人称这个阶段为乳儿期。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l岁以内婴儿体重增长很快,但此期间婴儿的体重增长不平衡,前六个月增加体重快,后六个月增长体重比前六个月少一些。在正常养护条件下,前3个月,婴儿每月平均增重可达700~800克,以后逐渐减慢。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重400~450克,全年平均每月增加500~600克。因此,小儿出生后4~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1岁时可达出生的3倍或稍多。婴儿到12个月时体重约10千克至10.5千克。<br>★幼儿早期: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2岁以后,体重增加更慢,也不很均匀。在正常的养育条件下,2~3岁儿童体重平均每月增加180克,每年约增加2000克。至2周岁时体重大约在12.5千克左右,体重可达出生时的4倍。在儿童出生的第三年身体发育速度较前两年稍慢,年增加体重约2000克,3岁时体重大约在14.5千克左右。<br>❆幼儿出生的第二年全年头围仅增长约2厘米,5岁时约达50厘米,l5岁时约达53~54厘米,已与成人头围大致相似。幼儿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在10~17个月时,萌出4颗第一乳磨牙。18~24个月期间,萌出4颗尖牙。20~30个月,萌出4颗第二乳磨牙。2岁半时应该出20颗乳牙,儿童到3岁时乳牙已经出齐,咀嚼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乳牙共20颗,上下各10颗,从中线向外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出牙的早晚及牙生长的速度是体格发育的指标,而出牙的顺序比出牙的早晚更为重要。<br>★幼儿期:也称学龄前期。这时期孩子体格发育较慢,各项生理指标发育比较平衡。给人一种长不大的感觉。在这个阶段的身体发育过程中,儿童的脂肪会进一步下降,肌肉组织进一步增强和发展,但此时的肌肉仍然显得瘦弱而无力,以后肌肉会不断生长和增强,儿童的体格会逐渐健壮起来。幼儿期的体格具有较成熟的外观,上下肢比较苗条,上身狭窄成锥形。幼儿期身高的增加超过了体重的增长,体重增加逐渐从第3年的2.3千克减慢到第5年的2千克,身高的增长逐渐从第3年的8.9厘米减慢到第5年的6.4厘米。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的体重的增加大大超过身高的增加,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控制孩子体重的增加。如果儿童在6个月内体重和身高没有任何变化,就应该考虑其发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就需要去看医生并做检查。幼儿期的颅骨长度有所增加,下巴更加突出,上颌加宽,为恒齿的生长提供了空间。面部的发育使幼儿期的面部更加成熟,面貌特征更加明显。 考点四:躯体的生长<br>★发育的指标<br>身高和体重是衡量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态指标。学前期儿童的身高每年大约增长7厘米,体重增加约2.5~3千克。<br>★特征<br>❆新生儿的头特别大,占整个体长的1/4,腿长占体长的1/3。身体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为迅速。到婴儿 2岁时,头仅占整个体长的1/5,而腿接近整个体长的1/2。<br>❆在胎儿期,胸腔和内部器官最先形成,然后才是胳膊和腿,最后是于和脚。在整个婴儿期和幼儿期,婴儿胳膊和腿的生长速度继续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 考点五:骨骼肌肉系统的生长<br>★发育的指标:骨龄是骨骼发育成熟程度的一个最好的指标。牙齿的发育是骨骼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指标。<br>★特征<br>❆身体各部位的骨骼生长具有差异性:在2~6岁,骨头的两端大约形成45个新骨骨骼骺,其余的骨骼出现在童年中期;头盖骨和手部骨骼最先成熟,腿骨到青春期后期才能成熟;女孩儿比男孩儿的骨骼成熟时间早。<br>❆学前期是儿童乳牙和恒牙交换的时期。3~4岁,儿童乳牙出齐,约6岁开始换牙。<br>❆幼儿肌肉的发展遵循由大到小的原则。幼儿3岁的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发达,5~6岁小肌肉群才开始迅速发育。 考点六:器官组织的生长<br>★总体规律:儿童早期是第一个身体快速发展期,在儿童中晚期发展速度变缓,青春期迎来另一个身体快速发展期。<br>★各系统的发展对比<br>学前儿童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展的速度有其白身独特的发展。因此,儿童身体的发 展具有不同步性。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br>❆神经系统。儿童出生的前三年,神经系统的发育速度比身体任何其他结构的发育都快,到了儿童早期逐渐变慢,此时已接近儿童水平。<br>❆淋巴系统。婴儿和幼儿淋巴系统生长速度较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淋巴系统逐渐退缩。<br>❆生殖系统。学前期儿童的生殖系统发育非常缓慢,在青春期开始加速发育并逐渐成熟。 考点七: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因素<br>★疾病、情绪、营养和意外伤害是常见的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气候和季节、生活作息制度、体育锻炼情况、社会家庭环境等也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如春季身高增长较快,秋季体重增长较快。<br>★疾病:任何疾病都可影响生长发育,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遗传疾病也会给学前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巨人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可能导致侏儒症,缺少甲状腺激素可能导致呆小症(克汀症)等。<br>★情绪:学前儿童的情绪状况是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承受很多压力和缺少关爱的儿童比家庭和谐、不缺少关爱的儿童身体发展水平要落后。<br>★营养:营养在人身体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对正在快速生长的学前儿童更加重要。充足和搭配合理的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br>★意外伤害:学前期是意外伤害发生比较频繁的一个年龄阶段,常见的意外伤害有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溺水、烫伤、 失火、被拐骗和伤害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学前儿童脑发展</div>考点八:脑结构的发展<br>★脑重量继续增加:成人平均脑重约1400克。3岁儿童的脑重约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2%。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 128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1%。7岁儿童脑重已经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量。<br>★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 增多,长度伸长。同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使神经兴奋的传递更加迅速和准确。<br>★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儿童的大脑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 颞叶-顶叶-额叶。<br>★脑电波的变化:脑电波的变化是神经系统成熟的一项重要指标。儿童脑发育过程中,脑不同区域在脑电波上的表现是 α波逐渐代替θ波。 考点九: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br>★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 的生理前提。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幼儿能够用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冲动减少。<br>★婴儿期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皮质对皮下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逐渐加强。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为幼儿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br>★虽然幼儿的兴奋机能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的。 考点十:脑的偏侧优势和利手<br>★大脑偏侧优势的形成和进一步加强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另一项重要指标 3~6岁,大多数幼儿的大脑左半球进入快速发展期,6岁以后发展速度逐渐平稳。右半球成熟的速度在幼儿期和小学阶段都比较慢。大脑两半球之问成熟的速率不同,表现为脑的偏侧化优势。这与大多数人更容易形成右利手是相关的。<br>★7个月以前的婴儿没有利手倾向。在1岁时,婴儿已经表现出使用某一只手的偏好,到了3岁,对某一只手的偏好使用已经非常明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学前儿童动作发展</div>考点十一:动作发展的特点<br>★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整体到局部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比如,满月前儿童受到痛刺激后,会边哭喊边全身乱动。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精确化和专门化的方向发展。<br>★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遵循首尾原则,即头、颈等上端动作的发展要先丁下端动作的发展。儿童离头部比较近的部位先学会运动。儿童运动的顺序是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最后才学会站立和行走。<br>★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的动作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可称为“近远规律”,即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动作先发展,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动 作的发展。<br>★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动作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是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翻身、坐、 爬、走、跑等。精细动作是手和手指的动作,是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 能力,如画画、剪纸、穿珠子等。儿童动作的发展最初表现为粗大动作逐渐转向精细动作发展。如扔给儿童 一只球,刚开始儿童靠手臂接球,这时动作很不准确,接不住球。后来,儿童能够用手准确地接住球。<br>★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儿童刚开始的动作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逐渐能有意识地、在某种目标支配下完成特定的 动作。学前儿童最初从无意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便从无意为主向有意为主的动作发展。 考点十二: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br>★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br><br>★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l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首坐起。l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br>★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l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l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l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br>★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的不随意性,手接触到什么就抓什么。6个月,捏物体时还是一把抓,不会使用拇指,能够把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手眼协调,看到物体后能用手抓住它。8个月,抓握物体时能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指头分开,使用拇指抓握住物体。l0个月,能协调地配合手眼动作,把一样东西放到另一样东西上。18个月,能将2~3件东西搭叠起来,能推拉玩具。会同时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抓握动作得到充分发展。2岁,能用手一页一页地翻书。2.5岁,手与手指的动作相当协调,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指拿筷子、拿笔。3岁,能用手拿笔画圆圈,会自已往杯子里倒水,能自己解开和扣上钮扣。 考点十三:动作发展的阶段<br>★学前儿童动作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反射动作阶段、粗大动作阶段和精细动作阶段。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又称基础动作。基础动作的发展模式有三种:基础位移动作,如走、跑、跳等;基础操作性动作,如投掷、接住、踢等;基础稳定性动作,如走线、走平衡木和扭动身体等。<br>★反射动作阶段:婴儿最初的运动技能是反射,即对特定刺激的、非自发的、天生的反应。婴儿的有些反射活动对生命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如呼吸反射、维持体温恒定反射以及进食和眨眼反射。另外一些对生命活动意义不大,如游泳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等在出生几个月后会自动消失。但是这些反射活动,为木来的动作和运动能力提供了准备条件。<br>★粗大动作阶段:粗大动作技能是指幼儿有意识地调整身体、产生大动作的身体能力。幼儿阶段,儿童的粗大运动技能,如跑、爬、跳跃等技能都有非常大的进步。这得益于幼儿大肌肉的发展和大脑皮层感知觉与运动区域的发展,使幼儿的身体运动能力更具有协调性。骨骼肌肉的强壮也为儿童的大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理基础。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表现在坐、走和爬等能力的发展上。<br>★精细动作阶段:精细运动技能涉及儿童的手眼协调和小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如儿童把积木堆成房子等建筑物,能够剪纸,能够画画,开始自己穿衣吃饭。舌头、下颌、嘴唇的运动也都是精细动作。 考点十四:影响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因素<br>★遗传与成熟:遗传因素对儿童动作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体素质的发展是以遗传因素为基础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儿童动作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如身体健壮儿童的动作发展要早于瘦弱儿童的动作发展。同时,动作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如男孩儿在跳、跑和投掷等需要力气上的动作发展要比女孩儿早;但是在另一些强调协调性和精细动作上,如跳绳、剪纸等,女孩儿的表现要好于男孩儿。<br>★家庭教育:幼儿期,父母的态度和期望对儿童动作的影响比较深远。有些父母急于求成,经常批评孩子的运动或者动作的表现,这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的动作发展。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学习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或者强迫纠正孩了一些动作行为,这些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挫败孩了探索新动作的积极性。父母应根据孩了的发展要求,适时地给他们提供一些安全的环境和工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玩耍,练习使用各种物体。<br>★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锻炼他们动作技能的最佳方式。如单足跳、跳房子、踢球、接球、穿珠子、 剪贴和手工制作等游戏活动,可以为孩子们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大部分儿童都是好动、好奇、喜欢模仿的,游戏本身的特性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一些游戏活动,如奔跑、跳跃等可以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经验,为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另外一些游戏,如剪纸、绘画和穿珠子等可以促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br>★角色期待: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幼儿的活动类型具有不同的态度。如男孩儿投篮常常会受到成人的表扬和鼓励,而女孩儿玩跳绳、画画、剪纸等会受到成人的表扬。在幼儿早期,身体动作能力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对性别不同的儿童期待逐渐有所不同。人们通常希望男孩儿成为体能强、积极的人,而要求女孩儿成为安静、精细动作能力较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