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东名刹大明寺,(春花秋拾之四)

江山匆客

  大明寺,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br>  公元601年,隋文帝为庆贺自己生日,下诏全国建塔30座供养佛骨。大明寺所建塔高九层,宏伟壮观,名“栖灵塔”,寺名也改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屡建屡废。<br><br>  明代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净寺。<br>  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扬州人王柏龄一度重修寺庙。民国三十三年,大明寺住持昌泉禅师与程帧祥募集资金,重修庙宇佛像。1963年,又重修寺庙。1973年,鉴真纪念堂建成。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 <p class="ql-block">  寺前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匾额南北面分别为篆书“栖灵址”和“丰乐名区”,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1960年代移至此处。寺前东西院墙上各嵌一块榜书石碑,东为蒋衡山书“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南北中轴线上有牌楼、山门殿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园主要有鉴真纪念堂建筑群和以栖灵塔为中心的塔区。西园分建筑与园林两个区域,即平山堂和西苑(西园的平山堂和西苑待下一个美篇呈现)。</p> <p class="ql-block">  我游大明寺时,开始即有间歇小雨,等走到栖灵塔区时,就遇大雨滂沱,等我登上高塔眺望拍摄周边时,视野就很局限了,扬州全貌尚不可及,遑论江淮大地。</p><p class="ql-block"> 雨中的大明寺林木格外青翠,湿漉漉的山石给人分外宁静的感觉,寺庙明黄色的外墙掩映周边的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显得那么和谐。相对于北方寺庙黯淡的红墙,那宫墙般的沉重感,我更喜欢南方庙墙明快的黄色,它似乎沾染上了黄色经卷的神秘意味。</p>   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但是我却很爱探访庙宇,且不论是哪个宗教的。爱看其建筑、雕塑,爱听其经典和故事,喜欢那种神秘的氛围,欣赏那种虔诚的举止……尽管我没有虔诚的膜拜,但是我有一份真诚。<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谢  谢  光  临  </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