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温经典,每天读懂一点点,日积月累,就能迈进一大步。</p><p class="ql-block"> 读《灵枢》官针第七。</p><p class="ql-block">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病大针小,气不得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为泻,小者不移,以言其过……</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主要传达的是:用针的大小,对疗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提醒行针者,扎针的深、浅也是关系到疗效的,不是随便拿起一根针,就可以治病,针的长短、粗细、形状对疗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问题是,现在的人,见过《灵枢》中说的“九针”的人都很少,更不要说去使用古传的那九种古老的针了。比方说,铍针你见过吗?比方说锋针有多长你知道吗?但是古为今用,用活针的长短,粗细,扎针的深浅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能尽量使用与病症相适应的针俱,我猜,在践行针道的实践中,会惊喜连连。会有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地!我们读经典为什么?就是要继承传统,继承前人成功的经验,古为今用,造福于众生。</p><p class="ql-block"> 《灵枢》接着又说: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这里的固居者,就是长期赶不走去不掉指病邪,也就是入侵到五脏的暑、热、风、寒、湿、燥及肿块,当然也包括西医说的肿瘤。咋个针呢,这里已经告诉你了,根据四季的五行属性,用锋针泻井穴、荥、腧、原、经、合这五输穴来做泻法刺之,或者放血泻病邪。锋针有点像现在的采血三棱针。</p><p class="ql-block">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p><p class="ql-block"> 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腧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淬刺,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p><p class="ql-block"> 这九种刺法,老师只其实只教会我们两种,即远道刺和巨刺,那么燔针呢,我觉得只要你读过《伤寒论》,燔针就应该会用,医圣张仲景在书中讲得很清楚了,我前面的朋友圈,也分享过燔针如何使用。</p><p class="ql-block"> 还有,即便你明白了这些下针的方法,如果选穴不准确失穴乃至于失经,也是枉然,失穴还好,如果失经,那就是拜错了码头了。所以选穴就成了重中之重,就成了我们的下手处,因为,针就要落在那个点上。</p><p class="ql-block"> 当下取穴的方法有四种</p><p class="ql-block"> 一是体表标志定位法。如承浆穴,水沟穴,中冲穴,百会穴等等。</p><p class="ql-block"> 二是度骨分寸法(这里的一寸并不见得是准确的一寸,其实是一份)</p><p class="ql-block"> 三是,手指比量法,也称之为同身寸法,比如三阴交穴在病人内踝尖上患者的一扶,内关穴在掌横纹上三指等等。</p><p class="ql-block"> 四是简便取穴法如列缺穴在两手虎口交叉的食指下,风市穴在直立手下垂的中指尖处等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这一步,扎针才有了下手处,才能做到心到那、眼到、手到,做到心神合一,才谈得上疗疾!</p><p class="ql-block"> 拿稳针,找到病症所在的经络,或者对应的经络,准确的刺在相应的那一个或者几个穴位上,补其不足或者泻其有余,必得气而解。那些说:扎针需要手上有功夫的人,一定是在表演,请远离!或者让他能滚多远滚多远。</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