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32)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老武

<p class="ql-block">2024.8.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华侨广场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邑华侨广场落座院士路与广场东路交叉口北侧,是江门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城市广场之一。这座81766平方米的广场上,建有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江门美术馆、江门市规划展览馆等6座会馆,堪称江门“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作为侨博馆的基本陈列。巨石墙上有“根在侨乡”四个大字,采用了梁启超先生字体。根在侨乡,是贯穿侨博馆各项展览的核心理念,也是打开江门侨乡精神内核的密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博馆馆内固定陈列面积5110平方米。参观展线约1200米,展出展品约1200件(套),展览对江门籍华侨华人史迹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展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由“序厅”、“远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铸就丰碑”、“追求光明”、“中华儿女大团结”和“结束厅”等九个部分组成。前四个部分在二楼,后五部分在三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厅</p><p class="ql-block">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让我们情深意长,共同的魂让我们心心相印,共同的梦让我们同心同德,我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厅以海洋为主题进行空间设计,立体沙盘与投影勾勒海上丝绸之路航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海Ⅰ号模型,展示了五邑作为海丝之路重要节点,出洋之风由来已久,突出江门华侨史在中国华侨史中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说始于商朝,华人(古代称唐人)移民海外。以后各朝代都有不多或不少华人由于经商,逃难,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回民郑和下西洋后大批人开始移居南海各国。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有大量华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及世界各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侨华人世界分布示意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远赴重洋。</p><p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讲述华侨出洋的动因、类型、路线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四邑”是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四个地区的旧称,后来鹤山加入了江门地区,才变成“五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门华侨出国的主要原因包括:</p><p class="ql-block">‌ 1.走出去的传统‌:江门地区特别是‌台山、‌开平、‌新会等近水地方的人,自古就有走出去的传统,在外的乡亲又把信息传递给还在家的乡亲。</p><p class="ql-block">‌ 2.战乱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后,江门出现了‌土著人和‌客家人的争斗,导致很多人感觉在当地无法生存,因此选择出国。</p><p class="ql-block"> 3‌.经济差‌:虽然‌广州等地也有人知道‌美国需要劳工,但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发达,而江门当时经济落后,他们为谋生才愿意出外冒险一搏。</p><p class="ql-block"> 4‌.乡亲带‌:受淘金潮等影响,当时已经有很多江门籍劳工到了美国,一些华人还在当地做了包工头,通过这些包工头,江门人被招募到美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侨的三大愿望:一是买土地,二是盖房子,三是娶老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人物故事为线索,运用层板画、剪影动画对“离别”场景作艺术化处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动态海洋背景、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串联起“自由华工”、“赊单华工”、“猪仔华工”三组主题场景,系统展示华侨华人离乡别井的不同方式。</p><p class="ql-block"> 这是“自由华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由华工:移民东南亚的主要华工类型。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出现,明清时期加速增多,鸦片战争以后出现高潮。移民中不仅有青壮年男人,俗称"南洋伯",二十世纪初以后,还有不少女性,称"自梳女"(即自行束髻以示终身不嫁的女子,是女性反抗封建婚姻的一种形式)或"红头巾"(当时有些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性到新加坡等国家做工,大多头戴红色头巾,在建筑工地干粗活)。他们是东南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赊单华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赊单”是广东俗语,意即赊欠船票制。当年,出洋之人因无钱购买船票,可先由招工代理公司或经纪人垫付,到国外后以工资加利息偿还。一般而言,这种华工在还清欠款后便可获得人身自由。为了早一天还清欠债,他们便要拼命地干活,因此,其境况也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猪仔华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猪仔”系广东俗语。当年,华工被掳上“猪仔船”后,开饭时皆以木盆盛饭,“猪仔头”呼华工一同进食,其呼声极似乡下呼猪仔进食,故有此蔑称。“猪仔华工”的特点是一骗二拐三卖四为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去东南亚的华侨乘大眼鸡船沿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西南行。</p><p class="ql-block"> 2.去美洲的华侨早期乘西方大帆船、后期乘蒸汽轮船经日本横渡太平洋向东而去。</p><p class="ql-block"> 3.去大洋洲的华侨早期乘西方大帆船、后期乘蒸汽轮船经南海面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拼搏海外。</p><p class="ql-block"> 展现华侨推动住在国经济开发、铁路建设、工业化进程以及争取种族平等的事迹,彰显华侨运用中国智慧在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虽有苦难,但更突出中国人面对困境、苦难,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设世界锡都</p><p class="ql-block"> 东南亚锡矿开采:14世纪以前,华侨就在暹罗(后称泰国)发现和开采锡矿14世纪中期,华侨陆续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印尼的苏门答腊等地露天开采锡矿。20世纪初,华侨分布在东南亚所有矿区,为世界锡都建设作出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原华工开采锡矿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架梯子横置于头顶,光膀子挑扁担的工人行走其上,下面是几名工人正在开采锡矿,再现了华工“海外拼搏”之景。据了解,14世纪以前,华侨就在暹罗(后称泰国)发现和开采锡矿,之后华侨陆续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和印尼的苏门答腊等地露天开采锡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陆佑,著名华侨实业家、金融家,慈善家。本姓黄,名佑,又名如佑,广东江门鹤山雅瑶镇黄洞村人。出身寒微,早年“卖猪仔”到马来亚,历尽艰辛,备尝磨难。在生活极端贫困,处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他凭着朴实勤俭的禀赋,坚忍不拔的精神,靠开采锡矿和承包英国殖民地政府各种税捐起家,奠定了事业基础,后来业务扩充到种植橡胶和椰子,开设工厂,经营商业、金融业,投资地产和航运业等等。他以炽热锐进的创业精神,一跃而成为当时马来亚最显赫、最富裕的企业家,成为马来亚有名的“锡矿大王”和“橡胶大王”。他领导华工把鸿蒙瘴疠之地,建设为繁盛商埠,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文明,给华人社会以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对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马来亚近代史上发挥过一定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市和新加坡,各有一条以华人命名的道路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陆佑路。陆佑路是吉隆坡市西南一条最长的干道,其名字来源——陆佑。至今,当地还流传着“陆佑建吉隆坡”的俗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设美洲铁路</p><p class="ql-block"> 150年前,成千上万的珠江三角洲农民远涉重洋,历经风险,九死一生,到了万里之外的美洲,成了北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当连接美国东西部太平洋铁路开通,美国的西进运动和工业现代化突飞猛进时,太平洋铁路的开路、铺轨者,推进美国现代化和大国崛起的这些先行者,却被种族岐视传统下的市场竞争挤压排斥,在社会底层受尽经济、种族和文化的折磨、岐视、丑化、盘剥乃至政治的迫害,有些人艰难地活了下来,但也有很多人孤独、悲惨地客死他乡。</p><p class="ql-block">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提到亚裔对美国的贡献时也提到了“越过悬崖峭壁,铺设枕木构筑横贯美国本土大铁路的中国劳工”,并说:“你们在美国走过的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不一定经常得到应有的承认,许多美国亚裔和太平洋诸岛原住民都了解我国历史上曾出现极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鲁诺深槽</p><p class="ql-block"> 深槽入口处的那块异国石碑上的文字,仍给后人精神上以巨大安慰,碑文为:</p><p class="ql-block"> “这项艰巨的工程由一群勤勉耐劳的华工完成,他们用凿子、铁锹和黑炸药,一寸一寸地挖开┄┄,布鲁诺深槽被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像蚂蚁啃骨头似的华工们用铁锹辟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合恩角悬崖</p><p class="ql-block"> 1865年秋,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遇到了一个重大挑战—— 合恩角。合恩角位于内华达山脉西侧,有着一个U型断崖,位于亚美利坚河400多米之上,几乎与河面垂直。当时,在这样一座悬崖峭壁上开凿一条铁路轨道的难度之大,超过了所有工程师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 华工们向总监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只见这些华工将安全绳的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牢牢绑在山顶,乘坐一个个箩筐下降到悬崖上的作业点。他们用铁锤和凿子在悬崖上打出一个个炮眼,填埋炸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华工们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用铁锤、凿子和炸药硬生生地在合恩角的悬崖上开凿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铁路路基,打通了一条堪称奇迹的铁路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纳峰隧道</p><p class="ql-block"> 内华达山脉上的唐纳峰,这里山势陡峭,险峻的路段频频出现,而且要从坚硬的岩石层通过,施工条件十分恶劣。由于工具简陋,气候恶劣,特别是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事故频发,数百甚至上千华工葬身异国他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凿这些铁路隧道时,工人们用铁锤和钢钎,在岩石上凿出洞穴,填进炸药,爆炸之后,再用小车将碎石运出来。西线铁路内华达山区最初的十五条隧道,都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沿线常常是悬崖峭壁,工人常常要悬吊在半空作业,填埋炸药点燃引信后,动作稍微慢一点,就有生命危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世纪前,逾万名华工(大部分来自江门)用自己的血汗修建了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但他们的贡献一直被遗忘。华工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却遭受种种不公正和欺凌。188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该法案禁止华工在10年内进入美国。2016年9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签署法案,宣布将华工对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华工受到《排华法案》排挤和迫害的辛酸历史写入加州教科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融通中外。</p><p class="ql-block"> 华侨在世界建家乡,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在家乡建世界,将海外文化引入侨乡,展示其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的贡献,而其文明交流使者的作用,至今仍在延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营到唐人街。</p><p class="ql-block"> 唐人街的缘起:15世纪初在苏门答腊三佛齐出现最早的华工原居区。19世纪50年代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的矿区、铁路工地沿线和农场出现大量"中国营"。排华运动兴起之后,华工们聚集到城镇,形成唐人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人街,是华人在其他国家城市聚居的地区。唐人街的形成,是因为华人移居海外,成为当地的少数族群,在面对新环境需要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唐”就已经成了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称中国人为“唐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景复原唐人街街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人街成为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华人社区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19世纪移民到美国,到20世纪中期,开洗衣店一直是早期华人最主要的维生手段之一,上世纪30年代的纽约市就有3500多家洗衣店,遍布大大小小的街区,早期竞争也较为激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餐业是唐人街的支柱产业,展示着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89年由新会、鹤山两邑梓里在洛杉矶成立洛杉矶冈州会馆,发展已有114年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四邑会馆成立于1897年,是檀香山一个甚为活跃的团体。早期我国没有在国外设置领事馆,因而四邑会馆对于身处异国的华裔人士每多照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人街的华文教育,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维系华人社会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雅图中华侨民学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俗是华侨华人社会支柱之一,华侨将龙狮文化、二十四节气及各种神祀崇拜文化移植到住在国。唐人街集中展示传承,形成慰籍乡愁的文化环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洲华侨日报》,创刊于1940年7月8日(图为创刊号),直到1989年7月29日出最后一期,前后共49年,在美国华文报刊的历史上,是仅有的几家存续时间最长的华文报纸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龙(1857年-1936 年),广东台山人,于清末被贩卖至美国。19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他设立了以丁龙命名的讲座,即“丁龙讲座”,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中文系。“丁龙讲座”是一个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同时也是全美第一个设立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江门劳工在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河与美利坚河流域筑堤造田,开垦良田数百万公顷,使这里从荒芜之地变成“美国的粮仓”。</p><p class="ql-block"> 如今,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进口水果”,其中有一些是五邑华侨培育出来的。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金山橙”之父。来自台山的美国农业专家刘锦浓,其培育的“金山橙”以及其他产品,让当地农业发展向前行进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 刘锦浓,又名刘金缵,台山市台城横湖村龙安村人,1858年出生,自幼随父栽培水果,学会了果树嫁接、人工授粉等技术。1870年,12岁的刘锦浓随叔父赴美,先在旧金山一家鞋厂做工,后去马萨诸塞州亚当斯市谋生。刘锦浓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一边打工,一边学英文和阅读农科书籍。他的刻苦受到农场主范尼·伯林格小姐的赏识,被聘用管理果园。刘锦浓采用台山的种植经验,结合现代化栽培技术,培育出早熟苹果、良种西红柿、优质大白菜等。</p><p class="ql-block"> 刘锦浓后来在美国南方佛罗里达州德兰市购置了果园,继续研究果树。他培育出应节桃子、新品种柚子、无核葡萄等优质水果。此前,世界上只有中国新疆吐鲁番和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才有无核葡萄。1888年,刘锦浓培育出“Lue Orange”——刘橙,这种橙美味多汁、易于贮存、抗霜冻性强,适于长途运输。广东人称刘橙为“金山橙”,视为水果中的上品。美国果树栽培学会授予他银质奖章,以表彰他的功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海外侨胞寄回的家书(信)和汇款(银)凭证的统称,又称为"银信"。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批准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该项目由广东、福建收藏的16万件侨批(银信)组成,其中江门五邑侨乡5万余件。它记录了近现代侨乡5万余件。它记录了近现代华侨迁移的历史、外来文化传入侨乡的历史,还记录了移入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的变化,成为全世界共同保护的人类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批,在闽方言中有“信”的含义,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批(银信)由信封和信两部分组成,信封主要包含收(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寄带银钱的数额等信息,同时还有递送过程中代办机构的印章等信息。信的内容主要以家信为主,往往说明银钱的分配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已经出现了为海外华侨递带信、财、物的特殊人群,并成为专门为海外华侨带送侨批(银信)谋生的职业,称为"水客",五邑地区称之为"巡城马",他们走街串巷,递送银信等物回乡,在华侨与侨眷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银号、银行等机构诞生后,巡城马与其建立起委托关系,只往来于国内城乡之间,不再远赴海外,但民国时期一直存在着为五邑籍南洋华侨服务的巡城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乡生活</p><p class="ql-block"> 侨乡民众生活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环境之中,视野国际、观念开放、信仰多元、饮食中西、语言唐番、服饰土洋,侨乡成为最早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乡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江门塘口镇仓东村原有的祠堂已经破败不堪,村民希望仓东的海外华侨捐钱修建祠堂,但所效甚微,华侨不希望将自己辛苦赚的钱仅仅修建祠堂。村民又提议修建祠堂学校,上奉祖先、下育后代,此建议得到了海外华侨支持,募捐的资金远远超过修建一座祠堂,于是最终在仓东村修建两座祠堂学校,分别是:秉文谢公祠(寿贞学校)、候成谢公祠(候成学校)。</p><p class="ql-block"> 仓东祠堂学校并不是个例,九二方公祠(强亚学校)、观佐陈公祠(崇礼学校)、谟翁陈公祠(凤山学校)、荣山谢公祠(潭溪学校)、德明张公祠山学校)、荣山谢公祠(潭溪学校)、德明张公祠(华实学校)…等,这些建筑都有着与仓东相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重视教育是中国的传统,身在海外吃过缺失教育苦的华侨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大量捐钱回乡建设教育,改革社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乡实业</p><p class="ql-block"> 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陈宜禧为代表的五邑华侨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观念,办工厂兴商业、修铁路、筑公路,江门自始踏上了工业文明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宁铁路,又名宁阳铁路,曾是位于中国广东省新宁和新会境内的一条铁路。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广东新宁(今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主持建造,1909年通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路是继潮汕铁路之后,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中国第二条民办铁路,它从筹备、设计、修建、经营到管理都是由中国人独力完成的。筹建之时,陈宜禧向美国华侨集资,曾是华侨在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事业。</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铁路被拆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存位于江门市北街的新宁铁路北街站候车室已经成为新宁铁路唯一留下的物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侨刊乡讯</p><p class="ql-block"> 是指由民间组织创办,主要向海外(含港澳台地区)发行的刊物,是祖籍地人民与海外乡亲沟通联系的纽带,是传递乡情、联络乡谊的"集体家书"。</p><p class="ql-block"> 清末至今,江门地区先后出现过300多种侨刊。截至2022年,江门地区仍在发行的侨刊共有83份,数量为广东之冠,约占全省的60%,每年向海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00多万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推翻帝制。</p><p class="ql-block"> 通过五邑华侨参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展现其在推翻千年帝制伟大历史进程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深陷泥潭,广大华侨身在海外却始终魂牵故土。为了推翻帝制,大批以冯如、司徒美堂、黄三德等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华人或慷慨捐赠,或回国参加武装起义,坚定支持中华民族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大同高等学校,先后举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他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为近代中国民族观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冯如,1884年1月12日出生在恩平牛江镇杏圃村(今昌梅村)一个华侨家庭。童年随家人移民美国。在美国期间,冯如目睹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对航空发生兴趣,立志航空救国。1909年9月21日,25岁的冯如在奥克兰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冯如一号)试飞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制造家、飞行家。冯如设计制造的飞机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11年1月18日,驾驶新改进的飞机(冯如二号)在奥克兰试飞成功。同年8月,冯如和他的团队带着冯如二号飞机回到广州,报效祖国。1912年8月25日,不幸在广州燕塘的飞行表演中坠机遇难,时年仅28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侨为推翻帝制慷慨捐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领导。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台山华侨刘祥为首任主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腐朽政权,结束了封建帝制。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革命思想的传播者、革命组织的重要支柱、革命经费的基本来源、武装起义的核心骨干对辛亥革命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铸就丰碑。</p><p class="ql-block"> 站在捍卫世界和平角度,展示华侨不仅在中国抗日战场,而且在全球战场,与其他民族共同抗击法西斯的担当和伟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战不仅为自卫而战,也是为世界和平及人类文明正义而战。广大华侨华人积极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共同维护人类和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义卖瓜子、将儿子送养他人,所得义款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用于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侨博馆,珍贵文物和展板资料,真实记述了郑潮炯感人肺腑的爱国故事。这些馆藏史料,不少是由郑社心先生10多年来陆续捐赠,“希望家乡、祖(籍)国的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这些史料从中学到‘有国才有家’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战场</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海外侨胞以多种形式全程参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只好转战西南,修建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人员,大批军事物资、生活用品难以运往国内。1939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000余名华侨回国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欧洲战场</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海外侨胞踊跃参战,直到战争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战的华侨黄君裕</p><p class="ql-block"> 祖籍台山大江水楼潮庆村,1938年,15岁的他移民美国波士顿,1943年参军,为美国陆军第一军团侦察兵。1944年6月6日,作为先头部队的一员,黄君裕参加了举世闻名的诺曼底登陆战,是第一波中最早登上奥马哈海滩的战士之一。</p><p class="ql-block"> 后来,黄君裕转战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立下战功。2009年,黄君裕收到第112届美国国会联邦参议员约翰·克里寄来的信,随信一起寄来的有9枚勋章,其中包括美国最高军队荣誉勋章——紫心勋章、铜星勋章。这也意味着,时隔65年后,这位战斗英雄终于收到了属于他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黄君裕不过是华人投身战场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南亚战场</p><p class="ql-block"> 是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重点战场,旅居东南亚的华侨与当地民众一起奋勇反抗日本法西斯,成为抵抗的重要力量,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侨胞也英勇参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马来亚,以华侨为主体的华侨义勇军进行过新加坡保卫战,随后在深山密林的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菲律宾华侨纷纷组织武装队伍,其中最著名的是“华侨抗日游击支队”,也称“48支队”, 是以祖国新四军、八路军的威名来命名的。日军入侵缅甸南部后,中国远征军入缅与 英军共同对日作战,在缅甸一些华侨青年加入了远征军,成立“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主动担任缅语翻译。当时泰国政府与日本合作,泰国华侨在极其艰巨条件下 从事抗日活动。泰国工人抗日义勇队许多成员是华侨青年。他们同泰国抗日组织反日大同盟 紧密配合,展开抗日斗争,在生产军需物资的工厂发动工人,破坏敌人的军需供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居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华侨与当地民众一起奋勇反抗日本法西斯,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华侨华人也参加了大洋洲的战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澳大利亚华侨参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六部分:追求光明。</p><p class="ql-block"> 展示华侨跟随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独立,支持新中国建设,突显华侨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大革命时代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爱国侨胞回到祖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斗争,为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粤中纵队,从纵队领导到普通一兵,都有许多五邑华侨华人子弟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洁琼(1905年9月12日—2011年1月9日),出生于广东台山,1924年赴美留学,1931年获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当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东吴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七部分:中华儿女大团结。</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侨务工作实现新发展,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和根本追求。</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展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华侨的关怀;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江门爱侨护侨的政策,以及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分“党恩暖侨心”“春风兴南粤”“侨都新篇章”三个章节,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为南粤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厅</p><p class="ql-block"> 小鸟天堂浮雕以及“百鸟归巢 落叶归根”一行大字赫然跃入眼帘,突出一个“根”字,巧妙地呼应了展厅序幕的“根在侨乡”。</p><p class="ql-block"> 侨胞的付出,祖国不会忘记。祖国的枝繁叶茂,也离不开每一位侨胞所作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华侨华人致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