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岁月有更迭,光阴会留痕</b></p><p class="ql-block"> 当年校园的东南角是带有过道的半圆拱形学校大门,大门上方高高地耸立着一根旗杆,每当重要时刻来临时,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校工程大爷就住在过道里的传达室。当年我们就读时学校没有自来水,全靠程大爷每天拉着一个装有大铁桶的平板车从外面买水进来,倒进一口大缸里供全校师生使用。</p><p class="ql-block"> 大门内过道东侧是传达室和学校广播室,西侧是幼儿园、办公室等6间教学办公用房。并不宽敞的东侧红砖小路和西侧土路则是通向后操场的校园小道。北面围墙边上是教工宿舍、音乐课教室、几间物资仓库和学生厕所等。不大的校园总共有四排12间标准红砖教室,每排中间的教室都向前凸出1米多,显得既宽大又异常坚固。据说几十年前,学校为扩大教学面积改善教学条件而拆除这些平房教室时,颇费了一番功夫。</p><p class="ql-block"> 目前,学校办学规模为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0名,教职工36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31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8名。上世纪60年代高峰期时,学校曾有700多名在校生。全校现占地总面积1366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489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436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大坝头小学所在地虽然还是原址,学校西墙外也依然存在着南北通行的黄河东路,但学校大门已改变为向西,仍旧面向黄河故道并处于低洼地带。</p><p class="ql-block"> 体育成绩好是学校的光荣传统之一,学校以篮球、射击等体育特色项目为切入点,尤其是学校射击队,在徐州市独树一帜,在历届射击比赛中,连续10年获得市少年组男女团体冠军和多个单项冠军,为国家队输送了以庄涛、杨海波等为代表的射击队员。女子篮球队曾经16次获得徐州市女子少年组篮球赛冠军、省女子少年组篮球前三名,原国家男子篮球队主力队员胡卫东也是从大坝头小学起步的。</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学校获得过“徐州市优秀小学”、“徐州市德育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从大坝头小学走出来的优秀少年,都曾为学校赢得过无数耀眼的光环。可以说同学们所做出的每一点成绩,都得益于尊敬的老师和大坝头小学给予我们完整的启蒙教育,为同学们日后走上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打下的良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仍旧处于低洼地带的大坝头小学校,大门已改为向西</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小学时代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 1966年七月,我们毕业于大坝头小学,从那时算起至今,虽然也有50多年了,但在时间长河里仅仅只是一晃。由于中学没上几天课,仅仅16岁就分配参加工作了。在与现在的学生谈论学历并相比时,时常会自嘲的说自己是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但是完整的、正宗的小学毕业生。当我们走过了几十年的生命历程,才愈发感觉到少年时代虽然短暂,却也留下了难忘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大坝头小学1960年起参与试行小学五年制教育改革,但五年制试点仅仅延续了三届,就停止并又恢复为六年制了。我们这一届有幸赶上了五年制的末班车,因为任何一项重大变革都会对社会各阶层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对既得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也是涉事各方实力的博弈比拼。五年制改革试点对于1966年以后毕业的同学来讲是件好事,按照当时的政策可以留在城市直接分配工作。但对于提前至1965年毕业的同学,等于是提前进入了老三届的序列,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发展的道路,当然这些情况事先是谁都无法预料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坝头小学的校园及教学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14日,我们在大马路小学考场参加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印象中第一门考试科目是语文,作文题目是二选一,不少于700字。其中一个题目是批判三家村,从作文题目的选择可以看出,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势发展很快,仅仅两天后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516”通知。学校全面停课并投身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而其他科目的升学考试也就石沉大海,再也无人提及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里部分师生戴着红色袖标,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夺权战斗队,不光是在本校,同时也去外地,我们班齐运喜同学,朱金宝同学也和一位年轻的老师一起去山东枣庄造反,成功地给一所中学的大部分老师平反并摘掉帽子。</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徐州也把许多地方都改变为带有革命色彩的名字。云龙山改名为红卫山,老百姓叫了几十年的地藏巷也改名为前进巷等。鼓楼学区的小学校也是如此,大马路小学提升为东部片区中心校并改称红卫一小,祠堂巷小学改为红卫二小,大坝头小学改为红卫三小。其他小学校也按照规模大小及重要度依次排序,东站小学改为红卫四小,丰财一小改为红卫五小,丰财二小改为红卫六小,子房山小学改为红卫七小。这是在齐运喜同学的帮助下反复几次才把这个顺序写准确。当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名称,在文革后期又陆续被撤消,重新恢复了各自原来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在那停课的日子里,我们曾作为高年级毕业生,当了一阵子辅导员,组织管理低年级同学的早读和课外活动。大约是在1966年9月份,学校在复兴路国家粮库找到一个分拣粮食的工作,中午还提供一份免费午餐。虽然分拣粮食的工作并不复杂也适合小学生进行,但毕竟不是每天都有,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后就离开了粮库。其后大约在11月份又转移到九里山苗圃参加植树劳动。我在苗圃时对稻草过敏,身上长满了又大又痒的风疹块,尽管这样还必须坚持,表现出轻伤不下火线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苗圃劳动没几天就接到学校红卫兵组织的通知,要求同学们连夜返回学校参加“革命小将”对王永斌校长的批判。1967年以后,我们也就无所事事地闲散在家了,直到1968年夏秋季开始了复课闹革命,以及1969年冬工宣队进驻学校开始第二次复课,并直接就近免试进入了第三中学,开始了崭新的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马路小学教职工的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坝头小学校园一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