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船长老师

三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的船长老师</b></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的清明时节,正值口罩事件期间,回家祭祖,难得的天朗气清,携家人去平斗山采兰赏牡丹,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游性甚浓,大大小小俱欢颜。归途中,忽见路边田野中有大片紫色花朵,停车观赏拍照后发文小记。短文以说说发布后,居然有抄袭作品,还是两篇!其中一篇在同一个话题中完整照搬文案发布,还有一篇用我的说说做了他文章的开头一段。但我也从抄袭文中学到了一点,就是紫云英也叫红花草。</p><p class="ql-block"> 文曰:又见故乡紫云英,小时候,我不知道它叫紫云英,故乡人叫它草籽。小时候,它不是风景,它只是肥料,也是牲口过冬难得的青饲料。儿时,走过冬日的乡间小路,紫云英就那么成片的盛开着,开春后,犁田时翻盖到泥土里,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农作物肥料。化肥滥用后,很久没有在田间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题图:故乡的三河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红花草,这种在故乡随处可见,成长于寒冬,春天开花后用作饲料肥料的小草,居然被中央电视台用作一部纪录片的名字。1991年,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和作家梁晓声、铁凝一起,前往故乡麻城三河口镇的一个小山村采访了一位乡村教师,并且制作了一部记录片《红花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节目播出后,他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众多的观众。</p><p class="ql-block"> 《红花草》的片尾,敬一丹坐在船头,手捧一大束映山红,是学校的孩子们从山上采来送给她的礼物,挥手告别之际,敬一丹挥手说她还会再来的。15年后的2006年,敬一丹真的回来了,她忘不了这位老师和大山深处的那个叫喻家畈的教学点。</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中央电视台推出 “重访大别山,建设新农村”的大型采访活动,第一站就到了山村喻家畈。这一次,敬一丹在那里生活了2天,体验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亲自敲响上课铃,给孩子上课、玩游戏,和学生一起淘米蒸饭,给住校的孩子们端水洗脚,睡觉前,给孩子们点上蚊香。敬一丹用认真与爱心亲身体验着这位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重复的日常工作。</p> <p class="ql-block">题图:三河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2015年,退休后的敬一丹,出版了自传——《我遇到你》,书的第十一章标题是“他改变了很多人,他还在那里”,这一章共讲述了两个偏远乡村一人学校的老师的故事,第一篇同样以《红花草》为标题,讲述了他的故事。在读者见面会上,她现场朗诵了书中“红花草”的段落,并向读者讲述了与这位老师的不解之缘,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敬一丹写道,越贫瘠的土地越需要红花草,而在大别山深处里,让她充满思念与敬意的这位老师,就像是朴素、坚韧的红花草,化作春泥更护花,信念化为乡村教师坚守的力量,诠释教书育人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这位感动了敬一丹,也感动了亿万观众读者的老师,一九七四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教学生涯的三十五个春秋里,在喻家畈教学点上就有二十六年,这里是一点一校一教师,一个人既是教师,全能型的,各科都教,各年级都教,还是保姆,面对的都是十岁以下的低龄儿童学生,不仅要教书、批改作业、辅导自修,还得烧水做饭、劈柴做卫生,还要像家长一样照顾住校学生。像定时机器,从早到晚,无论晴雨风雪天寒地冻亦或酷暑,从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题图:三河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我找了很久,都说互联网有记忆,但我没能找到敬一丹老师的作品《红花草》原文,书籍只能网购,有目录介绍。找到了一段配音版的朗诵,只能试听一小段。</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头介绍了他们首次麻城之行的缘起:敬一丹的哈尔滨老乡,作家梁晓声,看到一个小专题,那风雨中飘摇,却坚定的逆风前行的小渡船,一下打动了梁晓声的心,他立刻组织了包括铁凝等十几位作家接力为老师创作了一首诗(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找到这首诗),并想给这位老师捐赠一条铁船,于是诞生了他们的第一次麻城之行。</p><p class="ql-block"> 她回忆到,他们一行人带着摄制组从北京坐火车到了武汉,那时麻城还没有通火车,也没有高速公路。从武汉转车到了麻城,又转车到了三河口,到了水库边再换乘小船去学校,黑夜里,敬一丹回忆到那感觉:就像是走向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虽然只能试听到这里,接着听要下载,大概也离不了注册会员,缴费的套路。但我能理解敬一丹当时的心情,因为那个年代,故乡的山区,行路难!</p> <p class="ql-block">题图:这就是电影中的那条小木船</p> <p class="ql-block">  故乡三河口小镇,因1958年始建,1960年建成的三河口水库而得名,水库蓄水后,原来可以涉水的小河沟沉没于库底,高峡平湖,阻断了水库那边山里学生的上学之路,走陆地,得翻山越岭的走十几公里的羊肠山道。为解决孩子上学交通,他开始是花80元钱买了一个小渡盆接送,政府曾批过一条铁船,质量不太好,两年就生锈了,改回到用木划船,几十年如一日,为无数大山深处的孩子,划出一条上学之路,也许是通向未来的知识坦途,也许是言传身教的道德之路。</p><p class="ql-block"> 2020年金秋,一群扛着摄影器材的人走进喻家畈,小山村再次热闹起来,虽然一如故乡许许多多的村小,早已经撤点并校,不复存在。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碧波荡漾的库水,宛若世外桃源的仙境,却又恍如隔世,遗存的土房子,让人又想起了那只小渡船,以及二十六年风雨里,一个老师青春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他叫胡大清,讲述他的故事的电影--《我的船长老师》将于11月22日全国公映。</p> <p class="ql-block">题图:三河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首老歌——《一条路》,歌词写道:一条路 落叶无迹/走过我走过你/我想问你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走过春天 走过四季/走过春天 走过我自己/悄悄地 我从过去/走到了这里/我双肩驮着风雨/想知道我的目的/走过春天 走过四季/走过春天 走过我自已/走过春天 走过四季/走过春天 走过我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太久远了,但我想,这位老师,小船划过的那条水路,留不下足迹,山无言水无语中,走过了26个春天,走过26个四季,胡大清老师驾驶的那条小船,手中的那双桨板,载着孩子们的风雨,走过了他自己的青春年华,给一届届的孩子,留下敬业、奉献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剧照上写到:生而平凡偶尔灿烂,像胡老师这样,平凡却天天灿烂了几十年,这,也许就是那个叫做“伟大”的词汇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p><p class="ql-block"> 当你迷茫时,有人对你的鼓励,也许就是漆黑深夜里的一缕烛光,虽然微弱,但足以照亮你人生的方向。我想,胡老师不仅是这条船的船长,也是水手,更像茫茫大海深的一座灯塔,用一束光,温暖着孩子的心,在指引着他的学生,人生路上一路前进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这一片被文明糟踏过天地里,残酷的生存现实中,很多人陷入迷茫,忘却初心,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这种精神的弘扬,在我们这个日益浮躁而浅薄的时代,很有必要,而且迫切。</p> <p class="ql-block">题图:剧照图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