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武汉“两洪山”的渊缘

邓世勋

<p class="ql-block">大洪山</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会,九省通瞿的大武汉有洪山。用洪山冠名的场所有洪山礼堂、洪山广场、洪山宾馆……郦道远在《水径注》里写得清清楚楚:“大洪山在随郡之西南。”远在百里之外随州市的名山,为什么成了省城有关场所的标志呢?</p> <p class="ql-block">大洪山金顶</p> <p class="ql-block">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写到:“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在江夏东九里”。“东望黄鹤山,雄姿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这是诗仙李白描写黄鹤山的诗句。这几条历史信息告诉我们,黄鹤山应是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区的脊梁之骨。黄鹤飞走了,山为什么要更名为洪山呢?自唐朝以后,武汉就是湖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大都市将自己的脊梁之骨—黄鹤山更名大洪山的呢?</p> <p class="ql-block">洪山寺下院碑林</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问题,还是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好。翻开发黄的史册,黄鹤山更名洪山一事,元朝元统年间的翰林侍讲学士参知政事黄缙,在《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中讲的很清楚:“鄂之城东有佛刹,曰大洪山万寿禅寺。此黄鹄山也,而谓之大洪山者,盖大洪随之名山,自随而鄂,地虽异而号名不殊,示有所本云尔。鄂今为武昌,山距城十里而近……宋末数被兵,随之大洪又当其要害,为南北必争之地。边境之民既多流散,丛林之下,亦无安居。荆湖制置使孟琪,随人也,与都统张顺谋迁,乃度地兹山清云庵。兴,自随捧“佛足”及累朝诰敕徙,寺额侨置焉。仍奏请赐今名,曰‘洪山崇宁万寿禅寺’。则兴为之开山,此则鄂之洪山也。”战乱所迫,大洪山佛教“东度”,是黄鹤山更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洪山禅寺(下院)</p> <p class="ql-block">随州大洪山是湖北佛教圣地,当时名移省城大概有两重意思:一是对圣地的崇敬,永远怀念培育了“慈忍”等大德高僧,给佛教“神灵”加兰以香的随州大洪山;二是借大洪山之灵气,昌盛都市之香火,满足战乱时社会心理的需求,以稳定民心。按说长官意旨、权宜之计所为的事,不会深入民心,没有社会基础,往往是昙花一现。但此次大洪山名移省城则不然,自南宋端平元年,即公元l234年,至今大洪山一名在武汉没有被岁月抹去,也没有被地方文化排挤淹没。虽然洪山崇宁万寿禅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即公元1485年易名宝通禅寺,但灵济塔——随州大洪山的丰碑,仍是该院的镇寺之宝。灵济塔是元世祖忽必烈,当年为了感谢大洪山佛教神灵保佑他得到江山,而召令武昌所建。</p> <p class="ql-block">千年银杏</p> <p class="ql-block">千年桑沧,“黄鹤不知何处去”,留给武汉的是沮丧;大洪山名称东度,带给武汉的是骄傲。洪山成了武汉市一张名片,政治、经济、文化重要场所,仍用洪山命名。</p> <p class="ql-block">大洪山之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