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墨韵 袁文长

方圆

<p class="ql-block">当我第二次来到浮山的时候,因大面积的摩崖石刻而睚眦震撼了。我也曾攀援过泰山,泰山石刻皇家气象浓厚,道貌岸然,给人以威慑;我也曾穿行过嵩山,嵩山石刻佛音飘渺,神情迷离,给人以幽远,呈现于眼前的浮山石刻,充满人间烟火,天地人相合,儒释道相通,沐身清心,涤荡灵魂。</p> <p class="ql-block">10多年前我首次来浮山,是因合铜公路入枞阳境时,有巨幅标语“黄镇故里欢迎您”。停车与当地人攀谈得知,著名革命家、外交家、美术家黄镇不仅是枞阳人,而且还在浮山中学当过美术老师。或因自己曾经做过教师且粗通书法的原因,便车绕浮山中学,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关于黄镇的情况。可是,当我一踏进浮山中学的时候,这座逶迤于浮山的校园,其形为天境,神似圣者。我恍然大悟:浮山,中国近代散文的宗源!我便由此而得知朱光潜、房秩五、吴汝纶、方苞、姚鼐、刘大櫆、方以智等等,一大批我心中铭刻伟岸之躯,便是从兹走来。浮山,桐城派三祖之基;浮山中学,中国近代文化摇篮之一。两个多小时的访谈,言者罗列难尽其祥,听者发聩仅知其端。当时的浮山还没有开发,山中荆棘档道,入其深而不辩其路,本人与摩崖石刻失之交臂,只能发下下次再来的宏愿。</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浮山,我直奔会圣岩附近的摩崖石刻群了。浮山的摩崖石刻自唐代以降,历时近1700年,存碑480多块,可辨识的有350多帧,应该是当今中国最大石刻群之一。石刻所涉书体 真、草、隶、篆皆备;按其源流可谓是一部中国书法史的石刻版。从魏晋质朴,到唐代法度,从两宋尚意,到明清复古,脉络清晰,阶段突出,爱书者留连而不知其返也。石刻之人,既有达官显贵,又有辞人骚客,也有山僧武夫。所刻内容既有描景状物,又有叙述其事:点景之作,以标岩为最,浮山三十六峰,峰峰有景。刻石人因景生情,寄情于景,自然之石,赋予了文化之灵。如极乐岩,首楞岩,紫霞关等。叙事之篇,内涵丰富,博大精神,启迪人生问道天宇。“行窝”两字凝练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方以智之思想精髓,并浓缩冷冻于万古;“因棋说法”四字洞然而开大文学家欧阳修之心智,使醉翁而不醉于永年,“陆子严”标物之后说,演绎了其子陆放翁离情而忧国的经典故事。还有“壶天别业”,还有“瑞竹瑶”等等,关于诗人的故事,关于佛的故事,令人三步一徘徊,五步一回首,凝神涌情而不知其返也。浮山石刻又是一部人文学百科全书之石刻版也。</p><p class="ql-block">浮山,长江入皖继天柱、九华之后又一次布阵,山体面积仅18平方公里,最高峰不过海拨163米,在地球山之大家庭中,充其量只是一块巨石。然而,浮山,也就是这一块地壳运动偶然之物,却因石而生,因石刻而升华,因哺育了一群文化巨擘光耀宇宙。</p><p class="ql-block">浮山墨韵,润泽人类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补记:以上这篇文章是我十多年前写的。当时我只是一名书法旁观者,赞扬摩崖石刻之厚重仅从人文精神角度说起。这十多年来,我于书法,逐年深入,由隶书而魏碑,对碑刻书体反复揣摩,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感动于博大,感念于绚丽多姿。</p><p class="ql-block">浮山摩崖石刻,犹如一部镌刻在岩石上的历史长卷,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辉煌。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无数文人墨客以笔为剑,以石为纸,留下了他们深邃的思想与卓越的艺术才华。从唐代孟郊的题刻,到明代王守仁的书法艺术,再到清代及民国的众多名家之作,这些石刻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演变,更成为了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在浮山摩崖石刻中,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竞相绽放,它们或古朴典雅,或灵动飘逸,或庄重稳健,或豪放洒脱,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世界。这些石刻不仅展现了书法家们的卓越技艺,更体现了镌刻者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感悟。每一块摩崖石刻,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故事的传承。它们见证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也记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路历程。浮山摩崖石刻的书法意义,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它们是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这一学期,我在天鹅湖畔社区老年学校和20多位中老年朋友交流碑刻书体,课堂上偶然提到浮山石刻,大家雀起涌跃,随即获社区同意,结伴游学。明早出发,期待各位学棣,游而有兴,学而有获,为书艺提升而不负车马之劳。</p><p class="ql-block">袁文长二0二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于天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