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东,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文明,也见证了无数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国家,它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曾以“波斯雄狮”的姿态怒吼,现如今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发出低沉的吟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它,就是伊朗。</span></p> 波斯帝国到伊斯兰共和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是文明古国。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span><b style="font-size:15px;">波斯帝国</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元前247年建立</span><b style="font-size:15px;">安息帝国</b><span style="font-size:15px;">,7世纪后遭不同异族先后入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世纪前期,纳迪尔沙推翻外族统治,建立</span><b style="font-size:15px;">阿夫沙尔王朝</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世纪后期起,英国和俄罗斯势力不断侵入,1925年建立</span><b style="font-size:15px;">巴列维王朝</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伊斯兰革命运动胜利后,成立</span><b style="font-size:15px;">伊斯兰共和国</b><span style="font-size:15px;">,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改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15px;">伊朗</b><span style="font-size:15px;">。官方语言为波斯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北邻里海,南临波斯湾,东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西连伊拉克和土耳其,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由此也造就了伊朗多元的文化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伊朗经历了波斯帝国的辉煌、阿拉伯帝国的征服、蒙古人的入侵,以及萨法维王朝的兴衰。每一个时期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塑造了伊朗独特的文化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其中,伊斯兰教的传入对伊朗影响尤为深远,自7世纪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教带入伊朗后,这个宗教逐渐成为伊朗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核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东进,伊朗逐渐沦为英俄两国争夺的对象。1925年,一位名叫礼萨·汗的军官在英国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了</span><b style="font-size:15px;">巴列维王朝</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位后来被称为"老巴列维"的国王,</span><b style="font-size:15px;">开启了伊朗现代化的进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列维王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列维国王礼萨·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礼萨·汗上台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仿效土耳其的凯末尔,大力推行世俗化政策,试图</span><b style="font-size:15px;">将伊朗从一个传统的伊斯兰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世俗国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颁布法令,要求男性穿着西式服装,禁止妇女戴面纱。同时,他还推动了教育改革,建立了现代学校系统,并派遣大量学生到欧洲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经济方面,礼萨·汗致力于</span><b style="font-size:15px;">发展工业和基础设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修建了跨国铁路,连接里海和波斯湾,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此外,他还开始开发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礼萨·汗的改革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他的专制统治手段和强制性的现代化政策,引起了保守派和宗教势力的强烈不满。特别是他对宗教势力的打压,更是埋下了日后伊斯兰革命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和英国联合入侵伊朗,礼萨·汗被迫退位,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承王位,成为新的国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列维王朝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位年轻的国王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国家的主权受到威胁,经济陷入困境,社会矛盾日益尖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战结束后,伊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冷战开始,伊朗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受到美国的青睐,在美国支持下,巴列维国王开始了新一轮的现代化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化方面,继续推行世俗化政策,进一步限制宗教势力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政治方面,为了巩固巴列维国王的统治地位,借助一场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策划的政变,推翻了民选的总理摩萨台,这一事件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但也在伊朗人民心中种下了对西方干预的不满情绪,为日后的反美浪潮埋下了伏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稳定国内民众生活方面,推动了一场被称为"白色革命"的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法》:大规模地将大地主和宗教基金会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一举措旨在打破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削弱了地主阶级和宗教势力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改革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大地主通过各种手段规避法律,保留了大量土地,而获得土地的农民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也难以有效地经营新收购的土地,尽管如此,这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伊朗的农村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经济方面,大力发展石油工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利用石油收入,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制造业,建立了钢铁厂、汽车厂和石化工厂,试图将伊朗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在德黑兰、伊斯法罕等大城市周边,工业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时期伊朗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两位数,被誉为"中东的日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育方面,大幅增加了教育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学校和大学、"知识军团",派遣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支教,推广现代知识和技能,这些举措使得伊朗的识字率显著提高,也培养了一大批现代化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女性权益方面,也做出了重大突破,妇女首次获得了投票权和参政权,政府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进入职场。在德黑兰大学,女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甚至超过了男性。这一时期,伊朗女性在服饰、社交和职业选择上享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巴列维王朝的现代化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大片贫民窟;工业化虽然创造了就业机会,但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石油收入的增加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了通货膨胀和消费主义的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更为关键的是,</span><b style="font-size:15px;">巴列维王朝的现代化改革严重冲击了伊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王大力推行西化政策,鼓励民众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德黑兰街头,可以看到穿着时尚的年轻人,听着摇滚音乐,出入酒吧和夜总会,这种文化上的剧变引起了保守派和宗教势力的强烈不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此同时,巴列维国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断加强警察和情报机构的力量。臭名昭著的萨瓦克(SAVAK)特务机构四处搜捕异己,许多持不同政见者遭到逮捕、酷刑甚至处决,这种高压统治引发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强烈不满,为日后的革命埋下了另一伏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另外,为了彰显伊朗国力和巴列维王朝的"辉煌",1971年在波斯波利斯古城举行了一场耗资巨大的庆典,纪念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这场被称为"世纪庆典"的活动,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室成员和政要,其奢华程度令人瞠目结舌。因此,这场庆典也成为了巴列维王朝奢靡和脱离民众的象征,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尽管巴列维王朝现代化改革政策在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忽视了伊朗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同时也未能彻底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这些不稳定因素最终导致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伊朗的历史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1月7日,在政府控制的《艾特拉阿特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伊朗人民和宗教"的文章,严厉批评了流亡国外的宗教领袖霍梅尼。霍梅尼从小接受伊斯兰宗教教育,6岁时就能背诵《古兰经》,青年时期投身于伊斯兰学者哈伊利·亚兹迪的门下,19岁时随导师前往库姆神学院,在此度过了42年,成为什叶派伊斯兰教十二伊玛目派的玛尔扎(即在宗教知识和教义上有深厚造诣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篇文章引发了库姆神学院学生的强烈抗议,警察向示威者开火,造成多人死伤,消息传开后,伊朗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示威,在泰布里兹、伊斯法罕等城市,抗议者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政府试图通过镇压来平息动乱,但却适得其反,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因此,这一事件成为了伊斯兰革命的直接导火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8月19日,阿巴丹影院发生大火,造成400多人死亡。虽然起火原因不明,但民众普遍将其归咎于政府,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化了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9月8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的惨剧发生在德黑兰的贾勒广场。军队向和平示威的民众开火,造成大量平民死伤,这一事件彻底激怒了伊朗民众,反对巴列维王朝的呼声达到了顶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巴列维国王开始做出让步,解散了萨瓦克,释放了一些政治犯,并任命温和派人士贾法尔·沙里夫-埃马米为总理。然而,这些举措已经无法平息民众的怒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9月,德黑兰爆发了大规模罢工,石油工人、教师、银行职员等纷纷加入其中,罢工很快蔓延到全国,伊朗的经济陷入瘫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月,霍梅尼被迫离开伊拉克,转移到法国巴黎近郊,在那里他通过录音带向国内发表讲话,号召民众推翻巴列维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12月10日,德黑兰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数百万民众走上街头,高呼"打倒国王"的口号。巴列维国王意识到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开始考虑离开伊朗,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国王和王后离开德黑兰,飞往埃及。他们的离开标志着巴列维王朝的实际崩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2月1日,霍梅尼在数百万民众的欢迎中回到德黑兰,任命巴扎尔甘为临时政府总理,立即着手组建新政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革命进程并未就此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2月9日至11日,被称为"三天枪战"的激烈战斗在德黑兰爆发,革命者与仍然效忠于国王的皇家卫队发生冲突,最终在空军和民众的支持下,革命者取得了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2月11日,巴扎尔甘宣布革命胜利,这一天被定为伊朗的革命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月1日,通过全民公投,伊朗正式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12月,新宪法获得通过,</span><b style="font-size:15px;">确立了伊斯兰教法统治的政治体制,霍梅尼成为最高领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9年,霍梅尼逝世后,哈梅内伊作为霍梅尼的学生和亲密追随者,是霍梅尼的忠实支持者和政治伙伴,时任伊朗总统,尽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什叶派大阿亚图拉(最高宗教学者),却是伊朗政治核心成员,被视为合适的接班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哈梅内伊作为霍梅尼的继承者,继任伊朗最高领袖,掌握着伊朗最高权力。哈梅内伊自1981年担任伊朗总统,1989年担任伊朗最高领袖,至今已执政35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虽然表面上不直接参与日常行政事务,却通过控制宪法监督委员会和伊斯兰革命卫队等机构,继续推动着这种宗教主导的国家政治方针,对伊朗内外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span></p> "海湾宪兵"到反美反以斗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斯兰革命的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伊朗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面貌,还对整个中东地区乃至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先,在国内层面,革命胜利最直接的影响是实现了政体的根本转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span><b style="font-size:15px;">从一个世俗的君主制国家转变为伊斯兰神权共和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建立的政治体制将伊斯兰教法与现代共和制度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管理模式:最高领袖凌驾于民选总统之上,掌握国家的最高决策权,这种制度被称为</span><b style="font-size:15px;">"伊斯兰法学家监护"制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曾非常繁荣的伊朗,经过革命后却沦为一个宗教国,可谓是一种历史倒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社会生活方面,伊斯兰化政策深刻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政府要求民众遵守伊斯兰教法,女性被要求在公共场合穿戴头巾和宽松的外衣,男女分开教育成为常态,酒精、赌博和某些娱乐活动被禁止。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但也强化了伊斯兰的身份认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教育得到了普及,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虽然女性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但在教育和就业领域的参与度却有所提高,革命后的女性识字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经济方面,革命初期实行了一系列国有化政策,大量私人企业被收归国有,虽然在短期内满足了民众的平等诉求,但长远来看却抑制了经济活力。加之后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伊朗经济在革命后的几十年里一直面临重重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际关系方面,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伊朗的外交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革命前,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被称为"海湾宪兵"。革命后,彻底推翻了亲西方政权,重新树立了宗教的重要地位,与西方主导的世界分道扬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民众最先感受到的是政府对西方文化的排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政府下令禁止国家电台和电视台播放任何西方的音乐和影视作品,封锁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如伊朗电视台转播奥运会时,整个屏幕上充满了马赛克,运动员被遮盖得严严实实,这显示了伊朗的极端保守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霍梅尼曾说,世界和平与安宁取决于霸权主义的灭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观念中,西方尤其是美国,被视为文化侵略和经济剥削的象征,这种硬气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伊朗和美国之间从盟友到对立,</span><b style="font-size:15px;">伊朗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反美先锋代表,伊朗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关系急剧恶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11月4日爆发的美国大使馆人质事件,</span><b style="font-size:15px;">更是导致美伊关系彻底破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为何如此敌视西方?又为何难以接受西方推崇的“民主与自由”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很多人眼中,世俗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渐渐希望能够享受生活,当世界各国逐渐远离战争,习惯了和平,军事力量更多地成为震慑力量,而非实际使用的工具,尤其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谁都不愿意挑起大规模冲突。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中,各国自然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世俗主义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宗教影响力逐渐减弱,因人们习惯了和平,集体团结的需求相对减弱。然而,伊朗却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霍梅尼曾经说过:伊斯兰革命的意义在于这是一场精神革命,是一场从世俗化向宗教化转变的革命,其次才是政治和社会的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此同时,伊朗开始奉行"不东不西"的独立外交政策,伊朗喊出的口号是: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对西方和东方的双重否定尤为显著,试图在美苏两大阵营之外寻求自己的道路。伊朗积极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与以色列的关系也从盟友变为敌人,这种外交政策的转变,使伊朗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斯兰革命还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向世人展示了宗教力量在现代政治中的潜在影响力,激发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宗教热情,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宗教运动受到鼓舞,纷纷要求在本国推行类似的伊斯兰化政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伊朗模式的输出也引发了地区局势动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湾国家担心伊朗革命会影响到他们的统治,因此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span><b style="font-size:15px;">沙特阿拉伯作为逊尼派大国,与什叶派占主导的伊朗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span><b style="font-size:15px;">教派对立加剧了中东地区的不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更是革命影响的直接后果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不仅给伊朗和伊拉克带来了巨大损失,还改变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战争期间,</span><b style="font-size:15px;">海湾国家普遍支持伊拉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进一步</span><b style="font-size:15px;">加深了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隔阂。</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科技领域,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制裁,但伊朗仍然在核能、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伊朗的核计划虽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但也体现了该国在科技自主方面的坚定决心。</span></p> 伊朗所面临的艰难抉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个曾被誉为"中东明珠"的国家,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伊朗,为何突然走向了保守?繁华的德黑兰,一夜之间被黑纱笼罩?西方风格的时尚街道,迅速变成了宗教氛围浓厚的广场?一个曾经辉煌的国家,一个敢于挑战西方霸权,对抗以色列,支持反美势力,曾向世界展示出锋利爪牙和震耳欲聋咆哮的雄狮,以强硬的姿态在中东地区竖立起一面旗帜,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在国际舞台上乃至中东地区,雄狮的怒吼声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的沉默与容忍,甚至透露出不得不妥协的意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什么原因,让这头曾经威震中东的雄狮,选择了收敛锋芒,低声吟唱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革命胜利后的伊朗,曾将反美反以作为基本国策,视美国和以色列为最大的敌人,称美国为“大撒旦”(基督教中魔鬼的名意思,英文称为Satan),视以色列为“毒瘤”,号召穆斯林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美以的霸权主义,积极支持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等反以武装组织,为其提供资金、武器和训练,以此牵制以色列,扩大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种不惧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尊重,但强硬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期的对抗和制裁,使伊朗经济发展缓慢,民生困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为了打破美国的长期封锁和遏制,伊朗坚定发展核计划,试图掌握核技术,增强国防实力,尽管伊朗政府一再强调其核计划是用于和平目的,但西方国家普遍怀疑伊朗试图发展核武器,对其施加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特别是美国对伊朗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暗杀"行动,使伊朗不断调整其外交战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2020年1月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访问伊拉克,凌晨,苏莱曼尼乘坐的航班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国际机场后,他分乘两辆汽车离开机场,虽然访问是应伊拉克官方邀请的半公开行动,此时,美军MQ-9“收割者”无人机已在机场附近的高空盘旋,并锁定了苏莱曼尼的行踪。当车队行至机场外机动车道时,MQ-9无人机发射了四枚激光制导的AGM-114地狱火导弹,其中两枚导弹击中了苏莱曼尼所乘坐的车辆,导致苏莱曼尼及其随行人员丧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莱曼尼作为伊朗军方的重要人物,被视为伊朗在中东地区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在中东多个国家积累力量, 秘密促进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崛起,早已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心腹大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国对苏莱曼尼的击杀表面上看是为了遏制什叶派联盟的发展,但实际上,苏莱曼尼在伊朗军事结构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死对伊朗来说是巨大的损失,也引发了伊朗国内的强烈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面对美国的挑衅,伊朗选择了相对克制的回应: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誓言要为苏莱曼尼报仇,并对美军驻伊拉克基地发动了导弹袭击。伊朗的报复行动并未造成任何美军人员伤亡,显然更多是象征性意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的克制态度引发了外界的各种猜测: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此举是为了避免与美国发生全面战争,另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伊朗是在等待时机,积蓄力量,准备对美国进行更强烈的报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无论如何,</span><b style="font-size:15px;">苏莱曼尼被炸成为伊朗外交政策的一个转折点,</b><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寻求更加务实的外交策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6月,</span><b style="font-size:15px;">易卜拉欣·莱希当选伊朗总统,</b><span style="font-size:15px;">莱希是一位强硬的保守派人士,被认为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亲信,他的当选一度让外界担忧伊朗将继续奉行强硬的外交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莱希上台后,任命了温和派外交官侯赛因·阿米尔-阿卜杜拉希安为外交部长,并开始寻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国内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在对外政策上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强硬派则主张坚持对抗路线,维护国家尊严;温和派主张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是不符合自身利益的,伊朗需要采取更加务实的策略,维护自身利益,解除制裁,发展经济,同时避免与美国发生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11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和中国重启了关于恢复2015年伊核协议的谈判,重申</span><b style="font-size:15px;">伊朗不寻求发展核武器,</b><span style="font-size:15px;">并表示愿意在伊核协议框架内与美国进行谈判,被外界解读为伊朗释放出的和平信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遗憾的是,2024年5月19日,伊朗前总统莱希、前外长阿卜杜拉希扬等一行人乘坐的直升机在完成与邻国阿塞拜疆合作项目竣工典礼活动之后,进入伊朗领空北部发生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无一生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坠机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正是以色列与中东各国矛盾最为突出和紧张之际,故此有人推测必是以色列和美国所为,更为紧张的伊以、伊美关系笼罩上浓浓的阴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随着伊朗军方公布的初步调查报告,也是一份最终调查报告,报告显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莱希等人所乘直升机失事的主要原因,是事发地区包括浓雾在内的恶劣天气状况,导致飞机失事并撞上山体,酿成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虽然莱希等人乘坐的直升机,是一款由美国贝尔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研制生产的贝尔212型直升机,但伊朗军方表示,涉事飞机定期保养和维修都没问题,并对飞机剩余部件和系统进行了测试,也没有发现可导致飞机坠毁的缺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确认了涉事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按照预定路线飞行没有偏离航线,排除了外部力量干预或破坏的可能性,包括飞机遭受网络攻击、磁场和激光影响等情况的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从伊朗方面的调查报告来看,总统莱希等人所乘飞机坠毁的原因,主要是恶劣天气,即:这场坠机事故将以“意外事故”而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调查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已经被美国和以色列“渗透”得太厉害了。最近几年,伊朗的关键人物频频遇难,要么被以色列和美国暗杀,要么发生意外事故,伊朗内部究竟安藏了多少“鼹鼠”?外界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中东各国的综合实力分析,伊朗无疑位于首位。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强大的工业能力、军事力量与组织技能使得它在地区中占据重要地位。尤为关键的是,伊朗拥有显著的军事资产,共计60万兵力,包括正规军和伊斯兰革命卫队,这些都赋予了它在国际舞台上一定的威慑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目前,</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中东战事激烈,以色列频频向伊朗发出军事挑衅,</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严峻考验着中东各国的战略胆略和政治智慧,何去何从将直接影响着中东未来的地缘格局走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发达,还有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伊斯兰革命后40年的发展,不但没有超过巴列维时代,反而还不足巴列维时代的一半。也就是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从经济上,倒退了不止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很多人可能要说了,为何会这么惨呢?这主要是两伊战争,伊朗损失四千亿美元,几乎将前面发展几十年的财富毁之一旦。而且此后被西方封锁长达40年,经济发展那是连年倒退,能不下滑才怪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在伊朗的收入已经下滑了三分之二以上,百姓一贫如洗,尤其是赤贫占了60%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很多人不理解,怎么发展这么久,收入不增长还下滑啊?这一方面是因为伊斯兰革命后人口暴涨,稀释了收入,而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富集中在教士阶层,伊朗最有钱的300教士掌控国家60%的财产,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悬殊的贫富差距了,40年不但没消除,反而更加深化了,所以百姓收入是极度的减少了: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失业率那是居高不下,常年维持30%,就业机会多被教士阶层和权贵垄断,所以百姓失业率自然非常高,30%的人注定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没有收入来源,而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更是占了一半以上,所以使得生活更加穷苦,穷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以,革命后的40年,经济收入没有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被拉大,整个国内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伊朗百姓生活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是大幅度倒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政治舞台历来不乏戏剧性,传统强硬派与改革投降派的较量,如同冰火两重天,既对立又相互依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强硬派作为伊朗革命后的中坚力量,始终坚守着反美立场,这份执着既是信仰的体现,也是权力稳固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反美之路并非坦途,它带来了国际孤立与经济制裁,让伊朗民众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相比之下,改革投降派则像是沙漠中渴望甘露的旅人,他们目睹了周边国家的繁荣,心中萌生了通过改善与美西方关系来换取国家发展的愿望。这股力量的崛起,不仅反映了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迫切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坚持反美立场,还是寻求与世界的和解与共同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一选择不仅关乎伊朗自身的命运,也将对中东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哈梅内伊这位伊朗政坛的泰斗,以其深厚的威望和坚定的立场,长期主导着国家的方向。但随着年岁增长,哈梅内伊时代也将渐行渐远,传统强硬派内部是否会出现分裂?改革投降派是否会借此机会发起全面反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伊朗的未来走向愈发扑朔迷离,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伊朗人民最终将决定自己的命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