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游重庆之三:重庆网红打卡地②

Benxin

<p class="ql-block"><b>重庆网红打卡地②</b></p><p class="ql-block"><b> 20日这一天,老顽童一行继续在重庆市区游览。先后游览了渣滓洞、白公馆、磁器口古镇、十八梯、山城步道、白象居等老景点和网红打卡景点。这里面后面三个,是近些年建设发展起来的网红打卡景点。而前面三个是早就闻名中外且经久不衰的传统老景点,是到重庆的必游之地,与所谓网红景点毫不孙色,放在一起记叙也挺合适。因为景点性质内容的不同,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两处红色革命遗迹,放在最后简要记叙。</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河街大码头 ↓十八梯风貌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磁器口古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黄桷坪牌坊</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古镇是一个极具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磁器口初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 - 1003年),最早因该地白岩山上有白色巨石崖壁而称“白岩场”。</b></p> <p class="ql-block"><b>↑从黄桷坪牌坊进古镇便是磁器口正街</b></p><p class="ql-block"><b>↓景区外面看龙隐寺在磁器口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据传,明建文四年建文帝朱允炆被篡位后,削发为僧流落至巴渝,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隐匿多年,当地百姓将宝轮寺更名为龙隐寺,白岩场则改称为龙隐镇。清朝初年,瓷器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当地商人将龙隐镇改名为“瓷器口”,后因为“瓷”字与“磁”相通,“瓷器口”又被改名为“磁器口”,一直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景区总面积32.5万平方米,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镇核心区14.3万平方米。主要景点有宝轮寺、翰林院、宝善宫、黄桷坪牌坊等。因为游人多、时间紧等原因,大多时间沿着磁器口正街游览。</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古镇是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抗战时期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一批文化名人在此工作生活。磁器口古镇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b></p> <p class="ql-block"><b>磁器口正街游人如织</b></p> <p class="ql-block"><b>正街岔出的小街巷景观也很好,而且游人也少,是拍照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钟家院:钟家院是磁器口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其主人为磁器口土生土长的钟云亭老先生。相传他自幼聪颖,琴棋书画无一不精,经引荐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最终成为慈禧太后的外采办,很受重用。后来获准告老还乡,修建了这座院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有些小巷里整得挺有情调,还弄了一些“心灵鸡汤”。</b></p> <p class="ql-block"><b>这个小巷里还有渣滓洞华子良故事的墙画</b></p> <p class="ql-block"><b>这些照片都是在岔出去的小街巷拍的</b></p> <p class="ql-block"><b>河街大码头:磁器口古镇靠近嘉陵江畔的一处开阔地带。码头始于唐宋,兴于明清,极盛于民国。因得嘉陵江水运之便,成为货物集散地和中转地,是磁器口古镇繁荣的重要支撑。当时有“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的繁盛景象,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繁荣程度。</b></p> <p class="ql-block"><b>河街大码头牌楼处也是一个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迎龙门位于磁器口古镇靠嘉陵江边的位置。迎龙门原名“隐龙门”,因磁器口原名龙隐镇,故有此名。后人为纪念建文帝,将此地改名。后来名称逐渐演变为“迎龙门”。</b></p> <p class="ql-block"><b>嘉陵江畔</b></p> <p class="ql-block"><b>大码头这里江面开阔,景色秀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八梯</b></p><p class="ql-block"><b>十八梯的全称是“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位于渝中区中兴路1号,坐落于长江江畔,占地约88亩,建筑面积约16.1万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这条龙下面便是十八梯的入口处,是一座高层大厦的顶层,乘坐电梯、扶梯或步行下行,到想去的地方出口。因是自上而下,居高望远,高楼大厦栉次鳞比,山城特色凸显,令人眼亮神怡,观赏体验到现代大都市的风貌气派。</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南宋时,重庆城内修筑石梯官道连通上下,十八梯成为重要通道。明朝洪武年间,重庆再次扩城筑墙,建起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清末开埠时期,十八梯为重庆城内连接上下半城的中心枢纽。抗战时期,这里成为贫民、难民的居住地,之后一直是陈旧杂乱之地。</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梯2017年开工改造建设,2021年部分区域改造完成对外开放。改造建设后的十八梯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重重叠叠,错落有致。这里有古老的吊脚楼、捆绑房,也有现代的钢筋水泥房,还可以看到明清与欧式风格糅杂的特色建筑。</b></p> <p class="ql-block"><b>十八梯包括传统文化体验区、国潮文创体验区、国际交流中心和生活方式中心四个功能区域。区内有自然风貌、艺术景观、历史展陈和特色运营四个小类共18个景点,如“花街鸟语”“黄葛挂月”自然风貌景观,“古井春风”“较场揽胜”等艺术景观,“于公挥毫”“大轰炸遗址”等历史展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山城巷步道</b></p> <p class="ql-block"><b>从这个地方开始,向山上攀登游览。</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位于渝中半岛的西南部,是环城墙步道的一条支线。步道依山面江,构筑于崖壁之上,是典型的山地地形。步道改造建设于2018年11月开工,2021年9月完工。改造后的山城巷步道成为了重庆文化旅游的新名片。</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1900 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1972 年才更名为山城巷。</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上下落差大,地势起伏,具有重庆特有的山城韵味,沿途视野开阔,可随时随地欣赏长江美景和江边的风景。山城巷步道还保留了许多具有巴渝传统风貌的建筑,有清末的四合院、抗战时期的吊脚楼等,是古老的巴渝民居的代表。</b></p> <p class="ql-block"><b>明城墙遗址</b></p><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留存着重庆部分古城墙和其他历史建筑,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法国仁爱堂遗址</b></p> <p class="ql-block"><b>1900年,法国人在山城巷开始修建仁爱堂,最初仅作为法国教友的宗教活动场所,后于194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44年,仁爱堂医院改名为陪都中医院,也就是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1951年更名为西南卫生部新渝医院。2000年后,重庆政府将仁爱堂部分用房拨给重庆天主教会使用。</b></p> <p class="ql-block"><b>仁爱堂钟楼:2022年10月,钟楼遗址经过重新打造,变成了一个荒野花园剧场,不时有戏剧上演。</b></p> <p class="ql-block"><b>↑法国领事馆遗址↓</b></p><p class="ql-block"><b>仁爱堂整个建筑为仿罗马式砖木结构,中西融合,由教堂、修道院、钟楼、医院和学校组成,占地约22亩。</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依山临江而建,沿步道游览,时而即可观赏长江岸边风光。</b></p> <p class="ql-block"><b>山城巷步道,仅是重庆步道的一小部分。重庆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重庆人修建多种多样步道,有街巷步道、滨江步道、山林步道等。2024 年,重庆计划建设山城步道项目共 30 条、198.2 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延长以及翻建。届时将有更多更美的步道风光,供游人光临游览。</b></p> <p class="ql-block"><b>游览完山城巷步道,返回到原上山步道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象居</b></p><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是渝中区的一处独特住宅群,由6栋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为64733平方米,楼层在11至22层不等,坐落于渝中区白象街,1993年建成。其东面靠近望龙门缆车道遗址,东南面与长江滨江路相邻。</b></p> <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楼群的通道坐着许多老人</b></p> <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有几个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是高层无电梯。白象居是一个24层的住宅群,依山地而建,楼栋之间的最大高差可达38米,但没有电梯。设计者对地形进行了精妙运用,将入户分为三个标高,每六到九层对应一个标高,住在不同高度的住户可以在附近进出。</b></p> <p class="ql-block"><b>二是多出口通道:该建筑有3个出口通往3条不同的街道。第1层出口通往下望龙门车站,紧连长滨路;第10层出口通往白象街;第15层出口通往解放东路。这样就让不熟的人,自以为是在一楼,而实际是在12楼上。</b></p> <p class="ql-block"><b>三是空中通道层。只有一个空中通道层,与顶层入口相连,贯穿了整个6栋蝶形塔楼,并在两组塔楼之间专门设计了一条纯粹的空中走廊。各个楼层的居民们通过公共连廊和双层楼梯上下出行。</b></p> <p class="ql-block"><b>出名原因:一是影视取景地:因电影《火锅英雄》《少年的你》《隐秘的角落》《风犬少年的天空》等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而受到广泛关注,逐渐走红,成为了“网红景点”。二是建筑独特性:其外形酷似大型魔方,建筑风格和构造在重庆乃至全国都较为罕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b></p> <p class="ql-block"><b>随着游客的增多,白象居内的商业逐渐兴起,形成了“居民楼经济圈”。连接六个单元的空中连廊有着丰富的业态,是这栋楼“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有羊肉汤锅店、快饮店、咖啡馆、小卖店等,游客可以在此获得各种消费体验。</b></p> <p class="ql-block"><b>在楼道里看外面的风光</b></p> <p class="ql-block"><b>白象居曾经因游客过多,出现过“谢绝参观”的情况,经过社区等多方协调,逐渐走出了一条居民与游客共治共享的道路。白象居是重庆山城建筑的独特代表,既体现了重庆的地域特色和建筑智慧,也在现代社会中经历着从居民楼到网红景点的转变,成了重庆的一张特色名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渣滓洞和白公馆是重庆著名的红色革命遗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因为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故事人物等,已是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而且这里游人太多,拍的照片很少,因此只做简要记录,以为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渣滓洞</b></p> <p class="ql-block"><b>渣滓洞沙坪坝歌乐山麓,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出产的煤炭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军统特务霸占渣滓洞煤窑,将此地改建为看守所。</b></p> <p class="ql-block"><b>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外院为刑讯室和特务办公室;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有16间房间为男牢,2间平房为女牢。内院墙上写有反动标语。看守所外部三面环山,前有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六座岗亭,一处机枪阵地,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在此驻守。</b></p> <p class="ql-block"><b>渣滓洞曾关押众多革命者以及进步人士,包括因六·一学潮、《挺进报》事件、川东武装起义以及小民革案被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如小说《红岩》中的江姐原型人物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小萝卜头”一家人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b></p> <p class="ql-block"><b>1949年11月27日,重庆即将解放时,国民党特务策划了“11.27”大屠杀,300余位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惨遭杀害,仅有15人脱险。重庆市解放后,重庆人民政府为纪念这段历史,为革命烈士建立了“11·27”死难烈士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公馆</b></p> <p class="ql-block"><b>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歌乐山麓。原本是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便用诗人的字号“香山居士”前面二字,为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后被军统局用30两黄金强行购买,改成秘密监狱。</b></p> <p class="ql-block"><b>白公馆系土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建于20世纪30年代。白公馆位于歌乐山腰,地势险峻。原白公馆大门终日关闭,从侧面一小门进出,原储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洞,院内墙上写有反动标语。</b></p> <p class="ql-block"><b>白公馆关押的均属所谓“案情重要”的政治犯,如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红岩》小说中“成岗”的生活原型陈然、“刘思扬”的生活原型刘国鋕等,关押人员最多时达100余人。</b></p><p class="ql-block"><b>↓烈士们自己制作的“特殊的国旗”</b></p> <p class="ql-block"><b>标牌上的字:石榴树-许晓轩被罚做苦工时从狱外带回栽种的石榴树,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现在根深叶茂,岁岁榴花如火。</b></p> <p class="ql-block"><b>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近30人遇难,19人在看守帮助下越狱脱险。重庆解放以后,西南军政公安部接管了白公馆并将其改为战犯管理所。</b></p> <p class="ql-block"><b>白公馆院里“小萝卜头”塑像</b></p> <p class="ql-block"><b>谢谢你的浏览欣赏和关注!</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1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