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三

风水吟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沈克让,男,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泉县作协会员、临泉诗词协会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现就职于临泉县高塘镇杨新中学,系临泉县语文骨干教师,县第三届教坛新星,颍淮乡村好校长,获得过县委县政府和市局多次表彰,常于工作之余吟咏作诵,现存诗文等2500余篇首。</p> <p class="ql-block">  对于每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而言,初三都像是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那其中酸甜苦辣交织的滋味,如同深深镌刻在记忆荧幕上的印记,任凭岁月的风霜如何肆虐,都无法将其吹散、抚平。</p> <p class="ql-block">  我所经历的初三,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学生时期、教师时期和校长时期的初三生活各有韵味,现在且听我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学生时期:艰涩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  我的初三时光,距今已有四十余载。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专考试成了无数农村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一旦考上,便能跳出农门,捧上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于是,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拼搏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吴春荣校长就像一位领航者,常常在课堂上、集会中为我们加油鼓劲。他告诉我们,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不用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家庭出身,仅凭推荐上学,现在可以凭借自己的本事去争取美好的未来。他用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还有毛主席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来激励我们。他描绘着考上学后的美好场景:“考上学,就等于有了工作,吃商品粮,那白面馍一捏呼呼的,可比红片面锅巴子好多了,红片面锅巴子一粘就是五个指头印儿呢!”说着,他还会做出用舌头挨着舔五个指头的有趣动作。他的鼓励极具感染力,同时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除了上课,他总是在各个班级巡查,对于那些不用心学习的同学,他会亲自教导。</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在初三也拼尽了全力。农村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靠煤油灯或者柴油灯照明。灯是自制的,用墨水瓶或药瓶,在瓶盖上钻个眼儿,再用两个薄铁片,一个卷成小筒,穿过一个剪成方或圆的垫片后穿上棉线灯芯。每天清晨,母亲会依据知更鸟的叫声或者三星的位置来唤醒我(在那个没有钟表的年代,这便是判断上学时间的方式)。我常常披星戴月地赶路,到达没有围墙的学校时,班里往往还空无一人。这时,我要么趴在简陋的泥桌上再小眯一会儿,要么坐在校园里,望着天河寻找牛郎织女星,回忆母亲讲过的故事。等到同学们陆续到来,教室里煤油灯、柴油灯或者用胭脂盒、皮油做成的灯被点亮,我便借着昏黄的灯光开始读书。艰苦的岁月里,我读书的劲头十足,因为我深知自己并不聪慧,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赶上别人。尤其是数理化,每节课我都听得一头雾水,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死记硬背。好在那时资料匮乏,只有课本,题目也少,反复练习课本和老师教参书上的一二十道题,靠着这种死学的方法,我的数理化也能考到七八十分,成绩还算差强人意。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我深知家庭背景对我的影响。父亲是农民,而且家庭成分是地主,这使我入团都受到了阻碍。然而,时代变了,成分高的家庭的孩子也能和贫下中农家庭的孩子一样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吃上商品粮。因此,我怀着十二分的热情努力拼搏,早起晚归,不敢有丝毫懈怠。</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初三是有晚自习的,教室里用汽灯照明,一直上到晚上八点半。那时上学,一日要三到校,三餐都回家吃。我把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这些科目的内容,都利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时间背诵记忆。我和李良言同学,一个在沟北,一个在沟南,边走边背,那些赶集的人看着我们旁若无人地大声背诵,还嘲笑我俩是“神经病”。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俩在这些科目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学校是杨庙中学,改革开放后,陈其文、吴新林、徐新华等学长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他们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校长和老师们都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我们,我也深受鼓舞。在那个充满理想的年代,我们学生都满怀目标和追求。记得改革开放前,在“唯成分论”盛行的时候,像我这样地主成分家庭的孩子,能上到初中毕业已经是一种奢望。邻村的一位大叔还曾劝母亲,让我别上学了,说成分高,上学也没什么用,将来能娶着媳妇就不错了。但是母亲从未放弃我,从小就对我严格要求,让我努力学习知识,“人家当兵上学,咱学医,将来跟你杨超姑父学医”。刚上初三那年,我的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水平,不被老师重视。有时候,我和其他同学做同样的事,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对待,甚至是鄙视和训斥。向老师请教问题,老师总是敷衍地说看看例题、自己思考,从来没有像对待优秀学生那样耐心地为我讲解。印象最深的一次,课间同学们都出去了,我在讲台上捡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默写诗句,进班同学的哄闹声掩盖了原本就不响亮的三分钟铃声。班主任进班时,同学们都回到座位,而我还在写未完成的诗句。班主任看到我还没归位,以为我无视他,顿时大发雷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呵斥:“黑板是神圣的地方,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胡写乱画!”那刺耳的责骂、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如晴天霹雳般让我愣住了,原本内向的我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回到座位后好几天都不敢抬头看人。然而,也正是这次训斥,改变了我的志向,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今后我一定要站在这神圣的讲台上!</p> <p class="ql-block">教师时期:怀疑与尊重</p> <p class="ql-block">  1985 年师范毕业后,我被当年班主任现在担任校长的庄裕福老师召回母校任教,从此,我站在了那片神圣的教育讲台上。</p> <p class="ql-block">  我对这神圣之地,怀着深深的热爱与敬意。原本由校长代授的初三语文课交到了我手上。我本想从初一开始教起,校长却说:“我了解你的语文功底,相信你定能胜任!”校长的信任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推辞不得,我便抱着教学相长的心态,边学边教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走进课堂,满堂五六十双眼睛都带着惊诧看向我。我和他们年龄相仿,个别高中毕业回来复读的学生甚至可能比我还大。看着我三两步走上讲台,同学们起立,齐声喊“老师好”,我竟慌乱得不知所措,匆忙还礼道:“大,大家好,大家好!”班内气氛瞬间活跃起来。他们有的是复读生,校长之前授课时的课堂氛围庄重、严肃,甚至有些压抑。如今面对初上讲台的同龄人,那种压抑感或许消散了,但对初来乍到的我,他们或许还心存疑虑,很快班里安静下来。我先做了自我介绍,告诉他们我就是从这个教室走出的,如今故地重游,倍感亲切,看着在座的他们,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亲切又可爱。有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您今后就教我们语文?”我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接着便在黑板上挥笔写下第一课的题目——“白杨礼赞”。这堂课我课前准备充分,又有庄老师指导,自我感觉良好。我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时,同学们都惊奇地认真聆听,因为我是师范毕业回母校后第一个用普通话读讲课文的老师,他们觉得很新鲜。不过,在县城上过高中回校复读的学生并不觉得新奇,反而像是经过谋划一般,下课后,一个比我个头还高的学生带着几个人大步追上我,说有个字不认识,想问问我。他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一个生僻字,那字肯定不是课本上的,初中课本与我当初学的一样,未变版本,我都读过,确实没见过这个字,于是我对他说:“这个字我也不认识,咱们查查字典吧。”“当老师还有不认识的字?”他语气中挑衅意味十足。“不认识,中国文字浩如烟海,我认识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我坦然回应。“老师还有不认识的字,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他们笑着散开了。</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白杨礼赞》上完后,那个叫李仁智的“带头大哥”单独来找我了:“沈老师,您的课讲得真好,我以前从未听过这样新鲜的讲法。我为前天的行为向您道歉。”他态度诚恳。“没什么,咱们是同龄人,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嘛!”从那以后,李仁智一直很虚心,尤其是作文,听完我的作文课后,他更加认真,每次都打好草稿后虚心找我面批。</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负责初三甲乙两个班的语文课,乙班学生成绩稍好,甲班则都是不爱学习的调皮学生。教这个班级,光是维持课堂秩序就令人头疼不已。这个三甲班全是男生,四十多位学生,没一个能安静片刻的。那时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风靡,一上课他们就吵着让我读武侠小说。但课文教学任务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于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谁能背会一首诗、一段要求背诵的课文内容或者听写对一课的生字词,我就给他们读一章武侠小说。就这样,我哄着学生学习课文,完成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  在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除去第一年和后十五年担任校长的时光,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每接手一届初三班级,我都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 2007 届,我为这届学生倾注了大量心血。</p> <p class="ql-block">  这一届是我从初一开始接手跟班教学的。到了初三,更是与他们朝夕相处,共同朝着中考目标冲刺。当时这届有三个实验班,我所带的三甲班共 63 位学生。学校出台了一项激励措施,三个班中哪个班考第一,学校奖励一千元。但我并不只是为了这奖励,更是为了让这届学生朝着目标奋勇向前。我成天给学生加油鼓劲,结合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在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学期我们班都夺得了年级第一,前一百名中我们班最多一次占据了 49 个名次。中考时,我们班光临泉一中就考上了28 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p> <p class="ql-block">校长时期:守护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中,1980年是一个特殊的坐标点,杨新中学在这一年建新校区(原先在杨庙东头的现在杨庙小学处)。那时的我,正处在初三的关键时期,也是参与学校建设的“搬砖者”之一(那时我们初中生按班级轮流把卸到路边的砖头搬到工地),每一块砖头都仿佛沾染着青春的汗水和梦想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杨新中学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杨庙中学。当杨庙成立小乡之时,或许是出于一种微妙的心理,当时的领导觉得“在庙里当官”有些不太适宜,于是将杨庙乡改名为杨新乡,学校也随之更名为杨新中学。这一改名,像是翻开了学校崭新的一页,开启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教育征程。</p> <p class="ql-block">  杨新中学有着一个熠熠生辉的好传统,那就是对教育质量的执着追求。在吴春荣、庄洪善、张修礼、庄裕福、陈庆亮等几位校长的精心治理下,学校如同璀璨之星在当地教育的天空闪耀。他们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将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让学校以高质量的教育在周边地区闻名遐迩。“以质量促生存发展”,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深入骨髓的办学理念,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时光悠悠,到了 2010 年 3 月,我有幸接任校长这一重任。当我站在全校教师面前时,内心满是敬畏,我说:“当这个校长我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因为我深知,这所质量上乘的学校承载着太多的期望和荣誉,就像捧着一件稀世珍宝,容不得丝毫闪失。我明白,越是这样的学校,越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p> <p class="ql-block">  我向全体老师发出号召,要继续发扬杨新中学的优良传统,狠抓质量建设。我们以临近的颍州区姚老家中学为镜子,汲取他们由优秀到衰落的教训,要求每个人都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要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坚守自己的岗位,把好每一道关口。</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我集全体教师的智慧,对学校的《量化管理制度》年年进行修订,以不断创新的管理形式来适应学校的发展。我们深知,制度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石,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让学校的运转更加顺畅,让教育教学工作更有章可循。</p> <p class="ql-block">  特别对于初三毕业班,我们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深知初三这一年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它是学生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是学校的招牌,毕业学生的品质和优秀生升学人数都关涉到学校的声誉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引领和管理毕业班,我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其中。</p> <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当起床铃声尚未响起,校园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时,我便开始了晨巡。我喜欢在这黎明前的黑暗中,感受校园的宁静与祥和。看着那一晨风中的教室和郁郁葱葱的花木,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充满希望的未来。每一步巡查,都是对校园安全和教学准备的一次检查,我要确保当学生们踏入校园时,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p> <p class="ql-block">  而在深夜,当师生们都已酣然入眠,校园被月色笼罩,我依然在校园中巡查。月光洒在我的身上,像是为我披上了一层银色的披风。我穿梭在教学楼和宿舍之间,关注着每一个角落,守护着师生们的梦乡。我知道,这份宁静的背后,是无数梦想在悄悄生长,我有责任为它们保驾护航。</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还会到初三班级上示范课。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感到无比的满足。我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用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为学生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在课堂上,我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与他们一同探索未来的伙伴。我希望通过我的示范课,能给毕业班的老师们一些启发,让他们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能让学生们在备考的道路上少一些迷茫,多一些自信。</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校长的岗位上,我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但我从未后悔。因为我知道,我肩负的是学生们的未来,是家长们的期望,是学校的荣誉。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巡查、每一堂示范课,都是我对这份责任的践行。杨新中学就像一艘在教育海洋中航行的巨轮,而我和全体师生都是船上的水手,我们齐心协力,向着更高质量的教育彼岸奋勇前行,让杨新中学的光辉传统在我们手中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能带着知识的力量和梦想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一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初三,是我成长和奋斗的天地。如同燕子,由当初的志向凌云到引领、放飞一行行雏燕,从晨曦微露到月挂中天,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挂霜,我成长着,成就着。斑斓的初三生活将成为我一生珍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初三似画载沧桑,忆昔胸怀壮志翔。</p><p class="ql-block">学子艰途寻梦远,青衿涩路盼光长。</p><p class="ql-block">为师忐忑疑常扰,解惑尊荣意未央。</p><p class="ql-block">白发倾心勤守护,责任凝处是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