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我收到我的复旦大学同学和挚友张春林送来他写的中篇小说《忠臣不死》时,我惊讶了,真没想到,一个学理科的,居然还有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我震撼了,感动了,不仅仅是因为作品,而更多的是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及在主人公身上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发聋振聩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小说主人公张仁海,是张春林的爷爷。他出生时爷爷已经被敌人杀害整整10年了。他从小就经常听他奶奶、他爸爸张烈同志(曾任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以及村里的乡亲们讲过他爷爷的英雄事迹,讲过他爷爷连中七枪也岿然不倒的英勇壮举。</p> <p class="ql-block"> 我是含着泪看完这部小说的。</p><p class="ql-block"> 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在浮梁县湘湖乡桃红村这个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所在地,张仁海、张松清等烈士英勇悲壮的革命斗争故事。张仁海、张松清这时分别担任我党一区、二区区长职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在一场战斗中,两人不幸被捕。无论敌人怎样严刑拷打,他们都坚贞不屈,敌人最终向他们下了毒手。在执行枪决时,敌人向两人连打了七枪,两英雄巍然不倒,敌人竟然残酷地砍去了他们的腿。</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如星辰般璀璨,照亮了黑暗,引领着后人前行。张仁海、张松清烈士,便是这样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张仁海、张松清,普通的革命战士,却承载着不平凡的使命和担当。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革命,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他们的事迹,如同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 中篇小说《忠臣不死》,正是循着中国革命斗争的历程和地方红色根据地迁延的辙印,通过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以其感人的情节和极富传奇色彩的描写,向读者形象地介绍了发生在浮梁山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展示出那个血腥年代的不屈不挠的英雄群像,同时,更渗透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不朽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当严酷的斗争摆在面前,当敌人的血腥屠杀已经开始,张仁海、张松清这两位赤胆相照的战友的两双手握在一起,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感慨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对敌人要不讲情面,斗智斗勇;对人民要多做好事,多办实事,要做人民的忠臣。正是从这里,我才真正悟出了“忠臣不死”中“忠臣”的真谛,这是对人民的忠诚,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当血风腥雨笼罩着革命根据地,当敌人疯狂搜捕杀害共产党人之时,张松清、张仁海均遭逮捕。在敌人引诱劝降时,他们义正严词:“我们共产党人的信念,你们是不可理解的,为了革命和劳苦大众解放,我们不怕流血牺牲。”尽管敌人施用竹钉、老虎凳、手指夹板、烙铁等多种酷刑,他们不约而同,又互相鼓舞着,迸发出铿锵有力的心声:敌人只能摧残我们的身体,毁灭我们的生命,但绝不能动摇我们的意志,绝不能改变我们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当敌人面对坚贞不屈的英雄无计可施,当敌人老羞成怒要将屠刀杀向共产党人的时刻,张仁海,张松清被押解至紧靠山坡处。他俩高呼口号,敌人向他们连连发射,共发七枪,但两人仍巍然屹立,互相支撑不倒,眼睛怒目注视。敌警察局长连连叫喊,“砍去他们的脚,快砍脚”,一凶手手持二尺长大刀砍去两人左腿。小说此时作了这样一段描写:“电闪雷鸣,山河呜咽,天地悲恸。敌人费力地压制愤怒的群众。而人越聚越多,在场的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昂。烈士的壮烈牺牲更激起人们的奋起。群山屹立,连绵起伏;河水潺潺,奔流不止。大地逢春万物苏;树木成林郁葱葱。”这种不朽的精神,应该是历史光华与时代精神的凝铸。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小说主人公的英雄壮举,不正渗透着共产党人的这一不朽的革命精神吗?这是曾经呼唤人民解放、祖国强盛的民族之魂。我们党在百年来的光辉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了解和认识我们党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 小说描述的是革命英雄主义,但它的每一个情节都非常“生活”。很多场景的细心描绘,看起来似乎游离于主人公的斗争生活之外,实则这正是作者的匠心之笔,为英雄的“精神”展示,作了非常生动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小说围绕当地的斗争生活,为读者展开了农家生活的一幅幅画卷:乡下崽俚常到小河捉鱼,他们逮鱼的方法就是装鱼笼,叫做“倒须笼”, 鱼进入后因水急无法倒退,困在笼中……;山里人把上好的碗口般粗的树锯成约尺五长,并将它劈成寸把厚的板柴,再用篾箍箍起来,如果不紧,他们就抡起斧头,用斧背往竖着的柴捆里打进一块块板柴……;劳工们扛着又粗有长的杉木走来,沉重有力的劳动号子,引起山谷的回应。嗨哟、嗨哟、嗨哟、嗨哟哟!他们在一侧是山,另一侧是几十米深的悬崖峭壁的山路上负重而行。有的路段就是两三根树木搭成的桥,多么艰难啊……;孩子们日子虽苦,但自娱自乐的活动也不少,用竹篾纸糊做成的红灯笼,有悬挂的,更多的是孩子们提着,秉烛夜游,走家串户,还把成挂的鞭炮拆散,一颗颗燃放,同时还有挤棍、踢毽、猜谜、听说书等……这些,无不充满了浮梁山区农家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令我赞叹的是,作者也许是对音乐,对作曲的某种灵感,他在小说中收入了战争年代在浮梁革命根据地流传的山歌竟达到12首之多,它无疑是在向人们揭示:斗争生活再苦再难,甚至面对威胁,人们永远是这样乐观。</p><p class="ql-block"> 小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有“生活”,这与作者长期生活在浮梁农村有关。父辈对历史的述说,山区生活的熏陶,让他耳濡目染,加上一年多素材的收集和积累,就更使得这部小说极感染力,使得作品中的主人公有血有肉。难怪至今,张春林仍然坚持创作革命传统歌曲,有的歌曲还通过小学同学传唱,让下一代耳濡目染党的革命传统。</p> <p class="ql-block"> 作者还通过小说对瓷都和江南风景如画的山乡做了介绍和赞美。它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人倍感亲切,也让外地读者平添了几分向往和憧憬。小说就是从一个小小的桃红村开始它的故事叙述的,使一个秀丽的浮梁美景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只有二十来户人家。也许是它的景色太好,桃红的名字一直沿用下来。用山清水秀来形容似乎太平淡了,村庄座落在南北两山之间,山脉为东西走向,连绵不断,形成群山环抱之状。高大的香樟,年久的皂荚树给它增添了几分古韵。一条小河由东向西蜿蜒,通往昌江,它像是掌上明珠,把这个山村装点得更为美丽、优雅而神奇。由这个村向东,崇山峻岭,走山路可达婺源和安徽,往西不到五十华里就是著名瓷都景德镇。生态,是景德镇和浮梁的最佳景观和最大优势,作者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给我们展示了家乡自然生态的最佳境界。</p><p class="ql-block"> 如“山清”:又是—个春天,草木欣然。毛竹、杉树、青松翠柏,加上槭、榧、银杏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树,形成绿色世界,偶尔可见四溢清香的幽兰,他(主人公张仁海)走到一株兰花前,坐下歇息,似刨欲止,充满深情地微笑。熟悉的深壑流泉就在眼前,他手捧泉水畅饮。连泥土也能让人闻到她特有的香气,似乎在这里生活—定会长生不老。可惜还没见过哪位画家画出过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又如“水秀”:小河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河底有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红色或黄色的石头似玛瑙、似赤金,更为显眼可爱。河岸常有一些与岸边形成一体的大石块,有的形成小石山。河里的鱼都如筷子般长,红色的和有花纹的鱼在荡漾的清水中更为出众,大多数是灰黑色鱼。它们有时成群结队,有时单一游玩,有时三三两两,或快或慢,好像与人嬉戏……这些,正是透过小说展示出的家乡魅力!</p> <p class="ql-block"> 读着张春林的小说,我随之踏入了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我的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敬仰与感慨。这里,是老根据地,是无数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辉煌篇章。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他们的英勇事迹,每一缕风,都传颂着他们的不朽传奇。</p><p class="ql-block"> 一级级党组织,一批批共产党员,一位位干部群众,一群群青少年……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烈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来到这片曾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红色土地上,站在那斑驳的烈士墓碑前,向烈士致敬!人们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一幕幕激烈战斗的场景,仿佛看到了那些英勇无畏的身影。是英雄们,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用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他们的英勇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p> <p class="ql-block"> 张仁海烈士的儿子张烈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当1982年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刚刚设立,他就成为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的第一任主任。张老经常讲,是党培养教育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是党帮我改换名字(原叫八斤改为张烈),让我继承父亲的革命遗志,从一个什么都不懂又没有什么文化的穷孩子,教育培养成一个能为人民做一点事的革命干部,而且还给了我许多许多的荣誉,这些都使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张老经常被邀请去给各界同志们,特别是给青少年讲革命传统,讲烈士英雄事迹。张老用朴实的语言深情地为孩子们回顾当年父亲和他的战友们舍生忘死、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的革命故事。即使过去了许多年,说到埋藏回忆深处的父亲时,张老还是会忍不住哽咽。在座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被张老讲的红色故事深深撼动。</p><p class="ql-block"> 张老对孩子们寄予厚望,他给老师和孩子们分别题写下了语重心长的期待: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希望老师身教重于言传,为国家多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张老讲述的烈士英雄事迹,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的子女,让他们感受到了英雄的力量,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他们前行。</p><p class="ql-block"> 张春林的《忠诚不死》正是在这一激励之下,怀着深情写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春林的妹妹,曾任市政协主席的张春萍也应《党史文苑》杂志之邀,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撰写了《连中七枪岿然不倒——纪念我的爷爷张仁海烈士》一文。2019年江西省政协召开有关工作会议时,也以《委员作业》发表了张春萍的《我的爷爷,敌人连开七枪岿然屹立不倒-﹣曾英勇战斗在方志敏红十军的烈士张仁海》一文。</p> <p class="ql-block"> 张春林的这篇小说,由全国首家农民影视剧制作中心——景德镇竟成影视剧制作中心改编成电视剧《血魂》,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拍摄和制作,并经国家广电总局和江西省广电局审查通过,在全国发行,引起了很大反响。</p> <p class="ql-block"> 人无魂则不立。一个人不能没有人生的脊梁。而由活生生的革命历史凝结而成的红色血脉,正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是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光。</p><p class="ql-block"> 《忠臣不死》是富有意义的追思。这种追思,是为了时刻铭记。"青山绿水长留身前浩气,苍松翠柏告慰逝后英灵"。每每瞻仰那共产党人用灵魂铸造的不朽丰碑,都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阳光与安宁,追思红色记忆,不忘那段峥嵘岁月,是为了永不迷路。从革命先烈置身于那种路隘、林深、苔滑的环境中体验当年那栖风宿雨、关山阻隔的艰难困苦, 时代的沧桑感就能一下子拉近我们和历史的距离。在与先辈的灵魂交流中,赓续红色血脉,继承他们伟岸身躯上强烈的意志、刚正不阿的正气、坚韧不拔的品格、一心为民的情怀,我们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而不负先辈,不负时代,不负自己的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