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昝凌(1912-1967)</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航空工业机载启明星。</p><p class="ql-block"> 1912年9月出生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曾赴英国多家航空仪表公司及科研机构学习,1956年被授予国家一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航空机载系统先驱、航空飞行自动控制技术开拓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控所(以下简称自控所)首任副所长兼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与徐舜寿(飞机专业)、吴大观(航空发动机专业)、颜鸣皋(航空材料专业)并称为新中国“航空四君子”。</p> <p class="ql-block"> 昝凌:新中国航空界业内人称“昝公”。</p> <p class="ql-block"> 我对昝公的悉知最早还是10多年前在自控所电子园区看到的昝凌塑像和2017年12月在大邑建川博物馆内的中航工业航空三线博物馆里拍摄的一张奖状。</p> <p class="ql-block"> 而对伴随新中国航空机载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昝公传奇人生的更深层次了解则是来自昝凌书院。</p><p class="ql-block"> 这得感谢自控所好友党总的精心安排和导航部后生小闵同学的全程陪同且极具代入感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昝凌书院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南倚秦岭,北望渭川,是在自控所草堂园区工业遗址上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 书院包括:序厅、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第三篇章、第四篇章4个正厅和学习书屋、三O电影院及尾厅8个部分。</p> 一、序厅 凌云志,航空情。 <p class="ql-block"> 序厅墙上的10个重要阶段,浓缩了昝公的传奇一生。</p> <p class="ql-block"> 昝公这样说 :</p><p class="ql-block"> 九句肺腑之言,诠释了创业者的拳拳初心。</p> 二、第一篇章 孜孜以求,战乱中结缘航空。 <p class="ql-block"> 昝公生于战乱频仍、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对知识的强烈渴求,让他在少年丧父、家道中落的困厄中奋起,勤学不辍,结缘航空,成就了一段航空报国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 193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p><p class="ql-block"> 后以优异成绩升入南开大学免费学习。为了取得奖学金,他违背自己已学电机工程的初衷而入学数学系。</p> <p class="ql-block"> 1936年转入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但课余却自学了不少电学方面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因困肄业,投身航空。</p> <p class="ql-block"> 1945年-1947年,被派往英国学习航空技术,先后在4家航空工厂学习,接触到了许多新知识。</p> 三、第二篇章 拳拳初心,废墟上布局发展。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昝公等奔赴解放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从此,他将自己的一腔赤诚、满腹才华,连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底-1949年初,昝公等40余位航空技术专家摆脱国民党特务的重重阻扰,在上海迎来解放,迅速投身到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之中。</p><p class="ql-block"> 1949年-1950年,昝公任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电气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参加修建厦门机场工作,担任研究组组长。成功研制了“电雷管”、改进了爆破石方的方法,加速了修建工程进展,节省了大量经费,因而荣立二等功。</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的战火熊熊燃起,昝公临危受命、执着创新,自主研制了电子转速仪,助力志愿军飞机修理后迅速出厂。因此获得400万元奖金(旧币),昝公则将奖金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事业。</p> 四、第三篇章 砥砺前行,运筹中创立机载。 <p class="ql-block"> 誓为新中国航空增添智慧,将飞行控制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在一张白纸上,昝公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一砖一瓦搭建起机载系统。像一颗启明星,照亮了机载事业前进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刚要》。</p><p class="ql-block"> 参加相关会议。</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参加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时,与钱学森(前左2)等合影,后排左4为昝凌。</p> <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与参加全国十二年科学规划会议的中苏科学家合影(第4排左10为昝凌)。</p> <p class="ql-block"> 1956年6月14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接见参加拟制全国长期科学规划工作会议的科学家合影(最后一排左5为昝凌)。</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我国航空工业走向独立设计发展的道路,昝公于1956年10月向航空工业管理局分党组递交了《关于发展航空仪表研究设计的建议》,提出尽快组建成立航空仪表设计所,承担技术研究和产品设计双重任务,局分党组采纳了这个建议。</p><p class="ql-block"> 1957年3月,航空仪表设计室在当时局机关后面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面成立,就是北京醇王府(今宋庆龄故居),昝公担任室主任兼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 昝凌书院复原了这个小四合院,当年院中的海棠树依然“盛放”。</p> <p class="ql-block"> 1958年,昝公手写的设计室目前情况及发展规划。</p> <p class="ql-block"> 国外考察、谈判和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昝公随航空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回国后撰写了《苏联航空工艺研究院参观记》等47份、35万字的技术考察报告。</p><p class="ql-block"> 1962年,昝公作为验收飞机组组长随团到英国验收“子爵”号飞机,历时一年半,回国后撰写了“子爵”号飞机验收小组工作报告和工作总结等30余万字总结报告。</p> 五、第四篇章 久久为功,转战中实现跨越。 <p class="ql-block"> 敢为天下先,培养了一大批航空仪表设计人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推动了机载产品实现从引进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跨越,创建了飞行控制、惯性导航两大核心专业,为我国航空机载行业的创立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转向制造,昝公亲赴全国有关工厂解决技术难题,建立完善制度,布局航空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四梁八柱。</p> <p class="ql-block"> 开拓新中国飞行控制新领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初,为取得原苏制飞机自动驾驶仪实现国产化,昝公带领团队开始研制新中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任务(代号621),获得嘉奖。</p><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621设计定型,命名为KJ-3自动驾驶仪,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p><p class="ql-block"> 621自动驾驶仪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设计复杂机载系统的能力,具有里程碑意义。</p> <p class="ql-block"> 专家、校长、老师。</p><p class="ql-block"> 昝公勤于学习,治学态度严谨,潜心研究学问,又乐于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人。</p><p class="ql-block"> 他善于学习和总结,在出访苏联和英国等地考察期间撰写多达65万余字的技术报告,并多次自费为所里从国外购置大量珍贵的外文图书资料和实用工具。同时兴办夜校,奖掖后学,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如何培养红而未专的工农老干部》、向中共中央做出《如何选拔、培养出国技术人员》等专题报告。</p> <p class="ql-block"> 淡泊名利,自降工资。</p><p class="ql-block"> 昝公自入党后从60年代开始,便每月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也就是100元交党费。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更是几次书面请求降低工资,没获上级领导批准。自降工资不成,昝公就想方设法为国家多做贡献,于是除了党费和必要的生活费,每月工资全部购买了公债支持国家建设。1967年9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在宿舍后,人们拉开他的抽屉发现,里面整整齐齐捆着几卷钱。分别标注着“生活费”、“交党费”和“买公债”。</p> 六、学习书屋 <p class="ql-block"> 学习书屋提供了一个空间,在这里可以重温航空工业及自控所的历史、分享工作体会和经验交流。</p> <p class="ql-block"> 高兴的是在这里还看到了话剧《凌云之志》视频片断。</p><p class="ql-block"> 话剧《凌云之志》是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致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航空精神,由自控所和西安市话剧院联合出品。</p><p class="ql-block"> 该剧以我国机载事业的开拓者昝凌为原型,艺术性地讲述了以昝凌为代表的航空工业创业者们以身许国,听党指挥,转战“大三线”、奠基机载的创业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建国七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航空人忠诚奉献,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慨然出征;自力更生,在技术荒原上开辟新径;艰苦奋斗,在绞杀封锁中挺起脊梁;勇攀高峰,在创新中书写辉煌,实现新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恢宏画卷。</p> 七、三O电影院 <p class="ql-block"> 在三O电影院可通过微电影展演、沉浸式科普,以艺术的方式、大众化的语言讲述航空故事和航空科普知识,厚植爱党爱国爱航空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三O电影院”?这里需要做一下说明:因为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自控所有一段时间也称为“三O所”。1960年3月26日,经一机部批准,航空仪表设计室扩编为“航空仪表及自动器设计研究所”,代号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O设计研究所”(简称三O所)。</p><p class="ql-block"> 因此每年的3月26日也就成了自控所的所庆日。</p> <p class="ql-block"> 走,到大西北去!</p><p class="ql-block"> 1958年12月,为加速研制工作,仪表设计室迁往兰州,后来由于缺乏科研条件和房舍紧张,1959年9月又分批迁往西安阎良,1965年7月在“三线建设”浪潮中,又迁往陕西户县(即今天的西安市鄠邑区),扎根在秦岭圭峰山下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8年三迁的艰辛历程、荜路蓝蒌,谱写了航空人“西迁精神”的新篇章。</p> 八、尾厅 生生不息,蓝天上书写忠诚。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日晚,昝公的几位后来人和“粉丝(fan)”在自控所电子园区合影留念,当然今天这样的“后来人”还有很多很多、遍布各地……。</p><p class="ql-block">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p><p class="ql-block"> 致敬昝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王建平。素材来自于2024年11月2日上午昝凌书院参观,今形成此文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