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我们一行于2024年10月16日,来到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是红军的血脉、父辈的战斗使我们相聚在一起,让我们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p><p class="ql-block">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个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纪念馆。远远望去,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建筑庄严肃穆。(图片:我们与纪念馆钟馆长(左5)合影)</p> 走进纪念馆,序厅主题浮雕《集结出发长征》映入眼帘。细节饱满的古铜色浮雕,生动还原了红军将士与当地群众依依不舍的离别场景,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div>在纪念长征出发90周年的历史时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迎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著名绘画大师沈尧伊,专为纪念长征出发创作的《夜渡于都河》,画作饱含着红军和于都人民深厚的鱼水情。</div><div>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余名将士,星夜渡过于都河坚毅出征,在中华大地留下一条蜿蜒两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br></div> <p class="ql-block">一台特殊的手摇缝纫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出发,一位名叫葛接调的“红军裁缝”挑着一台四五十斤重的德国“飞人牌”手摇缝纫机,跨过家乡的于都河,踏上长征路。无论征途多么艰难困苦,爬雪山过草地,“红军裁缝”始终陪伴着缝纫机,一个坚定的信念“跟着走”。1935年10月,红军裁缝葛接调挑着他心爱的缝纫机,走完了万水千山到达陕西省保安县吴起镇,结束了万里长征。不久,他接受了一项光荣任务,给毛主席做棉衣。当棉衣做好送去时,正赶上直罗镇大捷,毛主席把棉衣穿在身上连说:“好!好!谢谢你呀!”这是这位红军裁缝一生最高兴、最难忘、最幸福的时刻。1955年军队首次授衔时,葛接调被授予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走长征路”有幸结识了葛接调的儿子葛江洋(图左者),葛江洋认为这台缝纫机反映了父亲真实、淳朴的一生,更反映了红军战士的忠诚和执着。2019年,他向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捐献了一台新的缝纫机。</p><p class="ql-block">葛江洋说:“父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他忠义、善良、正直、自律、坚强、执着,这些优秀的品质,深深镌刻在他的血脉中。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财富。”</p><p class="ql-block">葛江洋也曾是一名军人。2003年,他晋升为大校军衔。那是他参军的第27个年头。</p><p class="ql-block">“1928年,我父亲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中间也是27年。他经历的是血雨腥风、枪林弹雨、九死一生的年代。”葛江洋说,“我走过的都是和平之路,我肩章上那两杠四星无法和父辈们相比。”</p><p class="ql-block">2006年,葛江洋转业,成了一名研究、宣讲长征文化、长征精神的学者。</p><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我们聆听“两代大校”讲述红军当年的战斗经历。</p> 陈列于纪念馆显著位置的《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详细展现了中央红军在长征前的准备工作,被纪念馆工作人员称为“镇馆之宝”。 一幅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十分引人注目。90年前,为了让红军安全渡过于都河,于都人民拆门板、店铺板甚至棺材板送到渡口,全力协助红军架设浮桥。同时,苏区人民连夜打草鞋,总共打了20余万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从瑞金走到了北京。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div>于都河边有座巨石静静矗立着,上面刻着四个鲜红的大字——长征渡口。1935年10月17日起,在月色的掩映下,8.6万余名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拉开战略转移的序幕。<br></div>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在红军可能抵达的道路上,国民党设下了四道封锁线,布好铁丝网、战壕和碉堡等工事,由粤军、湘军、桂军对红军围追堵截。形成一条以信丰桃江为界,南北长120多公里,东西宽50多公里的弧形封锁线。 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西征的第一仗在信丰百石打响...... 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向信丰新田白石村挺进,亲自上前指挥,洪超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中宣部原部长陆定一在红军长征途中胜利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后写下的诗句。信丰新田镇是中央红军打响长征第一仗所在地,1934年10月21日,红军在这里激战一天,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为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大部和中央纵队5万多人由赣南、湘南挺近粤北,在仁化县境内的长江、城口、红山等地,行军、作战、休整十余天。仁化人民踊跃支持,筹集大量钱粮,协助红军西进,作出了大量贡献。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铜鼓岭战斗。<div>从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短短21天时间里,长征部队经过韶关南雄、仁化、乐昌3县近20个乡镇,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了“长征精神”的首篇。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便是此间至西入贵州之前的战斗写照。<br></div> 10月31日,红一军团二师前锋部队,由江西崇义的聂都进入仁化的长江。11月2日,红二师六团第一营突袭并占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上的城口重镇。六团另一部占领城口东坑后,奉命经恩村到铜鼓岭阻击从广州增援城口的国民党军,与先期占领铜鼓岭的国民党独立警卫旅第三团遭遇。11月4日,国民党军倚仗轻重武器优势,向红军发起猛烈进攻,红军奋起还击,并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战,激烈战斗持续两天,双方伤亡惨重。 铜鼓岭战斗,红军以牺牲一百多名指战员的惨烈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在城口消灭红军的企图,掩护主力红军顺利过境,在红军长征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p class="ql-block">当年铜鼓岭战斗结束后,村民们从战场上救下了两位负伤的小红军战士,其中一位因伤势过重,当地医疗条件简陋,第二天,这位小红军战士终因伤重不治。弥留之际,村民们问他“哪里人”?小战士回答:“天下人”,微颤的声音,简单的三个字却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乡亲,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背井离乡,跟着共产党的队伍,为天下穷苦百姓打天下,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体现的正是红军精神。(图片:雕塑《天下人》)</p> <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2日,红军先头部队奇袭城口成功,标志着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确保红军主力在城口短暂休整,红二师六团一营又奉命迂回到铜鼓岭以北阻击从仁化增援之敌。铜鼓岭阻击战持续了两天一夜,战斗十分惨烈。</p> 国民党再次颁布紧急“堵剿”电令,在第三道封锁线上修筑了数百座碉堡,加强防堵。又经数日激战,11月13日,红军长征主力部队离开广东乐昌境内,向湖南宜章前进。敌人在第三道封锁线“堵剿”红军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军委下达突破湘江封锁线的作战命令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红五军团在湖南道县和潇水西岸,对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和湘军进行阻击,保护了红军部队后方安全。(拼图上:当年潇水渡口;拼图下:现在的潇水渡口) 大坪渡口位于湘江东西岸,江东为凤凰镇大坪村,江西为绍水镇洛口村,为湘江古渡。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一军团第二师及军直机关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从该渡首先突破湘江。继而,红一军团控制了从屏山到界首30公里的所有湘江渡口,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及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该渡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 1934年4月下旬,红34师归红5军团指挥,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参谋长王光道、政治部主任蔡中。第100团团长韩伟、政委侯中辉;第101团团长严凤才、政委杨一实;第102团团长吕宫印、政委范世英。每团约1700人,全师共5000余人。长征途中,红1、3军团是左右路开路先锋,红5军团则负责殿后。红5军团所辖的红34师作为后卫师,更是后卫中后卫,始终坚守在长征队伍的最后,担任断后任务。 <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26日,在激战湘江的紧要关头,红34师接到红5军团首长董振堂、刘伯承的重要任务:坚决阻击尾追之敌,保证掩护中央纵队和红八军团安全渡过湘江!红34师师长陈树湘接到任务后,毅然决然的率领全师投入到断后阻击的惨烈战斗中……</p><p class="ql-block">红34师全体指战员面对十倍于己敌人的汹涌进攻,犹如钉子一般牢牢扼守在阵地上,坚守了三天四夜,直到中央红军机关渡过湘江。(图为红34师湘江战役烈士碑刻英名录。向红军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并沉痛默哀。)</p> 1934年11月27日—29日,红34师奉命扼守在广西灌阳文市、水车一带,成功迟滞国民党军的疯狂尾追和侧击,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渡过湘江。 接着,红34师奉命前往枫树脚接防,在水车渡灌江时,遭国民党军飞机轰炸,牺牲200余人。完成掩护任务后,通往湘江的道路被全部切断,红34师孤军留在湘江以东,陷入国民党军的包围。1934年12月3日,赶往湘江途中,红34师在全州文塘遭国民党军伏击堵截,与敌激战,伤亡惨重,师政委程翠林等将士牺牲。此后,师长陈树湘召集师、团干部召开紧急会议,作出2个决议:第一,从敌人薄弱部位突围出去,到湘南打游击;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率余部向湘南突围。担任掩护任务的第100团,大部分牺牲,小部分流散。1934年12月7日,陈树湘率余部200余人离开广西进入湖南。此后,这支部队遭敌袭击,陈树湘腹部受重伤,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不幸在道县落入敌手,他乘敌不备,用手绞断腹部伤口露出的肠子,断肠明志,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断肠明志,绝命后卫!敬礼,陈树湘烈士!致敬,红军先烈! 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长征这部壮丽史诗的一个重要篇章。“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血战中,红军指战员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展现了人民军队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 湘江战役纪念园坐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光华铺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城东村,北距界首5公里,南距县城10公里,东临湘江,西与越城岭相连,是兴安北上界首的咽喉之地。<div>193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为阻击南面的国民党桂军北上抢占界首渡口和封锁湘江,保卫中央纵队抢渡湘江,红三军团第四师在界首渠口至光华铺、石门一线设防,全力阻击桂军,其中红四师第十团居中扼守桂黄公路的光华铺及周边区域。在光华铺的阻击战中,红四师第十团团长沈述清、红四师参谋长(后为代理第十团团长)杜宗美等将士和11月30日晚上奔袭界首增援的红五师指战员共1000多人壮烈牺牲。光华铺阻击战与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并称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惨烈战况永载史册!(图片:当年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阻击敌军的战壕遗址)</div> 在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参与的主要军团包括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br>红一军团:由红1师和红2师组成,军团长为林彪,政委为聂荣臻。红一军团在湘江战役中承担了重要的阻击任务,与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br>红三军团:由红4师、红5师和红6师组成,军团长为彭德怀,政委为滕代远。红三军团在湘江战役中也参与了多次阻击战,损失惨重。<br>红五军团:由红13师和红34师组成,军团长为董振堂,政委为李卓然。红五军团的34师在湘江战役中担任后卫,损失极大。<br>红八军团:由红21师和红23师组成,军团长为周昆,政委为黄甦。红八军团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最终仅剩1200余人。<br>红九军团:由红3师和红22师组成,军团长为罗炳辉,政委为蔡树藩。红九军团在突围后仅剩1000余人。<br><br> 湘江战役从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五天战斗中,红军从八万多人一下锐减到三万多人,有五万名将士在湘江战役中失去了生命。一时间,湘江水面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他们用生命为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因为湘江战役的惨烈,当地留下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谣。<div>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有史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战,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还是突破了蒋介石处心积虑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的阴谋。</div> <p class="ql-block">为缅怀革命先烈,牢记光荣历史,兴安县在光华铺修建了红军烈士墓和光华铺阻击战旧址纪念墙。兴安县全面开展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敛保护工作,对战壕、掩体、弹坑、红军殉难处等战斗遗迹修缮保护,镌史立碑,告慰先烈,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红军先烈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