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京老药铺-德寿堂

枫林画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京南城两广路上,有一座有70多年历史的老药铺-德寿堂,它最早吸引我注意的是它灰色砖墙上的一条文革遗留的语录,但在2002年末这条有30多年历史的标语被涂掉了。2003年北京市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投资200万元开始整修,2004年11月18日,老药铺重张开业,除继续经营中医药外,还被定点为北京市旅游景点,给这座老药铺又赋予了新的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德寿堂高学武先生的帮助下,我得到一个近距离接触这座老建筑的机会。始建于1934年的德寿堂店面,坐落在北京宣武区珠市口两广大街上,是目前北京市唯一完整保留店堂历史原貌的老字号中药铺。德寿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前店为一幢二层阁楼,店堂外立面以西洋建筑的总体构图和中国传统装饰题材相结合,楼顶是一个大钟,在建筑上安放钟表在20世纪中国对那些需要建立时间观念的商人和职员是最吸引眼球的广告方式,现在原来的机械钟表动力装置已经被电子装置代替。天井后连两进院落,过去是制作丸散膏丹的生产车间,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更能使顾客相信药铺的商品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德寿堂,抬头可见上书“德寿堂”的匾额,两侧是华佗和李时珍的画像和一些草药图案,左边是传统的中药柜,黄铜把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右边则是现代的玻璃柜台,里面摆放着各种中西药,一台电脑在柜台上很是显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往里去是一个天井,虽然现在上面已经加了防雨棚,但可以想象当年雨天里这里四檐流水落天井的景象,天井两侧门上悬挂写有德寿堂的经营理念”同臻寿域,共跻春薹”的匾额,旁边配有对联一幅。天井中立有李时珍的半身铜像,在天井中还有一口7米深的井,但由于北京市地下水平面下降早已废弃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二楼的阳台两侧墙上还保留一些老瓷砖,图案为花卉,据说是日伪时期的,图案略有褪色,悬挂在阳台上的三个崭新的大红灯笼给门脸增色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先生特地带笔者上楼顶参观小火车,这也是当年药铺为吸引客户采取的一项出奇制胜的广告形式,现在小火车是重新仿制的,由过去烧煤油改为电动运行。看着老式小火车在房檐上开动,下面则是跑着现代化汽车的宽阔的两广大街,历史和现实仿佛在我的镜头里有了一个交汇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资料显示,德寿堂药铺由康伯卿创建,20世纪30年代其康氏牛黄解毒丸享誉京城并远销东南亚,是德寿堂祖传名药。老药铺在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向国家上交了秘方,但在随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亦难逃厄运,并多次改名。今天这里已经没有原来康氏家族的人员了,药铺目前由一家投资管理公司运作。但是在药铺库房里我还是看到了许多老制药器具,如切草药的铡刀,做药丸的工具,熬中药的锅,盛蜜的大缸等,高先生说今后会考虑整理后展出这些老药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德寿堂,我在过街天桥上再次品位这座有70年历史的老药铺,想象着它当年小火车开动时观者如云的辉煌景象,它是我们老祖宗留下不多的历史文物,虽然它在今天看起来已经很不起眼,在它后边、旁边,规划中的高楼即将拔地而起,终有一天这老药铺也要被淹没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但历经北京城市沧桑巨变能保留到今天,凭这一点就使它在今天人们眼睛里变的弥足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姓名:杨建东 本文曾在《建设银行报》发表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