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迎冬贺丰尝新米</p><p class="ql-block">秦岭北麓蒸饭会</p><p class="ql-block">古代四时祭礼遗俗:</p><p class="ql-block">春礿,夏禘,秋尝,冬烝</p><p class="ql-block">小麦花糕碰撞稻米蒸饭</p><p class="ql-block"> 在关中地区,每年夏收、秋收之后都有庆祝丰收的传统,这种习俗当地人称为“过会”,当地村民们会在这一天欢聚一堂,共诉一年的艰辛,分享一年的苦与乐。各地过会招待宾朋的饭食会根据各地所产粮食作物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农历十月秦岭北麓沿线稻米丰收,各村依次在大甑内用荷叶包裹新米新豆鲜肉汤一起闷蒸。这一天也是新媳妇娘家带着花馍看望女儿的节日,家家待客如过年。</p><p class="ql-block"> 每年阴历十月十一沣峪口老油房举办《蒸饭会》,要想吃上蒸饭就要早去,去年我就没有品尝到,今天到了现场蒸饭还有很多,询问工作人员,今年吸取去年教训,蒸得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是乘坐第一班公交333路,在官堰村下车,步行2.6公里即到。</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一下,路途有一个为村民开设的大众浴室,这个温暖浴室还不错价格比较亲民,人民币5元,男浴室有大池,水是每天更换关键是池水是活水,有几个出水口在池底,不停的向池中补水,(询问工作人员得知他们这有一个自流井)早去没人5元泡温泉还是很不错的,这还有搓背按摩业务,去年我每周都来一次,身体老年搔痒症基本缓解,这次就先泡泡温泉,很适宜。</p> <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上午,一场融汇历史韵味与文化传承之精髓的非遗盛宴——长安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暨长安蒸饭古会在滦镇街道西留堡村长安老油坊震撼上演,为长安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来的比较早,游客很少,工作人员正在布置会场。</p> <p class="ql-block">推着手推车买麻花。</p> <p class="ql-block">这个人拿盆购买。</p>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长安区滦镇与东大街道地区,有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习俗——蒸饭会。这里地处秦岭北麓沣河两岸,一直都有栽种水稻的传统,每年阴历十月秋收完毕,不同村子会确定一天作为亲戚之间走动交流收成传递信息的日子,这便称“十月会”。由于这天各家都会用新收获的大米、加上红豆、猪大油作为食材制作蒸饭来招待亲友,因而农历十月会又称为“蒸饭会”。</p> <p class="ql-block">石头画</p><p class="ql-block"> 石头画,是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式。它以天然的石头为画布,艺术家们用手中的画笔和颜料,在石头上勾勒出绚丽多彩的世界每一块石头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形状、质地和纹理,这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从细腻的风景描绘到生动的人物肖像,从可爱的动物形象到娇艳的花卉图案,石头画的题材广泛多样,能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葫芦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天也是娘家给头年新嫁女子送祝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一幅担子,两块花糕,花糕上的各种造型引得村民上前围观,争相拔着上面的花朵,一进村就拔花这也是风俗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样的传统蒸饭会和送花糕的习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日渐减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当下有必要组织和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了很多拿着专业相机的摄影师</p> 户县农民画 <p class="ql-block">秦岭村村蒸饭会</p><p class="ql-block">长安区滦镇西留堡村就是以出产稻米闻名古城西安,农历10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蒸饭会”,家家户户都要在前一天忙着蒸饭,一直忙到深夜,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米香四溢,村民们准备用一锅锅香喷喷的蒸饭,宴请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p> <p class="ql-block">一锅蒸饭,光原料就有32斤,其中10斤糯米、16斤大米、6斤豆子、3斤荷叶,还要准备上一锅排骨汤和大料。从前一天下午4点就开始忙活了。先把米和豆子蒸到晚上10点左右,再用自家炼制的猪油、排骨汤和大料把饭拌好,倒进用荷叶铺好的锅里,继续用小火蒸,蒸得时间越长越好吃。</p> 手工艺品传承人 <p class="ql-block"> 活动还组织了何家营鼓乐、长安泥塑、面塑、糖人、老油坊制作、倪鹏辉砖雕、长安香品、小邵村布絮鞋、长安琴歌、长安黑陶制作、手绘石画等近二十个非遗项目进行展演,现场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大家有机会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带着是不是很萌。</p> <p class="ql-block">非遗百年之长安沣峪口老油坊乡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何家营鼓乐社是西安鼓乐现存六大百年乐社之一,俗派乐社的重要代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上,鼓乐齐鸣、摔跤激昂、木偶剧栩栩如生,非遗项目轮番上阵,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现场掌声雷动。闻讯前来的村民们与远道而来的戏曲爱好者们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盛会。</p> 何家营鼓乐社精彩演出 <p class="ql-block"> 沣峪口老油坊位于秦岭北麓,凤凰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滦镇街办沣峪口村。老油坊建于此处一因此地水资源丰富,便于利用,二因沣峪口自古便是关中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商贾云集。</p> <p class="ql-block"> 榨油方法几乎与素油使用同时出现,早在汉代就有使用素油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中,都有榨油机和榨油方法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老油坊压榨技艺的核心工具是一根长15米,直径近50厘米的红心白杨木油梁,据老师傅讲,这么大的油梁无法搬进房子,当时是油梁先进,再砌固定油梁的“石山”,最后才建房子。经过百年沧桑变迁,历经七代传承经营,油坊内多数工具设备保存完整,手工榨油至今从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 沣峪口的老油坊由长安斗门镇齐益礼先生创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年),他对原有手工榨油进行技术革新,以沣河水为动力,利用杠杆原理变换支点进行压榨,变“卧式”榨油法为“立式”。</p> <p class="ql-block"> 沣峪口老油坊传统榨油技艺从采集原料、磨胚、蒸胚、包坨、压榨至沉淀成油,历经三十多道工序,不依赖任何现代设备。压出的油口感醇香独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长安西留村蒸饭会</p><p class="ql-block">秦岭北麓的长安县,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历代,无数隐士修道终南山,芸芸众生赶考长安城。</p><p class="ql-block">这里,农忙结束后,或于忙罢后,或于三秋末,逐村开始过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走亲访友共聚一桌,把酒言欢畅叙桑麻……</p><p class="ql-block">老百姓忙忙碌碌一年,就是这样酣畅淋漓犒劳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