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八公山话刘安

汉丰

<p class="ql-block">文 汉丰</p><p class="ql-block">图 选自网络,部分自拍</p> <p class="ql-block">  2021年中秋,驾车送建文返蒙城实验永城中学,途径淮南,建文建议顺道看一下八公山,欣往一览。</p><p class="ql-block"> 八公山在淮南西南,淮河从它西北面环绕,淝河从它南边流过,东眺淮南,南望寿县(寿春)。说它是山,其实也就是一些山岗,没有群峦起伏,没有山巅峡谷,没有峭壁悬崖,海拔百十米左右,没法同皖南的山比,属于江淮丘陵地貌。可它是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地方;是淝水之战苻坚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古战场;是一处历史胜地。“八公”源出于西汉的八位人物,指苏飞、李尚、左吴、因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等八人,称之“八公”。他们有的是剑客(如雷被),有的是谋士(如伍被)等,但都怀绝世之学和技能,是一等一的落魄精英。他们聚此学仙、炼丹。后人为了纪念这八人,把此地叫做八公山。八公只是刘安众多门客中的佼佼者,说八公,就不得不说他们的主人——淮南王刘安。</p> <p class="ql-block">  刘安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汉武帝的堂叔,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22年,西汉时期的第四位淮南王。第一位淮南王是西汉初年的英布,领有九江、衡山、庐江、豫章四郡,63县,人口226万余,大约在今安徽、江西一带。因英布谋反,被削夺淮南王封号,刘邦让他最小的儿子刘长掌管淮南国四郡封地,成为第二任淮南王,刘安5岁时,其父刘长谋反,被汉文帝剥夺了他的王位,让刘喜接了淮南王,将刘安流放到蜀郡邛邮,刘长因绝食死于流放途中。后汉文帝觉得有愧,撤回刘喜淮南王的封号,让他仍回原封地为城阳王。又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将刘长的三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分别封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刘安被封为第四代淮南王。此时,淮南王早已从第一代异姓王变成了刘姓王。而第一代和第二代淮南王,都一反再反,第一代淮南王英布是被逼(汉高祖刘邦容不下异姓王)而反,第二代淮南王是被纵娇(汉文帝欲擒故纵)而反。皇权与地方王侯的矛盾被皇帝以高超的手腕和武力形式所解决,而汉文帝分撤淮南国已是推恩令的前奏,更是棋高一着。</p> <p class="ql-block">  刘安5岁丧父,15岁获封淮南王,起伏颠沛,少年不幸,又获帝恩。他就是在这种反抗皇权和削藩的环境下成长的,这些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创伤,也为他日后的谋反留下了伏笔。他获封淮南王,不知是感激汉文帝的封王之恩,还是怀恨汉文帝的放逐父王之怨。他接任淮南王后,勤奋学习,抚慰百姓,喜好交结文人雅士,收罗了数千门客,表现出了极高的才华和召唤力。一时间,淮南国成为西汉人才济济之地和文化中心,而刘安则成为这些文化人的领袖,誉满天下。形成这样一块人才高地,这对于一个小小的淮南王国,是一件非常大的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要知道,当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的咨询班子,也就只有70多位博士。</p> <p class="ql-block">  刘安好文化,喜文学,重黄老,善文辞,是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一位思想大家。他一辈子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编撰了《淮南子》,为中华文化留下一部璀璨的巨著。《淮南子》是集体创作,如八公可能是主要参与者,但刘安的主帅作用不可否认。《淮南子》一般被认为是道家里程碑式名著。《汉书·艺文志》则把它归为“杂家”。《淮南子》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书中有《天文训》《地形训》《时則训》《兵略》等篇,探讨宇宙天地的创生,研究人生世界的价值,谈论法理兼备的施治,寻求处事遵循的准则,推崇静漠恬淡的养生,纵志舒节,与时仰俯 ,究物感人,天人相应。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本源、人生、怪异等,无所不包。它在中华文化典籍中占有重要一席。从这部巨著中,可以看出刘安才华横溢和思想丰富,而刘安的其他著作也能很好地佐证这些。</p> <p class="ql-block">  刘安心怀异志,一生都徘徊于反与不反之间,他任人忽悠,用人不当,误判形势,待亲不平,最终走向身死国除的结局,是个政治侏儒和近视眼。</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刚登基不久,召刘安入长安,受到到太尉田蚡的迎接,田蚡告诉刘安:现皇上没有太子,你是高祖的亲孙,又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但有一天“宫车晏驾”,继位人不是你又是谁呢?刘安对田蚡这一番大逆不道且又十分敏感的话,听了很高兴,全盘接受。要知道此时的汉武帝才17岁,没有太子,是不是言之过早?同时要等到这位17岁的侄子“宫车晏驾”,由他这位41岁的叔叔去继位,如果不是发生政变,是不是有悖自然?如果是政变,那又是谁要搞政变?田蚡手握兵权,又是汉武帝的舅舅,也没有理由站在刘安一边。他不假思索,不但不斥责,反而向田蚡贿赂钱财,暗中交结长安宾客,派女儿刘陵到长安拉拢交结宗室权贵,刺探消息,为谋划叛逆做准备。这些做法完全是脑子进水了,任人忽悠!</p> <p class="ql-block">  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之前,曾派人与刘安联系,刘安露出反心,想要发兵响应。但他的国相骗他说,我可以替您掌兵相应吴王。刘安竟然相信了国相,将兵权交给国相,国相拿到兵符,不再听刘安的调遣,加固城防,抗击吴军。七国叛乱仅仅三个月就被镇压,除了楚国,参与叛乱的其他六国皆被朝廷废除,暧昧不清的淮南国反而因祸得福,躲过了七国之乱平定后被废除的命运。其实,西汉时期的各个王国的国相都是中央政府派遣的,刘安明明知道,却将兵符交给国相,想反都反不了,当属典型的用人不当。</p> <p class="ql-block">  崇尚无为而治的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的紧箍咒没有了,一改前风,大展宏图,要征伐闽越,刘安表现出了相反意见,反对出兵,与汉武帝的治国理念之间出现了裂痕。汉武帝要维护巩固统一的中央政权,而刘安要维护分封王国的利益,一方面作为他叛逆的援手,另一方面也作为退步。他还迷信彗星划过天空的天象,认为是天下有变的征兆,多次召谋士伍被商议,伍被根据七国之乱的教训并分析当时形势,认为谋反绝无成功把握。刘安任然首鼠两端,囤积武器,蓄士养兵,准备反叛,后被门客告发,阴谋败露,汉武帝以削其两县作为警告。在这一过程中刘安完全误判形势,剑走偏锋,错误的以为是天命所归,且又谋事不密。</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企图以和平形式解决分封王国割据问题,而刘安完全不得要领,消极抵制,打算把淮南国全部留给太子刘迁,而庶长子刘不害一无所得,引起了刘不害的儿子刘建不满和愤恨,向汉武帝告发了刘安。孙子告祖父谋反,和盘托出,加之审食其之孙审卿不忘与淮南王的家仇(其祖父审食其被刘安的父王刘长杀害),向丞相公孙弘极力构陷刘安的罪状,公孙弘由是怀疑刘安真的在谋反,也决定加入查办刘安。惊恐之下的刘安仍想要提前举事,越滑越远,被抓个正着,罪状已然坐实,谋反相关的人员尽数收捕,刘安只有自尽一条路了,于是,武帝废除淮南国,改设为九江郡,谋反参与者均一一伏诛。刘安待亲不平,反为孙子所误,一场谋反就这样胎死腹中。究其原因,刘安站到了颓废保守的分封王国的一边,在政治上不仅是矮小的侏儒,还是政治近视眼,看不清时代潮流,逆潮流而动。无论是对大势的判断,还是在手腕上,都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对手。所以,他身亡国除是在合理的逻辑之中。</p> <p class="ql-block">  史家对刘安的谋反虽有差异,但也无大的波澜。人们对刘安的了解大多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司马迁是汉武帝的史官,以其一贯的风格,所记刘安谋反史实,大体可信,没有理由怀疑司马迁偏颇刘安。比司马迁晚170多年的班固,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对刘安谋反大体沿袭司马迁的说法,有些微的差异,稍有一点不同的理解。比司马迁晚1100多年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记》中对刘安谋反,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骨干内容无异,有些地方或省或略,语气也有些变化,对淮南王的谋反,多少可以看出一些质疑的意思。但又缺少颠覆性的证据,也不得不接受《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记述。比司马迁晚1700多年的王夫之,曾质疑刘安谋反是冤案,疑多证少。多年来,一些研究者对刘安谋反不无质疑,时有新论,也有认为是冤案,但假设条件、分析推理的多,史证少,没有走出历史老路。要推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对刘安的谋反记述,替刘安翻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  虽然刘安谋反自杀,可民间并没有把刘安当反臣贼子看待,而是顺着他的喜好,让他得道成仙了,对刘安抚慰百姓、招揽人才、著书立说还是很怀念的。又把豆腐发明权授予他,反映了人们对他的思念,以另外一种形式对他进行肯定。关于豆腐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五代陶谷著的《清异录》中,无刘安发明一说,其后的《宋拾遗录》也只是指出了西汉时期和江淮这一区域,并未明确指出豆腐是刘安发明的,所以,刘安发明豆腐是不确定的。也可能八公炼丹对豆腐的形成起过作用,即使如此,对刘安也是间接的,是一种被动的副产品。还原刘安的社会背景,他不会有意如此。豆腐一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一代文学巨匠,思想大家,竟是政治侏儒和近视眼,反差如此之大。不过瑕不掩瑜,刘安是一位值得称颂的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  游了几个地方后,远眺着汉淮南王宫,我无暇顾及,不知它里面的展览,是如何评价2100多年前的第四代淮南王刘安的?</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于东湖山庄</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