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原载2024年11月28《宁波晚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另眼看筷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A</b></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每天拿在手中机会最多的生活物件有三样:手机、茶杯、筷子。手机须臾不能离手,茶杯时不时要喝水,筷子一日至少拿三次,也有拿四五次甚至更多的。于是我对人们熟视无睹,但又日日少不了的筷子关注了一番。</p><p class="ql-block"> 居家过日子,不知不觉就积攒了一大堆长长短短大大小小花花绿绿形形色色各种材质的筷子。</p><p class="ql-block"> 论尺度,长的足有一尺五寸,合国际度量单位五十厘米,是吃火锅煮骨头汤榨油条(饼)时的装备。短者仅仅五寸四分,合十八厘米,是小朋友幼年时的专用;论材料,除了象牙的、犀角的、玉石的、金银的、陶瓷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木镶金的</span>因为太贵重没有之外,木质、竹质、钢质、合金、碳化、塑料的这些大众化的一应俱全。论色彩,塗有各类颜色和图案的,单一颜色或什么都不塗材质本色的也都有几根。还有两套旅游时被忽悠,一时兴起购来,并被万分珍贵地收藏的扮相豪华的紫檀和骨粒工艺筷。</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讲究。每逢新年,有穿新鞋戴新帽着新衣更换新餐具的习俗。虽说现在不时兴了,但给全家人换一套新筷子,祈福来年的日子年年新日日火的习俗却被保留下来。即有象征意义,又不很奢侈;即容易操作,又有仪式感,还花不了几个钱。被换下来的筷子,便躺在厨房某个抽屉内长年累月不见天日成为“鸡胁”。用又不去用,丢了怪可惜,日积月累便一天天多了起来。幸运点的能侥幸被家人用为它作挪作它途。</p><p class="ql-block"> 用筷子的习惯在不断变化。前几年随便点,一把筷子上桌,随便哪一双都行。三年疫情终结了这种习惯,遂用不同图案或材质以示区分,定人定筷。电视里天天宣传用公筷,但在家里很难推广,实行一段便熄火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河姆渡和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骨刀骨叉(网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p><p class="ql-block"> 人类将食物送入口中通常有三种方式:筷子,刀叉,手抓。用筷子的大多是中国人,用刀叉的多为西人,用手抓的基本是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们。有资料说,用筷子和用刀叉的各占世界人口的30%,用手抓的占40%。</p><p class="ql-block">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打小就会用筷子,只有在吃西餐时才偶尔会用到刀叉。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中国也有“手抓饭” 一说。</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我有个认知误区,感觉用筷子与用刀叉相比较,一土一洋。在中文语境中,土就是落后,洋就是先进。直到偶然看到一个资料方才颠倒过来。</p><p class="ql-block"> 那资料说,中国人用勺子的历史约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历史有3000余年。</p><p class="ql-block">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是发现于河姆渡、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中的骨质餐刀餐叉。到夏商周青铜时代,中国人用上了铜叉、铜勺、铜刀,周朝贵族使用的餐具就是这个三件套。洛阳一座战国墓出土过捆成一捆的铜叉足有51枚,说明青铜餐具的普及率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看来中国人用刀叉的历史悠久,是用刀叉吃饭的老祖宗。中国人用刀叉时,西方人还在用手抓着吃饭。到17世纪末,西方上流社会方才开始流行中国人玩剩下的刀与叉。</p><p class="ql-block"> 中式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此后即被筷子取代,但勺子仍旧保留。勺子和筷子也有了明确的分工:勺子舀羹喝汤,筷子夹菜吃饭。然后逐渐演变为只用筷子就能解决问题,有没有刀叉勺的辅佐也无所谓。</p><p class="ql-block"> 可见,文明古国的名号不是浪得虚名,哪个土哪个洋一目了然。跟在中国人屁股后面用刀叉的洋人,至今也没几人学会使用筷子这个即简单又先进,即环保还新潮的吃饭家伙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禹用两根树枝夹取热食(Al创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C</b></p><p class="ql-block"> 筷子是古中国人的重大发明。我感觉它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构木为巢”的出现一个意思,是人类由原始向文明转型的起点,反映了人类智慧的萌发和生活条件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筷子的发明非同小可,所以围绕它的起源有了许多传说甚至被神化。有的说,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用两根树枝夹取热食,便是筷子的雏形。有的说,姜子牙受神鸟取食产生联想受到启发发明了筷子。还有的说,“烽火戏诸侯”妖媚惑主的妲己,用玉簪为商纣王夹过菜,后来演变成筷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带点神化的传说自然不能当真,但最初的筷子一定是原始中国人实现用火自由并烧煮食物时,为解决不烫手的问题随意采集的两根树枝(或其它植物比如竹子的枝条)。如此,经过长期演变成为有规范的筷子,也一定是许多古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和共同行为。只是有好事者把这个功劳记在大禹、姜尚、妲己等名人身上而己。</p><p class="ql-block"> 最初成型的筷子,定是用木头、竹子制作而成的。因为来源广泛,制作简单,还不花钱,适合各种身份、尤其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群使用。有了群众基础,推广普及就不难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材质加入进来。《韩非子》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在3100多年前,商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事属实。安阳殷墟曾出土过商代晚期的铜筷,有青铜箸6支,为接柄使用的箸头。大连有个筷子博物馆,藏有金银、铜铁、锡锑、兽骨、象牙、玉石、翡翠、珊瑚、陶瓷、寿山石、水晶石、景泰蓝等质料的古代匕箸600多种1000余件。</p><p class="ql-block"> 不过,如象牙犀角、金银美玉类筷子,也就是贵族们能用,普通老百姓能用竹木筷子吃上一口饱饭不饿肚皮也就滿足了。以致于筷子需求巨大,催生出重庆綦江这样有独特制作工艺和风格“筷子之乡”,占据了市场的大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安阳殷墟出土的铜筷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D</b></p><p class="ql-block"> 筷子最初并不叫筷子。它有一个复杂曲折漫长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筷子叫“梜( jiā )”。《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意思是,羹里面如果有菜就用“木”去“夹”(梜)。</p><p class="ql-block"> 西汉童蒙识字教材《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可见汉代将“梜”亦称为“箸”。</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称“箸”或“筯”。杜甫《丽人行》道:“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流涎”。“犀箸”就是筷子。</p><p class="ql-block"> 有点不理解的是,即称为“箸”,为何又蹦出个“筯”?有人解释说,“箸”的繁体字是“筯”,两者通用,均指用竹子做成的筷子。但此议找不到依据,姑且信之。</p><p class="ql-block"> 至宋元时,筷子统称为“箸”。陆游《秋思》说:“老子斋居罢击鲜,木盘竹箸每随缘”。</p><p class="ql-block"> 明代改“箸”为“筷”。起因源自吃瓜群众的一个忌讳。据明《菽园杂记》记载:江南(吴地为主)船家忌讳“箸”与“住”“蛀”同音,“住”就是停船或抛锚,“蛀”就是木船被虫蛀,都属不吉利,遂将“箸”改称为“快儿”,寓意畅通无阻快速行船。后人又将“快儿”加了竹字头,优雅的“箸”遂成世俗化、大众化的“筷子”。</p><p class="ql-block"> 不过当时就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明人李豫亨批评道:“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p><p class="ql-block"> 然而反对无效。“箸”只能无奈地委屈地保留在书面语、古诗词和《康熙字典》中。</p><p class="ql-block"> 依我看,无论是叫梜、箸、筋,都比现在直称筷子含蓄优雅得多。史上文人雅士凡提及筷子,毫无例外地用“箸”这个富有诗意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杜甫、陆游诗中的“箸”换成“筷”,那得多俗气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用骨骼颗粒制成的骨粒筷子(甬上话拍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