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看大人冲洗照片、拍照到亲身实践 ——青春年华的记忆

云游客

<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4日,相机放地上自动挡拍摄,感光度21定,光圈11,快门1/100秒,自己冲洗放大。</p> <p class="ql-block">  1975年12月1日,自己拍摄,感光度21定,光圈11,快门1/50秒,冲洗放大,底片曝光、相纸曝光放大机对焦和相纸号数均准确。(可惜照片损伤)</p> 小时候,我家大厅西北的一间房是单位的暗房,大人冲完胶卷或洗好照片后,会到隔壁的大井边用脸盆漂水,换三、四次水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将胶卷在暗房用夹子挂着晾干。漂水后的相片用上光机加热干透,再根据相片的内容切直边或花边。 到了7-8岁以后,大人同意我进暗房观看他们冲、洗、放照片的操作。原来胶卷对光特别敏感,但在昏暗的墨绿色光线下比较迟钝;相纸怕光,一见到白色光线就走光了(曝光),但对红色的光线很迟钝。所以人们利用胶片、相纸中主要的化学成分溴化银感光的这个特点,发明了照相技术。 (一)冲胶卷<br>  用照相机镜头将物体的反射光聚焦投射到相机密闭的无光暗匣的胶卷上,获得明暗不同,层次分明的曝光信息的胶卷。然后,在暗房漆黑的环境中将胶卷拆解后,一边慢慢放入清水中再卷起来,等胶卷均匀湿水后,放入装有显影液的长方形容器自左向右卷起来,然后相反方向再卷起来。 如此反复,目的就是让长长的胶卷均匀获得显影液,到夜光钟的指示时间一到,夏天大概12分钟、冬天16分钟左右,就可以开启昏暗的墨绿灯,凭经验远远地看一下显影的效果,如果合适的话,就可以放入装有清水的容器里,清洗一下,再放入定影液,大概10分钟,定影程序完成,就可以开白色灯光,拿起胶卷透着灯光,观看拍摄和显影效果,之后放进清水漂清后,用夹子挂起来晾干。 这就是所谓的“底片”(母版)。后来还有一种冲洗罐的,可以在正常光线下,按照时间要求进行冲洗胶卷,省去黑暗中不停左右翻卷的麻烦。 (二)印、放照片<br>  胶卷冲出来后,就有了母版,就可以根据需要的尺寸进行印、放照片的复制。由于相片的特点,印、放照片可以在暗红色的灯光下操作。 用印相机将底片反面放在印相机顶的玻璃上,在没有按动曝光灯时,里面的红灯透过底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底片的情况,根据画面需要调整位置,上面压着黑色的空白框,相纸正面扣在底片上,压上折合压板后,根据底片的曝光和显影的过和不足确定“厚、薄”,再根据底片因光比大小确定“硬、软”,确定印相机发光的时间和印相纸号数的选择。然后,先通过试片,再确定数据后,印出原大的照片,再经过显影、定影,然后辨别照片的效果,照片完成洗印的流程。 用放大机将底片正放在放大机灯泡与镜头之间的玻璃中,根据需求调节尺寸,调节镜头焦距,微调物镜至放大机基座白色底板至最清晰的图像。然后,根据底片的曝光和显影的过和不足确定“厚、薄”,再根据底片因光比大小确定“硬、软”,确定放大机发光的时间和放大相纸号数的选择。试片验证放大相纸号数和曝光时间,最后将放大纸放进基座上的压尺内,完成曝光、显影、定影和漂水的流程。 (三)实践出真知<br>  小时候的阅历给我对暗房操作产生好奇和兴趣。我到了1971年14岁上高中时,想玩照片,因为,手中一没资料(摄影相关书籍),二没实物(印相机等)条件不够,那只能是创造条件,自己解决问题。 我就按照过去的记忆,找来小学时锯忠字时余留下来的几片大小不一的胶合板下脚料,用2-3厘米宽左右的木条作为支架,将胶合板订上去,即轻又防止漏光。然后在下面正中位置装一个插口灯座,用于主灯。边上装另一个灯座,用于观察照片的红色灯泡。然后,买了一个门铃按钮开关,用于控制主灯光的开关。 在印相箱上面4/5补加了一圈木条,放了一片毛玻璃,再加上二层拷贝纸,使主灯发出的光线散射柔和均匀,提高印相照片的质量。<br> 最后在上面再加上一圈木条作为放置透明玻璃的操作台。 印相箱最上面用两块木板中间用铰链锁住,形成可向上折,在边上用铰链与箱体结合,形成可翻开,作为均匀压住底片和相纸,保证平坦,曝光的画面均匀。这样,一个虽然简陋,但功能齐全的土印相箱制作完成。 <p class="ql-block">  同时,洗照片需要一些附属工具,到医药公司观摩柜台里的竹镊子,回家找竹片,依样做了两支竹镊子做了一把竹刀,用于裁切相纸。又将找来的一支玻璃棒,折成两支25厘米,用废砂轮磨圆两端。将找来的一只玻璃杯,用钢锯片在上面刻痕,标注毫升,作为量杯。找来三个盘子,作为显影液、清水和定影液的容器。</p> 还有,打扫没有使用过的阁楼,在角落用木条做框架搭盖一件1.2平米的暗房。 这个印相箱和暗房陪我10年,印制很多青少年时代的纪录(题图)。 有了印相箱,原来在照相器材商店买的显影液是200毫升装的,每次洗照片前需要花费20(冬天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溶解,且一包显影液0.16元,定影液0.11元,加上12寸照相纸一张0.31元,对没有收入的中学生来说,成本很难承受。 刚好,我家大院里有位摄影爱好者熊叔叔,他在法院工作,兼职摄影、制作,经验丰富,我与他关系挺好,也经常向他请教。他就将摄影系列书里他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显影液配方给我。 在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烧了1000毫升的水,找了一个大概可以装1500毫升的瓷缸,多次洗涮干净,晾干。等开水温度下降到50度左右(靠感觉),把900毫升的温开水倒入瓷缸,然后,把第一顺序的米吐尔化学药品倒进瓷缸,用玻璃棒慢慢搅拌到无渣,再依次亚硫酸钠等,用了接近二个小时,总算搅拌成功,再加水至1000毫升。然后倒进棕色瓶子,放置暗房黑暗的角落,减少光线的照射,避免氧化失效。 这个办法很好,一次配液可以使用二年多,随用水稀释即可,十分方便。同时,制作了定影液,将硫代硫酸钠(海波) 、亚硫酸钠 、冰醋酸等搅拌而成,此溶液配方简单,容易溶化,费时费钱不多。 玩了几年的印相后,就觉得不过瘾了,之后找到一位大人朋友,多次借来放大机开始尝试放大照片的快感。 在实践洗照片的同时,开始向大人朋友借照相机学习拍照,先后使用多款式相机,比如海鸥双镜头、进口折叠式单镜头等5、6款120相机,有时借到上海的58-2、进口蔡司等135相机。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琢磨、请教,慢慢掌握了光圈、快门、景深、顺光、逆光、侧逆光的基本技能和构图、取景的艺术。省下放干部陈叔叔,总是对我有求必应,多次借给我他心爱双镜头进口相机。 到了1984年,香港朋友把一台135CANON—AT1相机放在我这里,才有奢侈一下,买彩色胶卷拍摄的机会。之后,单位给我配了一台日本产COSINA胶片机,经常为单位拍些新闻照片,数十幅照片曾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金融时报》、《城市金融报》、《花卉》、《闽南日报》等刊载。 有了数码相机后,开始了自学PHOTOSHOP。现在摄影和PS成了个人爱好,也成为退休生活的一部分。 1991年1月16日,中国水仙花节国家跳伞队员,空中降落。 在此,感谢过去、现在给我摄影兴趣和技能提供帮助的前辈和友人,特别是启蒙老师——父亲,摄影技能提高的老师熊叔叔和借给我相机的陈叔叔! 本文照片除题图等三幅人物外,均为网络下载,在此表示感谢!<br>  谢谢各位老师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