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1960年,父母1957年从保定农校毕业后支边分配到河北省张家口的崇礼县。由于崇礼县生活条件艰苦,我出生后不久就把我送到北京的爷爷奶奶家,直到1965年上学前班才把我接回崇礼。</p> <p class="ql-block">我和父母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崇礼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明长城以北,东西长64公里,南北宽57公里。经长城隘口大境门逶迤东北行,即进入崇礼。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3条主沟纵贯全县,4725条支沟交错其间,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全县总面积为2334.1平方公里。当时人口不足10万。县城所在地叫西湾子。</p><p class="ql-block">崇礼西湾子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初,当时该村所处之地在东沟门村西的山湾和清水河的拐弯处,因此得名“西湾子”</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家住崇礼县气象站,位置在城南东沟门大桥西边约五百多米241省道南侧的农田里。与县一中和修配厂隔着一条马路和一条7、8米宽、3米多深的大沟。我母亲就在气象站工作,是气象观测员。站上总共三人,一个年近半百、头发花白、姓李的老站长。两个观测员,一个是我母亲,另一个是小胡姨(大名胡淑英,当时未婚,石家庄藁城人),她个不高(1.5米多),圆脸,白皮肤,性格温柔,说话慢条斯理,稍有点鼻炎,时不时的"哼"一声,待人很亲切。小胡姨和我母亲站在一起反差很大(我母亲身高1.73米),故此熟悉的人都喊我母亲为大贾,而称小胡姨为小胡。父亲在农业局农业推广站,整天下乡,很少回家,这座孤独的大院大部分时间就只有我们四个人生活。</p><p class="ql-block">气象站是用铁丝和白色木桩围起来的一个有二千多平米的大院子。大院靠北边是一排六七间砖房做办公室和宿舍,南边是用钢丝网围成的气象观测场。气象站像一座白色孤岛孤零零座落在荒野之中,四周都是农田和菜地。平时人烟稀少,特别是冬天下雪后,一片白茫茫,只有乌鸦麻雀和野狗光临,寂静的可怕。</p> <p class="ql-block">1965年我刚回崇礼时和父亲在崇礼县政府大院篮球场留念。</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母亲在崇礼气象站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1966年我和母亲、小胡姨、法姨在崇礼县气象站办公室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崇礼县城西湾子不大,当地农民分为两个大队:东大队和西大队,以县城中心十字街为界,东边是东大队,西边为西大队。县直机关单位大部分位于东大队地界。</p><p class="ql-block">县城主要街道呈"工"字型排列,"工″字的下边是241省道即张家口通向坝上沽源的公路从城南穿过。粮库、县政府、一中、修配厂等单位在这条街的北侧分布。</p><p class="ql-block">"工″字的竖是进城里的南北街,东侧分布着商业局、汽车站、武装部、和大教堂、新华书店。西侧是粮站、电影院、广播站。</p><p class="ql-block">"工″字的上边的横街是城内的主要街道(商业街),有二三百米长,从西到东有医院、小学校(西完小)、党校、招待所、绸布店、理发馆、西湾子公社、城内派出所、百货商店、副食品店(这里跑的最多主要是给家里打酱油醋和酒)、五金电器店(我们家七十年代初在这里购置了第一台电器收音机)公安局、制药厂、裁缝铺、荆编厂、兽医站。南侧有新华书店(我喜欢的小人书和文具毛笔都是从这买)、文化馆(这里的印象就是放录像片看一次五角钱比电影便宜)、蔬菜肉食店(说是蔬菜肉食,其实很少卖菜,供应的就是每月每人半斤猪肉当时一级猪肉0.84元,二级猪肉0.76元,牛肉0.53元,羊肉0.54元。牛羊肉供应回民,也有少量卖给汉民。要想买到猪当腰的好五花肉就要早早排队,售货员从脖口开始切,买好的全凭运气,不能早也不能晚。我们几个同学商量着一起分开排队,谁轮到当腰就让谁代买,所以我们买的都是最好的肉,把其他人羡慕的不行。平时居民吃菜都是周边菜农自种的圆白菜、土豆和胡萝卜,只有青黄不接的时候商业局派车到张家口拉些外地时令蔬菜如菠菜、芹菜、韭菜、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等,因为菜少人多商店在门口焊了一个大铁笼子,买菜也不排队,谁的手绅的长售货员就卖给谁,一幅乱乱哄哄、吵吵嚷嚷的杂闹景象)、接着是箩匠铺、白铁铺和县城唯一的饭馆,(当时下的起饭馆的人很少,我见得最多的是同学陈德勇的父亲,他每天都坐在饭店角落的一张小桌前,二两散酒一盘蓝花豆或腐大豆,自斟自饮。居民们大多是早上买点油条,中午买馒头,还有就是当时流行吃机器压面,饭馆是全县唯一拥有压面机的商户,家长们都让孩子们端着白面去饭店加工,加工费每斤2分。这条街横跨东西,是居民来往最多的地方,也是县城最热闹的商业区。</p><p class="ql-block">西湾子农民大都居住在城北后山的窑洞,整个后山星罗棋布、层层叠叠都是大小不一的窑洞,一到晚上整座山上布滿了星星点点的灯火,有点像重庆山城的夜景。机关厂矿的公职人员分散居住在几个大家属院,以东边的旧医院和西边的商业家属院最大,旧医院住的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和武装部的家属,商业家属院以商业系统家属为主,六十年代东西两个大院的孩子们经常打架扔土块,划定地盘,互不相让!</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崇礼县城西湾子镇全貌</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同事在崇礼县政府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崇礼县委书记和县直干部</p> <p class="ql-block">县城里的标志性建筑是天主教堂,始建于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1865年12月6日,创立圣母圣心会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率领韩默理等4名会士,来到西湾子村,接管了遣使会在蒙古的传教活动。自1762年始,至1936年的210 年间,先后14次大兴土木,形成了以教堂为主的百余亩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1895年西湾子教堂圣母圣心会传教士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湾子天主教堂荷兰籍主教一一兰克复</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父亲在崇礼大教堂前留念。可惜的是,这座教堂在文革时被拆毁,教堂的许多大理石被人盖了房,小光面石板也被人拿回家当了搓莜面板。1976年县里开万人大会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大会台就是在教堂原址上用教堂的大石条垒成的。</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