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四十四讲: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问题</div>考点一:我国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br>★发展阶段:分为学前期与学龄期。<br>❆学前期:分为婴儿期(乳儿期)、先学前期和幼儿期。<br>▲婴儿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婴儿期年龄为0—1岁。分为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早期(1—6个月)、婴儿晚期(6—12个月)。狭义的婴儿期即指婴儿早期和婴儿晚期。<br>▲先学前期:又称幼儿早期,年龄为1—3岁。<br>▲幼儿期:年龄为3—6岁,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和幼儿晚期(5—6岁)<br>❆学龄期:年龄为6、7岁—17、18岁。分为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15岁—17、18岁)。 考点二: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关概念<br>★转折期和危机期<br>❆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br>❆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br>★关键期<br>❆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印刻”的概念。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 “关键期”。<br>❆关键期的概念被引进儿童心理学,是指学前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br>❆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感知觉发展方面。1~3岁是掌握口语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br>★敏感期<br>❆敏感期又称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br>❆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成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和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同时也与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br>❆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但是比起敏感期来说,就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br>❆在语言学习方面,2—4岁是敏感期; 在掌握数概念方面,5—5.5岁是敏感期;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坚持性行为的发展在4—5岁最为迅速。<br>★最近发展区<br>❆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br>❆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br>❆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一般都低于他在成人指 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水平。通俗地说,可以比喻为,前者是“站着摘桃子”,后者则是“跳一跳摘桃子”;站 着够不着的“果子”,“跳起来”就可以“够得着”。<br>❆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又时刻都在变化,因人而异。 考点三: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br>★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在幼儿园,有不同的年龄班,小班(3~4岁左右)的孩子明显地不同于中班(4~5岁左右)的孩子,与大班(5~6岁左右)孩子的心理水平就更不相同。这表明,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也显示出阶段性特征。<br>★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br>❆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接触,他们不能够离开实物来理解事物。<br>❆表象活跃: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br>❆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但5~6岁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br>★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br>❆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像等心理活动之中。幼儿的记忆也是以无意性为主。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br>❆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br>❆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br>★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br>❆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比较容易变化,而且不能自觉地加以控制。就幼儿来说,年龄小的孩子情感变化比较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5~6岁的孩子情绪情感逐渐稳定。<br>❆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朝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幼儿是纯真的,他们的情绪情感大部分是表露在外的,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情感。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常表现得比较冲动。<br>★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br>❆出现了初步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兴趣爱好:幼儿初期,兴趣还不够稳定,易于变化,在随后的二三年中,幼儿的兴趣和活动特点出现了明显的个别差异。<br>❆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特点:幼儿出生时就已表现出一定的气质差别,到了幼儿期,这种气质特点表现更为突出,稳定性也逐渐增强。<br>❆表现出最初的性格特点:幼儿在活动与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对人、对事和对物的态度以及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考点四: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br>★发展的高速度: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明显的特点,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br>★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丁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特征。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br>★心理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速度大致是相同的。如大多数儿童1.5岁开始会说话,3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口语技能等。这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过程和速度具有稳定性。<br>★儿童心理发展的可变性是指由于儿童个体所受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的表现、过程、顺序、速度等也不同。例如,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和生活在城市的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速度也不一样。<br>★心理发展的方向性、顺序性与不可逆性:从总体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单向的、不可逆的。如动作的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等规律。其他心理机能的发展也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顺序与方向。<br>★心理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心理发展的普遍性模式构建了儿童心理成长的基本框架,多样性模式注意到发展的领域差异、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br>★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并不是按照相同的速度发展的,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即不同机能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br>❆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同一个体的某方面心理特征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均衡或在同一时期不同方 面的发展存在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个体之间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存在差异性(个体差异性)<br>❆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 考点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br>★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基本因素有三个: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活动。<br>★生物因素:包括遗传与生理成熟 <br>❆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br>▲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br>▲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对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遗传的条件。有研究表明,即使具有优越的环境,先天生理障碍也会使孩子出现发展方面的问题。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br>✿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白然物质基础: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前提。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有了大脑,人的心理活动才能产生,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br>✿遗传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素质的不同是造成个别差异的重要基础,它规定了每个儿童心理不同发展的可能性。由于遗传素质不同,每个幼儿出生时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存在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各自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br>▲遗传决定论片面地会大了遗传的作用: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复演说”也含有遗传决定论的思想,他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方面,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变为现实,如“狼孩”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即使是有好的遗传素质,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环境与教育,或者个人主不努力,也难以有较好的发展。<br>❆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br>▲概念: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儿童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有一定顺序。这种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次是上肢,最后是下肢;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先会抬头,然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会站,最后才会走路,先发展臂部动作,后发展于指的动作。<br>▲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表现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依赖于学前儿童 大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的自然物质基础。美国心理 学家格塞尔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学习技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认识和掌握儿童不同生理成熟的时机,有利于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契机,即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相应的教育。<br>▲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双生子T和C 在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先让T 在出生第48周起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 周;而C则在出生后第53周才开始学习,C 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这个实验说明,提前学习对孩子并没有多 大作用,因为他的生理成熟还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水平,技能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学前儿童生理的成熟水平。<br>★环境和教育因素<br>❆概念: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阳光、空气、水和花草树木等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家庭状况等都是影响他们心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br>❆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br>▲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br>遗传素质仅仅是物质前提。物质条件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要形成一种心理特征还必须有环境的作用。环境是使儿童所具有的遗传素质成为一种真实能力的条件。<br>▲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br>✿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br>✿儿童与成人的交往活动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br>✿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条件。影响幼儿比较多的具体环境主要有: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电视等各种媒体。<br>✿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主动调控作用。<br>★儿童的主动活动<br>❆儿童的主动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br>❆幼儿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儿童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br>❆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幼儿的需要、幼儿的兴趣爱好、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幼儿的自我意识等。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在为幼儿提供活动的时候,要考虑是否适合幼儿的需要;<br>❆幼儿是有自我力量的积极活动者。从这一心理观念出发,就会树立一种儿童观,即尊重幼儿,理解和认识幼儿的兴趣、爱好、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积极活动。<br>❆幼儿的活动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方式,包括对物的操作和与人交往两个方面。<br>▲对物的操作活动:幼儿在摆弄各种各样物体的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和功能的,发展其观察力、好奇心和积极的创造性,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能力。模仿是幼儿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模仿活动幼儿学习操作物体的技能,认识事物的特点,逐步积累心理经验。<br>▲与人的交往活动: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性,同时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通过与别人一起游戏,幼儿可以学会为共同的目标与他人合作,并能形成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意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div>考点六:新生儿期(0—1月)<br>★心理发生的基础:惊人的本能<br>❆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等;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br>▲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新生儿的嘴唇,新生儿立即做出吃奶的动作。<br>▲觅食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 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br>▲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睫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清。<br>▲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br>▲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时,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br>▲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祥,5个脚趾形成扇形。6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学时,代之以脚学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br>▲惊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被人一下子放到床上,新生儿会双臂仲直,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br>▲击剑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立即仲出该侧的手臂和腿,曲起对侧的手臂和腿,做出击剑的姿势。<br>▲迈步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子、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br>▲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br>▲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虚力减去时,他会打哈欠。 <br>▲蜷缩反射:新生儿脚背碰到平面边缘,会本能地做出蜷缩动作。<br>★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br>❆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无条件反射只是本能活动、生理活动,而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出现预示着心理的发生。<br>❆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如此,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br>★注意的出现<br>❆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br>❆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过程,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新生儿的嗅觉,比味觉稍有逊色。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br>❆注意的出现,表明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对外界的刺激,会作出选择性反映,他注意某些东西,同时不注意另外的东西。人生最初的这种选择性反映,正是人的心理对客观世界有能动性反映的原始表现。<br>★人际交往的开端:孩子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出生后第一个月内,孩子逐渐和母亲用“眼睛对话”,或称眼神交流。因此,从小就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在新生儿期,以至1岁前,孩子主要的交往对象是亲人。 考点七:婴儿早期(1—6月)<br>★视觉、听觉迅速发展:满月以后,婴儿不仅能用眼睛盯着在他面前的东西,视线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3个月的婴儿,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br>★反射的作用增加:婴儿越来越多地依靠定向反射来认识世界,在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br>★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br>❆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br>❆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br>❆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于婴儿早期。孩子刚出生时,动作是混乱的,到2~3个月时,手偶然碰到被子或别的东西时,他去抚摸或拍拍它;3~4个月时,会被动地抓住东西;大约4个月时,婴儿看见挂在眼前的玩具,喜欢伸手去抓,但手的动作还不能同视线协调起来;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的动作发生了。<br>★主动找人: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br>❆满月以后,哭常常是婴儿最初社会性交往需要的表现;<br>❆2个月婴儿的笑,已经较多摆脱了生理性作用,具有明显的情绪交往性质;<br>❆从3个月开始,婴儿会咯咯地笑出声音,他不但会用哭声招惹成人的注意,也会用笑来吸引人,喜欢别人和他玩。亲子游戏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开发孩子的智力,如视、听能力、注意力,还有助于发展身体和四肢的动作能力。<br>★开始认生: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br>❆明显地表现了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即能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能够清楚地记得不同的人脸;<br>❆表现出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出现对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考点八:婴儿晚期(6—12个月)<br>★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儿童身体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受大脑——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支配的。大脑皮层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儿童的动作发展和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其动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br>★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主要表现为以下儿点:<br>❆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即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抓。<br>❆双手配合,孩子开始用两只手配合拿东西,能够把一只手里的东西放到另一只手里。<br>❆摆弄物体,幼儿开始针对物体进行活动。<br>❆重复动作。<br>★言语开始萌芽:6~12个月的婴儿发出的音节较清楚,还可以发出许多重复、连续的音节。这时期的婴儿已能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br>❆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这阶段的孩子喜欢自己嘟嘟囔囔。<br>❆7个月的孩子会分别用不同的声音招呼别人;9~10个月的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将近1岁的孩子,会用单词招呼别人。但这个阶段孩子所说出的词,还是比较少的。<br>★依恋关系发展:孩子和亲人经过一年时间的相处,亲子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依恋关系日益发展。孩子开始用“前语言”方式和亲人交往,这是没有真正形成的语言。这种前语言交往方式,表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交往,使亲子之间有了相互了解的萌芽。<br>❆孩子能够理解亲人所说的一些词,做出亲人所期待的反应;<br>❆孩子的“前语言”发声和他的动作(特别是发声和手势相结合),使亲人开始理解他的要求。再加上孩子和亲人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相处,亲子之间的感情日益加深,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考点九:幼儿早期(1—3岁)<br>★幼儿早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具体表现为:幼儿学会走路、说话,出现思维,有最初的独立 性,高级心理过程逐渐出现,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br>★学会直立行走<br>❆1~2岁时独立行走还不自如的生理原因:a.头重脚轻;b.骨骼肌肉比较嫩弱;c.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d.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br>❆1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开始学步,走路还很不稳。2岁以后,他们便能行走自如,并开始学习跑、跳和攀登 等动作。但其动作仍然不灵活,比较缓慢笨拙,摔跤也是常有的事。<br>★使用工具<br>❆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1岁半左右的孩子,会根据物体的特性来使用,即是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岁半以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br>❆孩子学习使用工具要经历一个长过程,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1~3岁的孩子,会做出各种危险动作,因此需要十分关心孩子的安全。<br>★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br>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结合具体事物给他讲道理,应注意为他树立正确的榜样。<br>★出现最初的独立性<br>❆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br>❆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思维和想像,有了自我意识。<br>❆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认真的教育,成人是否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技巧,对这个年龄孩子的发展都很重要。 考点十:幼儿初期(3—4岁)<br>★生活范围扩大<br>❆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br>❆幼儿具备了扩大生活范围的条件。首先,幼儿的身体比以前更加结实、健壮,身高、体重明显增加;同时, 3~4岁幼儿的活动精力更加充沛了,睡眠相对减少了。其次,3岁幼儿动作的发展已经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此外,3岁幼儿的语言能力已基本发展起来,能够向别人表达要求和愿望,与别人进行初步的交流活动。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 发展。<br>❆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br>★认识依靠行动<br>❆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他们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如一个3岁孩子拿着一支笔在乱画,画什么,他也不去想,突然他看见自己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圆圈, 于是就说“我画的是苹果”。<br>❆3~4岁的孩子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他们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如听到故事中说“小鱼游啊游”,他 就把身子晃来晃去。他们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在一起,如幼儿在玩插片时,拿到一个黄颜色的,于是才注意 到它,说:“咦!我有这种颜色的。”<br>★情绪作用大<br>❆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这时期幼儿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的影响,易冲动。教师要善于理解、引导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br>❆3~4岁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优势:在注意方面,他们容易被色彩鲜艳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在记忆方面,他们常常无意中记住了一些事物,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在想象方面,他们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br>★爱模仿<br>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模仿是这一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动作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模仿的主要是一些表面现象。他们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由于他们爱模仿,所以在这个年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常常是在幼儿的模仿下形成和巩固下来的。 考点十二:幼儿中期(4—5岁)<br>★活泼好动: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4~5岁的幼儿总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他们明显地比3~4岁孩子能动、能说、能跑。幼儿中期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动作灵活,思维活跃。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的活动积极性极高,时刻处于活动状态,不知疲倦,正因为如此,他们更能表现出童趣。<br>★思维具体形象: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的和很具体的。如问幼儿:“床、桌子、椅子和被子这四种东西哪三种应该 放在一起?”他们大多回答说:“床、被子和椅子放在一起,因为被子放在床上,椅子放在床的旁边”。他常常根据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例如,教师说“一滴水,不起眼”,幼儿则理解 成了“一滴水,肚脐眼”。<br>★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初步遵守集体活动规则。在游戏中,他们已能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合作游戏的开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br>★开始接受任务:在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儿童对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小班儿童不能理智地 按任务的要求行动。中班儿童开始能接受严肃的任务。<br>★开始自己组织游戏<br>❆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也会玩。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确定游戏主题。因此,中班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都可以在幼儿的参与下共同制定。一旦定下来,他们能够自己分工,安排角色。<br>❆由于幼儿中期能够遵守一定的规则,所以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他们在共同的游戏中逐渐开始结成一定的同伴关系,初步学习与他人相处,幼儿的社会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考点十三:幼儿晚期(5—6岁)<br>★好问好学:幼儿的好奇心都很强,但5岁以后幼儿的好奇心和以前明显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兴趣。5~6岁的孩子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非常喜欢智力活动。强烈的求知欲、好问好学是这个时期幼儿非常明显的特征。<br>★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做出判断并正确排出顺序,有了初步的序的概念。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能初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也能够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br>★开始掌握认识方法:5~6岁的幼儿已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或是思维、想像等,都有了一定的方法。<br>★个性初具雏形:5~6岁的幼儿已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他们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其个性已经开始形成,但可塑性还相当大,环境和教育都对其发展产生极大的作用。<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