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鸣沙月泉侧,千沙万泉无颜色--西北游之七:敦煌:莫高窟~呜沙山月牙泉

汪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汪滔</p><p class="ql-block">摄影:汪滔</p><p class="ql-block">文字:汪滔</p><p class="ql-block">音乐:《荒漠列车》</p> <p class="ql-block">2024-11-12晚上8:00</p><p class="ql-block">恭喜!你创作的《醉卧鸣沙月泉侧,千沙万泉…》已成为精选,将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未来创作更多优秀作品!&gt;&gt;</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18日(第四天)行程安排:敦煌市</p><p class="ql-block">一、【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二、【敦煌鸣沙山月牙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酒店信息:6月18日(1晚)敦煌市润泽精品酒店</p><p class="ql-block">地址:敦煌市凯盛路118号</p><p class="ql-block">电话:0937~5950222</p> <p><br></p><p>青甘大环线7天6晚行程表</p><p>此次旅游由青海方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提供组团服务</p><p><br></p> 敦煌莫高窟 <p>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p> <p>莫高窟自动售取票处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进入莫高窟参观都要实行网上预约购票。</p><p>B类参观(6000张/天)</p><p><br></p><p>一 、票型票价乘坐往返莫高窟交通车辆,洞窟配备讲解员,参观莫高窟4个开放洞窟</p><p><br></p><p>1.全价票:100元/人·次(莫高窟门票90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p><p>-游客凭有效身份证件购票</p><p><br></p><p>2.优惠票:55元/人·次(莫高窟门票45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p><p>-年龄6(含6周岁)至18岁(不含18周岁)中国青少年凭有效身份证件</p><p>-国内全日制统招在读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学生证》</p><p>-年龄60周岁至70周岁以下中国公民(含港澳台)凭有效身份证件</p><p><br></p><p>3.特种票:20元/人·次(讲解费10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p><p>-4(含4周岁)至6岁(不含6周岁)儿童凭有效身份证件</p><p>-70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含港澳台)凭有效身份证件</p><p>-残疾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证》、《港澳台残障人士卡》、《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国家公务员伤残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p><p>-现役军人(不含军队文职人员)凭《军官证》、《士官证》、《士兵证》、《文职干部证》、《义务兵证》、《学员证》</p><p>-武警凭有效身份证件和《警官证(武警) 》</p><p>-公安民警凭有效身份证件和《人民警察证》-消防救援人员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干部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员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学员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退休证》</p><p>-医护人员凭有效身份证件和《医师资格证》、《护士执业证》(截止2020年12月31日)</p> <p>所有游客预约购票前须提前申领“国家防疫信息码”(甘肃省外游客)或“甘肃省健康出行码”(甘肃省内游客),“健康码”为绿码的游客可预约购票,黄码或红码的游客不可购票。</p> <h3>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br>莫高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3> <h3>进入莫高窟,要乘坐景区的旅游大巴前往。</h3> <h3>敦煌莫高窟导览图</h3> <p class="ql-block">莫高新桥,过了桥就是敦煌莫高窟景区。</p> <p>大泉河距莫高窟15公里的南山谷中有个名叫大泉的地方。这里的泉水汇合起来向北流经莫高窟,唐代称为“宕泉”,后来也叫大泉河。大泉河平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每遇涨水季节,这条小溪就会变成宽阔的河流,浇灌着莫高窟的土地,使宕泉两岸红柳丛生、草木青绿。</p><p><br></p><p>根据莫高窟壁画故事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前后,和尚乐僔站在大泉河河谷的悬崖上,看到三危山“在夕阳下射出万道金光,辉煌圣洁,奇异无比”,并且显现出各种佛尊的身影祥光。于是就在脚下的悬崖上凿壁建庙,后经几百年的建设,形成了拥有一千多洞窟的莫高窟。</p> <h3>大泉河从西向东流向,现在已经干涸的没有一滴水了。</h3> <p>大泉河从东向西的河床,干涸龟裂。远处的一座桥是通往大牌坊广场。</p> <p>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为什么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呢?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神秘的宗教传奇之外,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科学地选择地理环境位置。</p><p><br></p><p>早在唐代,一个地方统治者在其碑文中就盛赞莫高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滋露翔云滕其美;左右形胜,前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从现状看,千佛洞开凿在远离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断崖上,这里大泉河自南向北流去,大泉河两侧都为连绵起伏的沙丘,东面名三危山,西面名鸣沙山。</p><p><br></p><p>莫高窟选择在河西由河水冲刷形成的鸣沙山的峭壁上。这里不仅与世俗生活隔离较远,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派清幽的大自然风光。</p><p><br></p><p>伟大而光明的敦煌,是当年“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作为中西交流的枢纽,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实。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在汉晋时期沿着丝路,由新疆传到咽喉要道敦煌,在当时社会潮流的推动下选择莫高窟兴建佛窟,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p> <h3>进入莫高窟景区,山坡上还有未经开发的窟洞。</h3> <p>三清宫是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p> <p>道观“三清宫”现在是“敦煌藏经洞陈列室”。小院门楼榜书“三清宫”匾,右侧悬挂“敦煌藏经洞陈列馆”牌。山门两侧有两幅清代壁画,左侧绘两道人,右侧绘两和尚,均做嬉戏状。他们在干什么?壁画又要告诉人们什么?站在两幅充满嬉戏暧昧趣味的壁画前,我们疑窦丛生。可是查遍资料,专家们竟然没有给过答案,这让我们在疑惑之后又增茫然。</p> <p>在莫高窟的检票处,大概20~25人配备一个莫高窟的讲解员。每位游客在购买门票时,购买全票或优惠票的里面含有讲解费;购买特种票(即免票)的:20元/人·次(讲解费10元+往返莫高窟交通费10元)。</p><p><br></p><p>由北向南拍摄的莫高窟。</p> <p>在检票处等候的时候,由南向北拍摄的莫高窟。</p> <h3>中间这位打伞的姑娘就是我们这批参观者的讲解员。</h3> <p>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p> <p>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 <p>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每批参观团只能参观8个洞窟,我们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洞窟是第331窟。</p> <h3>第331窟供奉的佛像</h3> <p>第331窟内绘制的壁画,虽然有的地方因为年代久远开始剥落,但仍然栩栩如生,惊为天人。</p> <h3>第334窟,今天没有开放。</h3> <p>三层楼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p> <p>在石窟选址中,朝向也普遍受到重视。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好为南向和东向。西向和北向经常受风雨的侵袭,冬季又易积雪,容易风化。莫高窟选择在大泉河西鸣沙山东麓的峭壁断崖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这里正如莫高窟存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说:“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右豁平陆,目极远山 “西连九陇,东接三危,川恒绮错,物产瑰奇。花开德水,鸟弄禅枝。”真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p><p><br></p><p>这是16-17号窟北面的石窟,正在进行维修,远处的石窟还被铁栅栏隔断。</p> <p>这是在东北方向拍摄的三层楼(16-17号窟),其北面一层是15号窟,二层是014号窟。</p> <h3>这是16-17号窟南面的石窟</h3> <p>由于16、17号窟(三层楼)是每批游客必须参观的景点。所以有时候要排队等候一会。这是讲解员在为我们讲解。</p> <p>第16、17号窟其中,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失,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p><p><br></p><p>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p><p><br></p><p>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了四世纪到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p> <h3>第16号窟前殿左侧是一口钟</h3> <h3>第16窟前殿右侧是一面鼓</h3> <p>藏经洞(17号窟)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p><p><br></p><p>藏经洞是莫高窟里的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p><p>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p><p><br></p><p>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p><p><br></p><p>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已陈列在北京故宫等处。</p> <p>17窟,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窟高3米。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p> <p>藏经洞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事女一,一手持杖。</p> <p>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牌一通。</p><p>公元11世纪初叶,当地僧俗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闭窟口,并于壁面饰以壁画。藏经洞封闭的原因与时间,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归纳其要者,一为避难说,二为废弃说。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道士王圆箓清除第16窟甬道积沙时,偶然发现藏经洞。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出土文物流散世界各地。其总数约在5万件以上,文献种类约在5千种左右,绝大部分是佛教文书,非佛教文书包括官府文书、四部书、道教典籍、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社会经济文书、文学作品、启蒙读物等。除大量汉文写本外,还有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粟特文、突厥文、龟兹文写本。此外,还有若干铜佛、法器、幡、幢、绢纸画、壁画小样和画具等文物。</p><p><br></p> <h3>由北向南拍摄的莫高窟。</h3> <p>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p> <h3>莫高窟小牌坊</h3> <h3>由南向北拍摄的莫高窟</h3> <h3>这三个由北向南带斗拱遮檐的石窟,是宋朝时期建造的。</h3> <p>第454窟南侧和上面的壁画还清晰可见,454窟下面分别是277窟(南)和278窟。</p> <h3>第454窟</h3> <p>莫高窟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p><p>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立</p> <h3>第259窟</h3> <p>等259窟的佛像</p> <h3>第249窟</h3> <p>莫高窟237窟</p><p>第237窟为中唐代表窟之一,殿堂式覆斗顶窟,分前后室,主室平面呈方形,正壁开一方形盝顶深龛,内设马蹄形佛床龛。四披为吐蕃时期敦煌壁画新出现的题材瑞像图,共计37幅,分中亚印度瑞像、西域瑞像和河西瑞像三类。窟顶为三兔莲花藻井,四披为千佛,四壁壁画均为经变画:西壁龛两侧为文殊变与普贤变;东壁为维摩诘经变;南壁自西向东为法华经变,观无量经变,弥勒经变;北壁自西向东为华严经变,药师经变及天请问经变;下部均为屏风画。</p> <p>237窟奇妙的地方是窟内有双层壁画,里面一层是唐朝时候绘制的,后来宋朝在唐朝壁画外面又涂抹了一层,继续在上面作画。</p> <h3>第237窟的双层壁画</h3> <h3>237窟门楣上的壁画</h3> <p>莫高窟第237窟西壁佛龛顶部37幅瑞像图中有一幅是双头瑞像,故事发生在犍陀罗国(梵语音译,又作乾陀罗,意译香遍国,即国中多生香花),有一位贫士努力赚钱,誓愿造释迦如来佛像,请画工绘如来妙像。后来又有一人,同样拿一点点钱,求画师画释迦妙像,画师收了两人的钱,但只能画一像,画成之日,两人俱来礼敬,画师为两人指示释迦像说:“这是你们要的佛像”。两人相视怀疑,如来像现双头一身子。画面绘一尊两头四手的佛像,其中两手屈置于胸前合十,身着吐蕃服装的俗夫仰视佛像。榜题为:“分身像者,胸上分视,胸下合体,其像随形神变。”</p> <p>第237窟东壁绘制的维摩诘经变,此窟的维摩诘经变以东壁窟门为界,把“维摩示疾”与“文殊师利”画在窟门两侧,隔门对坐论道,相关的各品配置在上下部。“方便品”中,维摩诘示疾,国王、大臣、王子、官属前去去看望。画面表现这一情节时,将头戴冕旒的华夏皇帝及其大臣画在文殊菩萨下部,将卷发高鼻的少数民族首领、各国王子及外国使臣画在维摩诘帐下。引人注目的是吐蕃赞普被置于听法画面的中心位置。赞普头戴红毡高帽,结发辫于两鬓,身穿虎皮翻领右衽长袍,脚穿长靿乌靴,腰系革带,佩长剑,项饰瑟瑟珠,右手持香炉,左臂长袖及地,立于龙头曲柄华盖下,神情虔诚。赞普前有三侍者捧供品引路,后有吐蕃侍臣与其他西域诸族首领13人随行,其中有的赭面黑发,有的束发赤脚,有的头戴毡帽或毡笠。这些都是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部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臣的真实写照,与名画《职贡图》相比,毫不逊色。各族王子则退居次要位置,成为赞普的陪衬,这一组人物与壁画另一侧文殊座下的帝王图,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形式,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收复河西之后,吐蕃赞普的形象即从领袖地位转移到后面的各国王子人群中,汉族皇帝重新成为领袖人物。这种变化,正是当时河西地区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宗教艺术上的直接反映。</p> <p>第237窟南壁中央绘制的观无量寿经变,画面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圣众围绕,四面宫殿回廊,中央歌台舞殿,管弦齐奏,轻歌曼舞,碧空中飞天彩云,天乐自鸣,地下宝池漾波,鸳鸯戏水,一派和谐安祥的升平景象,已形成极乐世界的一种模式。上部表现天乐不鼓自鸣,中部表现佛说法,下部表现极乐世界乐舞场面。十六观,未生怨移入下面屏风内,形成了新的模式。</p> <h3>莫高窟285窟内景。</h3> <h3>由北向南拍摄的九层楼</h3> <p>九层楼(096窟)九层楼: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p> <p>九层楼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 九层楼前后经历了几次重建。从最初只有两层,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建成了九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又是后来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p> <p>九层楼依山而建,高耸飞檐,这座艺术殿堂的标志,走进九层楼,与莫高窟亲密接触。</p><p>一进入莫高窟,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个洞窟里的最高建筑。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的9层造型。</p><p><br></p> <p>九层楼北侧的唐代柱础石</p> <p>发掘坑里遗迹从右到左依次是:唐代殿堂北山墙墙基、西夏殿堂地面、元代地面遗迹、清代殿堂北山墙、民国时期殿堂北山墙。</p> <p>由于九层楼一次可以容纳几个参观团队,所以只需要一个讲解员在窟内讲解,其余的讲解员在九层楼门口等待自己带领的参观团队。</p> <h3>我们参观团的讲解员</h3> <p>莫高窟第九十六窟和西夏窟前殿堂遗址平面图</p><p><br></p><p>第96窟窟前西夏殿堂遗址,距现地面以下0.9米处。于1999年10月27日至1999年11月23日发掘。</p><p><br></p><p>比例:三十五分之一</p> <p>莫高窟第九十六窟和唐代窟前殿堂遗址平面图</p><p><br></p><p>第96窟窟前唐代殿堂遗址。距现地面以下1.8米处。1999年10月27日至11月23日发掘。</p><p><br></p><p>比例:三十五分之一</p> <p>莫高窟第九十六窟的门和窗户的棂格上都是精美的彩色绘画。</p> <p>96窟门口两边的窗户上雕刻着十二生肖的画像,一边六幅。</p><p><br></p><p>北侧从上到下依次是:龙、虎、鼠、蛇、兔、牛。</p> <p>南侧从上到下依次是:狗、猴、马、猪、鸡、羊。</p> <p>96窟窗格上精美的绘画</p> <p>96窟前殿北侧安放着一面鼓</p> <p>96窟前殿南侧安放着一口钟</p> <p>96窟前殿和甬道中间的“西夏遗迹”,地砖中间用用玻璃覆盖,既可以保护又可以让游客参观。</p> <p>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p> <h3>弥勒菩萨胸前精美的服饰</h3> <p>这座大佛记载的修建年代为唐朝年间,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让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这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影响的。</p> <p>这座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p> <p>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p> <p>第103、104、105窟103窟开凿于盛唐,塑像为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塑像为清修及清塑。窟形为覆斗形顶,窟顶四坡绘千佛;洞窟南壁画法华经变一铺。《法华经》全名为《妙法莲花经》,全经共28品。</p> <h3>104窟石龛</h3> <h3>105窟石龛</h3> <p>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是盛唐时期开凿的洞窟,壁画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尤其是东壁门南的维摩诘像,受到艺术史家的高度关注,认为具有吴道子画风。</p> <h3>103窟中的有些壁画已经开始剥落。</h3> <p>图:化城喻品</p><p><br></p><p>化城喻品为法华经的主要内容之一。该品主要讲述了一个富商在一向导的指引下到宝城取宝,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冲破重重险阻到达目的地的故事。在此品中将宝城之宝比喻为法华经、长途跋涉为修行过程,以此来比喻修行过程艰难困苦,但修成正果则功德无量。这幅画没有用穷山恶水来表现道路艰难,而是用清绿山水画来描绘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情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这种青绿山水画是当时唐代流行的一种画风,唐代的李思训世人称其为青绿山水画的始祖,但李思训的真迹今已无存,然莫高窟壁画中的青绿山水画却保存的很好,色彩如新,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p> <p>敦煌莫高窟中的《维摩诘经变》保存下来的有30多壁,于唐代根据《维摩诘经》而画。《维摩诘经》大都以《问疾》为表现中心,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经变》之《问疾》尤具代表性。壁画中的维摩诘坐于榻上,身披紫裘,白练裙襦,一膝支起,左手抚膝,右手执麈尾,上身略前倾,蹙眉张口,呈辩说状。维摩诘执麈尾的手是食指与中指伸开的,他目光深沉,眉头紧蹙,但给人的感觉却显得舒散自如。维摩诘安详自信,呈现一种侃侃而谈、从容不迫的情态,形象表现得相当含蓄,但显出一种奔放之气。 这幅《维摩诘经变》基本上以线描为主,局部赋色。就维摩诘的形象来看,似乎只是原来粉本的再现,墨色基本以淡墨、重墨为主,五官中只有眉、目、鼻孔三处用浓墨,双手局部用重墨在淡墨基础上略加提醒,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维摩诘上方的帷幕上有线条勾出的狮子和祥云,上下红色均已涂满,唯独留下了奔驰的狮子没有赋色,维摩诘所坐的榻几基本上赋了色,由此可见,这幅壁画很有可能是一幅没有完成赋色的作品。但从已完成赋色的部分看,衣折线条已经重新勾过,用色是平涂,没有渲染的因素,其画法应该是勾线平涂,属吴道子一派画风。</p> <h3>莫高窟第103窟中的佛像</h3> <h3>莫高窟第100窟</h3> <h3>第100窟夹道中的壁画</h3> <h3>莫高窟第100窟内的壁画</h3> <h3>莫高窟第100窟内的壁画</h3> <h3>莫高窟第100窟内的佛像</h3> <h3>莫高窟第100窟内的佛像</h3> <h3>莫高窟第100窟顶部的壁画</h3> <h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高窟</h3> <p>参观莫高窟在九层楼结束,这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p>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p>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奏乐图图中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有反弹琵琶的……</p>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农耕图</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狩猎图</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h3>莫高窟精美的佛像</h3> <h3>莫高窟精美的壁画</h3> <p>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莫高窟石碑</p> <h3>绿树掩映下的九层楼</h3> <h3>敦煌莫高窟1650岁“高龄”了</h3> <h3>莫高窟大牌坊</h3> <h3>莫高窟古舍利塔<br></h3> 鸣沙山月牙泉 <p>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是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统称,月牙泉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是敦煌的“三大奇迹”之一,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p><p><br></p><p>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p> <p>鸣沙山月牙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四年批准</p> <p>敦煌民俗博物馆</p><p>敦煌民俗博物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结构精雕细琢,宽敞明亮、室内陈设多样朴实,是集中反映户主文化生活和敦煌民间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 敦煌民俗博物馆位于敦煌月牙泉风景区,是展示西北民俗风情习俗的庄院式博物馆。建筑面积4300余平方米,采用敦煌民间传统的古堡式建筑结构,及敦煌民居建筑中最流行的四合院形式,风格古朴、典雅,室内陈设多样朴实。馆内展示了敦煌地方民间文化、宗教信仰、岁时节令、衣食住行、游艺竞技、玉雕珠宝、民间刺绣等二十余项专题内容,集中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人民的生活风貌。 </p> <p>敦煌文化雕塑博览园</p><p>敦煌文化雕塑博览园紧邻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博览园建设模仿古丝绸之路的走向,通过传统雕塑、古代珍品雕塑、影像雕塑等表现形式,利用沙丘、残雕、残墙、小绿洲等分割建设文化交融主题区、玉丝绸文化展观区、丝绸文化展观区和朝贡物品展观区等四个雕塑主题区。敦煌文化雕塑博览园应用了AR技术、3D全息幕墙投影、360度全息呈像等高新科技,将敦煌文化、敦煌壁画进行动态完美的呈现,让游客近距离感触敦煌艺术文化的魅力。</p> <p>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p> <p>“鸣沙山月牙泉”石碑</p><p>敦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p><p>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鸣沙山月牙泉”六个大字</p><p><br></p><p>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p> <h3>鸣沙山月牙泉牌楼</h3> <h3>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导览图</h3> <p>敦煌鸣沙山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祖国西北,敦煌城南5公里(坐标:北纬40°05’ 东经94°40‘ ),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p> <p>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p> <p>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有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p> <p>鸣沙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入虬龙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如遇摩擦振动,便会殷殷发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故“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p> <p>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 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响沙群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中国的四大鸣沙。</p> <h3>鸣沙山沙漠中突兀的怪石</h3> <p>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金龙,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p> <p>“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p> <p>从鸣沙山月牙泉入口处到月牙泉1.4公里,这是从公园门口通行月牙泉的人行栈道。</p> <p>沙谷缓行体味西部风情,驼影渐迷化为一溜移动的黑条儿。登上沙峰顶端可以一览浩瀚大漠全景,俯瞰敦煌市容和月牙泉的神韵。</p> <p>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p> <p>这里是鸣沙山的一片绿洲,种植的全部是芦苇。</p> <p>这是一段“L”形的木栈道,直行到小木亭,再左拐直走就到月牙泉景区了。</p> <p>天地奇响,自然妙音,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它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p> <p>绿色的芦苇和金黄色的鸣沙山相呼映照,收入眼帘,美不胜收。</p> <p>芦花开得正旺。环顾看去,芦花映沙山,葱翠围一圈,塔刹高处悬,恰似到江南。</p> <h3>走到木栈桥的尽头左拐,就是月牙泉。</h3> <h3>灰黄色的芦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摇曳曳。</h3> <h3>芦花</h3> <h3>唯有这束芦花与众不同,一朵朵毛绒绒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好像马上就要起飞了。</h3> <p>“神州胜景”木廊</p><p><br></p><p>上联:佛光映照生紫气</p><p>下联:沙月相依梦瑶池</p> <p>醉卧鸣沙月泉侧</p><p>千沙万泉无颜色</p><p><br></p><p>这首脍爱炙人口的诗句不知出于哪里。</p> <h3>横穿芦苇荡的木栈道</h3> <h3>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月牙泉”三个大字。</h3> <p>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面积13.2亩,泉水东深西浅,平均水深4.2米,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p> <p>月牙泉形逼肖月牙,涟漪萦回。 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p> <p>月牙泉的传说古时候。苗族某后生以砍柴谋生。他此地,均见一少女在河边浣纱。一日,后生砍柴归来,忽见少女跌落水中,后生不顾急流,跳入水中,将少女救起。少女以身相许,后生因家贫婉言谢绝。少女只得实相告:“大哥,我乃龙女,住在近处石门内,往后大哥打柴路过,喊一声,我好端杯茶给大哥解渴,以谢救命之恩。”话毕,少女便不见了。后生急找至石处,连声呼喊“龙姑娘”,果见石窟处的泉水应声汩汩而出。从此,这一带留下"清清白白砍柴哥,点点滴滴龙女情"的古老传说。</p> <p>相传月牙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p> <p>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p> <p>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p> <p>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p> <p>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p> <p>1994年1月10日,甘肃省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p><p><br></p><p>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因千百年不变的“沙水共存、山泉共生”的自然奇观而成为国内著名的风景名胜。</p> <p>一块黑色石碑上镌刻着“第一泉”三个大字。</p><p><br></p><p>王文成献</p><p>戴武安书</p><p><br></p><p>王文成1942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顺义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他自幼勤奋好学、酷爱书法,拜中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师,在打理自己的公司业务之余,他广临各种碑文、字帖,纂、隶、楷、行、草诸体临摹,优擅行书、草书,已形成个人风格,作品潇洒大气,字体力求险绝完美。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p><p><br></p><p>戴武安(1941~2010),河南省夏邑县人。自幼酷爱金石书画,书法继承家学,注重兼收兼蓄,善书真、草、隶、篆各种书体。曾任中国书画协会会员、书画家全国联谊会理事、国际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分会会员、喀什地区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所作书放纵洒脱,圆转自然,随意而不失规范,粗矿而不失秀雅,数十幅作品被国外友人收藏。敦煌名胜景点“月牙泉”提书刻石“第一泉”。</p> <p>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p><p><br></p><p>为拯救鸣沙山月牙泉这一神奇的大漠景观,总投资4100万元的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于2007年初正式启动运行。应急治理工程在月牙泉周围修建四个渗水场向地下渗水,通过提高月牙泉周围的地下水位,保持并提高月牙泉的水位。这一工程已于2008年5月完工,月牙泉水位得到稳定并逐步提升。</p><p><br></p><p><br></p><p>随着甘肃敦煌月牙泉应急治理工程部分投入使用,月牙泉水位不断回升。敦煌月牙泉再生“子泉”,出现“三泉相依” 奇观。</p> <p>这里曾经是水下</p><p>这里是松散细粒物质组成的刚平地层,细砂层与泥质层交互。松散沉积物中含有树枝和贝壳碎片,还有圆柱形“砂柱代表的生物活动遗迹--虫孔。上层的砂质沉积物沉入到下面的泥质层中,这叫作“负载构造”。这些现象和特征说明,在时代不是很久远的过去,这里还处在河流或湖泊的水之下。</p> <p>月泉阁建筑群是在1991年到1999年间陆续修建的仿汉唐建筑。</p><p><br></p><p>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挂匾额或配有碑刻。可惜这些古建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荡然无存。</p><p><br></p><p>这里最高的一座是月泉阁,它是座4层6方的木结构建筑,每一层都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里面的楼梯可通往第四层。</p> <p>鸣沙山月牙泉--朝晖楼</p><p><br></p><p>此时一缕阳光瞬间从白云中闪出,一抹儿朝晖正好洒在建筑群最东面的门庭上,上书‘朝晖’两个字被映照的金光闪闪,真得是名至实归。走进庭院,有双层建筑,上层是‘听雷轩’,下层是“鸣沙山月牙泉史陈列馆”,上方有“天赐”匾额。有过廊可连接到二层,过廊下方正中嵌有“方知绝妙”牌匾,廊道内顶棚两侧有现代书法家抄录的各朝代咏颂鸣沙山月牙泉的诗句,院中还有一尊水月观音铜像。</p> <p>鸣沙山月牙泉朝晖楼</p><p><br></p><p>在月牙泉的月弯里,矗立着一个延续了二千三四百年的建筑群,有楼阁、廊道和亭台,这就是月牙泉庙宇群。</p> <p>进东跨院,见一亭阁书一匾,曰"墨池雲" ,其书功力深厚,朴拙古劲,天真趣雅,很是喜欢。</p> <h3>鸣沙山月牙泉--泛爽<br><br><br>出东跨院,转眼见一亭阁,上书&quot;泛爽&quot;二字,字的风格不甚喜欢,但落款为&quot;张继&quot;,看到张继就想起与张继有关的那首有名的诗:<br><br>  月落乌啼霜满天,<br><br>  江逢渔火对愁眠。<br><br>  姑苏城外寒山寺,<br><br>  夜半钟声到客船。<br><br>  只是不知此张继是否彼张继。</h3> <p>月泉阁</p> <p>月泉阁桥廊后面的两层楼建筑是“听雷轩”,“听雷轩”前接“月泉阁”,东连东跨院,西通西跨院。</p> <p>水月观音</p><p>此铜像为水月观音,是观音的三十三种化身之一,因观音静观水中月而得名,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在此地供奉水月观音像,泉是月牙,月映泉中,观音静观,相得益彰,不仅消灾去祸,而且风水吉盛。铜像高2.26米,宽1.10米,是由张明生先生出资、杜永卫先生设计创作而成。2010年夏,水月观音铜像捐立于此,张明生先生寻得干枯多年的树墩作为底座,但神奇的是,第二年枯树开始发芽,几年后奇迹般的焕发出勃勃生机,枯木逢春,枝繁叶茂,让人叹为观止。</p> <p>“听雷轩”东侧的厢房上,悬挂着“金玉千手观音”匾额。</p> <p>“听雷轩”西侧的厢房上,悬挂着“月至风来”的匾额。</p> <p>月泉阁庙宇群,结构呈“山”字形,称为“鸣月阁”,整座建筑,雄伟壮观,古色古香。厅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别具特色。分为“月泉阁”、“茗香斋”、“月到风来”、“山得水趣”等。“月泉阁”有联云:“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横批为:“山泉辉映”。</p> <p>在西侧圆形拱门里面拍摄的月泉阁。</p> <p>三个红衣女子款款而行,看看这儿,瞧瞧那儿,神奇之地添红着绿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p> <p>鸣沙山月牙泉--茗香斋</p><p><br></p><p>进西跨院,一排平房正中“茗香斋”黑底金字牌匾悬中,这是游客歇息饮茶的地方。</p> <p>月牙泉一侧的沙山边缘长着高大的胡杨树,紧挨着的还有一株古柳,可以想见,以前月牙泉曾有过令人心驰神往的碧波荡漾。</p> <p>胡杨</p><p>胡杨(拉丁学名:Populus euphratica),又称胡桐,是杨柳科落叶乔木,生长在沙漠,可与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相媲美,具有惊人的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力,被人们称作“沙漠的脊梁”。胡杨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顽强精神,铸就了它的胡杨精神。月泉胡杨1900年种植,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p> <p>月泉古柳</p><p>月泉古柳(汉柳)(拉丁学名:Salix matsudana koidz.),杨柳科柳属,栽植于1892年,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树干高3.14米,干围2.86米。月泉古柳几经风雨,百年沧桑,树干心枯皮活,是鸣沙山月牙泉变迁的唯一历史见证者。</p> <p>上世纪六十年代,嗜水的大柳树还长在岸边,年久久日,特别是近代由于地下水超采影响到月牙泉急剧缩减,曾一度到了干涸的边缘。</p> <h3>月泉晓澈<br>月牙泉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沙吹不落,“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此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月泉晓澈”,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h3> <p>围着月牙泉转一圈,贴身亲近;看着丛丛芦苇飘花,绿色可人;塔刹围栏绿树倒影,沙山围泉,蓝天白云沙山泉水,琼林幻境。</p> <p>两千多年来,鸣沙山月牙泉也曾是泽国之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飞卷的狂风沙尘鬼使神差地在这里让出了一条道,旋出了大沙谷,风吹灵沙往上卷,地下水渗聚清泉。凤舞沙扬山不动,风旋水腾护月牙,自古本是灵秀地,天佑敦煌不染沙。</p> <p>芦花开得正旺,环顾看去,芦花映沙山,葱翠围一圈,塔刹高处悬,恰似到江南。从高处看像极了一枚弯月,走近瞧,水波粼粼倒影重重,岸边芦苇水中有鱼,沙山的沉稳泉水的灵秀是那么和谐存在相映成辉。</p> <p>两千多年来,鸣沙山月牙泉也曾是泽国之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飞卷的狂风沙尘鬼使神差地在这里让出了一条道,旋出了大沙谷,风吹灵沙往上卷,地下水渗聚清泉。凤舞沙扬山不动,风旋水腾护月牙,自古本是灵秀地,天佑敦煌不染沙。</p> <p>月牙泉一侧的沙山边缘长着高大的胡杨树,紧挨着的还有一株古柳,可以想见,以前月牙泉曾有过令人心驰神往的碧波荡漾。</p> <p>围着月牙泉转一圈,贴身亲近;看着丛丛芦苇飘花,绿色可人;塔刹围栏绿树倒影,沙山围泉,蓝天白云沙山泉水,琼林幻境。</p> <p>沙漠、绿树、草坪……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p> <h3>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的登山道</h3> <h3>这是另外一条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的登山道</h3> <p>远观月牙泉建设群,月泉阁、听雷轩历历在目。</p> <h3>像不像一幅油画</h3> <h3>敦煌生态文化地标</h3> <h3>图中右侧是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的沙道,左边半山腰处是滑沙道,从上面滑下来30元/次。</h3> <p>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上空飞翔的滑翔机</p><p><br></p><p>几架滑翔机排着队掠过天空</p> <p>在一片沙漠之地居然看到了盛开的玫瑰</p> <p>玫瑰</p> <h3>这里是骑骆驼的终点站,从景区入口骑骆驼到这里结束,100元/次。</h3> <h3>为了保护鸣沙山的生态系统平衡,沙丘已经拉了铁丝网围栏起来。</h3> <h3>顺着木栈道往沙丘走,越到前面沙越细。</h3> <h3>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9:40了,太阳还挂在半空中。</h3> <h3>我们已经开始出园了,还有许多小伙伴们骑着骆驼进园。</h3> <h3>骆驼有跟群的习惯,这些骆驼分别是不同的主人的,但骆驼总是跟着前面的骆驼走。</h3> <h3>又一队骆驼跟上来了。</h3> <h3>后面的骆驼队络绎不绝。</h3> <p>极目远眺,敦煌鸣沙山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p> <p>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耳边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轰鸣不绝于耳。正是这奇妙的声乐吸引了无数游人来甘肃旅游,使敦煌鸣沙山名扬天下。</p> <p>据《沙州图经》记载:敦煌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敦煌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敦煌鸣沙山虽然不高,可山势陡峭。</p> <p>太阳夕照下的月牙泉,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9:20了,黄色的沙丘在夕阳的余晖映照下变成了粉红色,璀璨夺目。</p> <h3>鸣沙山月牙泉晚上九点钟(21:00)的落日</h3> <h3>鸣沙山月牙泉晚上九点零五分(21:05)的落日</h3> <h3>鸣沙山月牙泉晚上九点一刻(21:15)的落日</h3> <p>夜色下的月泉阁</p> <p>听雷轩和月泉阁,灯光璀璨,相映成辉。</p> <p>晚上九点钟(21:00)的鸣沙山月牙泉,灯光灿烂,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触。</p> <h3>晚上九点二十(21:20)的月牙泉华灯初上,景区的路灯也打开了,璀璨夺目。</h3> <h3>晚上九点钟(21:00)润泽精品酒店门前凯盛路右侧的街道</h3> <h3>晚上九点钟(21:00)润泽精品酒店门前凯盛路左侧的街道</h3> <h3>晚上在润泽精品酒店餐厅吃饭<br>蛋炒饭</h3> <h3>煎豆腐(微辣)</h3> <h3>鱼香肉丝</h3> <h3>在西北,不管是大酒店还是路边小店,饭菜的份量都很大,点菜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点多了。<br><br>鱼香肉丝和京酱肉丝弄混淆了,本来是要点京酱肉丝的。鱼香肉丝偏辣,剩了很多。</h3> <p class="ql-block">作者:汪滔</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苹果8手机</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0年06月18日09:30—21: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