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行6拉萨-阿里环线15拉萨

中国人

<p class="ql-block">哲蚌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下。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哲蚌寺</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公元1982年2月23日公布</p><p class="ql-block">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公元2006年</p> <p class="ql-block">颇章/彰的藏语意思是宫殿。</p> <p class="ql-block">以流水冲击转轮,带动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铁旗杆‌。这种杆子通常用于寺庙或亭阁前,可以挂旗帜、灯笼或其他物品,有时也用于祈求年丰人寿。</p> <p class="ql-block">哲蚌寺南门街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位于拉萨八廓街以北,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因此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小昭寺向南步行到大昭寺,经过街桥。</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拉萨八廓街</p><p class="ql-block">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p><p class="ql-block">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余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八廓街属城关区八廓街办事处,下辖4个居委会,199个居民大院。</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八廓街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p><p class="ql-block">别名 八角街</p><p class="ql-block">景点级别 AAAAA级</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Jokhang Temple),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寺院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p class="ql-block">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叩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2006年第2次青藏行,曾经进入大昭寺参观。这次因时间有限就不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藏文字究其本源绕不开象雄文明。藏文起源于象雄文,文字的产生和成熟是一个相当长的文明过程。当年松赞干布派他的大臣吞米桑布扎创造的藏文,其实为象雄文字的改良。</p><p class="ql-block">藏文从左向右横排书写,笔画结构就是右手握刀刻划石料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藏文概貌</p><p class="ql-block">অ८यणडपষये८ষसुचकयहवेरुसपत……</p><p class="ql-block">藏文是一种在文字体系中以辅音为主要成分的音素拼音文字。藏文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符号,同时使用5个反写字母和5个并体字等。30个辅音字母中的5个辅音字母可作前加字,10个辅音字母可作后加字,2个辅音字母可作再后加字,3个辅音字母可作上加字,4个辅音字母可作下加字。藏文辅音字母即可以独立书写,也可以上下拼写形成复辅音,4个元音符号不能独立书写,只能与辅音拼写。</p><p class="ql-block">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左至右横写。字体分两大类,即"乌金体"和"吾麦体",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乌金体"相当于汉文的楷体,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吾麦体"相当于汉文的行书,主要用于手书。"吾麦体"又可细分为"簇通",意为笔画短促;"簇仁",意为笔画长;"珠擦",是一种笔画转折处棱角突出的行书字体。还有一种书写迅速、笔画简化的草写体,藏语称作"丘",适合速记,其形体与印刷体差别甚大。除了以上藏文字体之外,在藏文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形式多样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木制生产工具</p> <p class="ql-block">藏地主粮:青稞</p><p class="ql-block">青稞是禾谷类作物,属禾本科大麦属,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3500年的历史,其耐瘠、耐旱、耐低温以及易熟的特点,使之成为最适应西藏生态环境的作物。</p><p class="ql-block">西藏混作方式有:青稞 x 豌豆,青稞 x 油菜、 青稞x 豌豆 x 油菜、小麦 x 豌豆、小麦 x 雪扎,油菜 X 豌豆,小麦 x 雪扎 x 油菜等。</p><p class="ql-block">混作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同时期混合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作物间无规则行间排列的种植方式。混作是西藏传统的农业技术,分布非常广泛,占播种面积较大。</p><p class="ql-block">混种具有多种优势</p><p class="ql-block">提高对不同层次光能的利用率,有增产作用,平衡利用土壤养分,使不同作物都能得到协调发展,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对虫害有限制作用;改善土肥力及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等物理性状:抗灾减损保产本是第一初衷。</p><p class="ql-block">收割工具:①管索/镰刀②页索/镰刀③喜索/镰刀④牛皮筐⑤竹筐</p> <p class="ql-block">青稞酒,藏语叫做"完",以青棵制成的、</p><p class="ql-block">是西藏人民最常饮的酒类,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青稞酒富含葡萄糖、膳食纤维、淀粉、硫酸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E及钙、磷、铁、铜、锌、钴等矿物质元素,其酿制技术被评为西藏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青稞酒的酿造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工艺,主要包括选料、浸泡、蒸煮、摊凉、加曲、发酵、蒸馏和储存等步骤。</p><p class="ql-block">糍粑</p><p class="ql-block">"糍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是藏族传统主食之一、与酥油、茶叶、风干牛羊肉井称为"西藏饮食四宝"。</p><p class="ql-block">水磨</p> <p class="ql-block">藏历与农业</p><p class="ql-block">五牛耕田</p><p class="ql-block">藏历是藏族的传统历法。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填定已经趋于完善,藏历不仅可以纪年、纪月、纪日,还能预报天文现象、天气趋势和自然灾害,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地区的农耕牧作,并传授了不同时令数百种藏药的知识,总结了一年四季人体的脉相变化规律等。</p><p class="ql-block">藏区的节气与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芒神与春牛</p> <p class="ql-block">高原之宝:牦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食草性反刍家畜和世界屋脊上的特有牛种。牦牛极耐严寒、缺氧,耐粗饲、抗逆性强,对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草地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乳、肉、役兼用,有"高原之舟"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牦牛分布和类群</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繁育牦牛历史悠久、拥有耗牛头数最多的国家,现有耗牛2000万头以上,占世界牦牛总头数的90%以上。我国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和云南等省(自治区)的高海拔地区的草原上。</p><p class="ql-block">牦牛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藏西北域山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牦牛胚胎移植</span></p><p class="ql-block">农牧科技 藏青2000 藏青320</p><p class="ql-block">彭波半细毛羊</p> <p class="ql-block">西藏建筑的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依山而建‌:许多‌藏式建筑,尤其是‌寺院建筑,常常依山而建,利用地形优势,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2、防御功能‌:西藏的碉楼民居通常建在山顶或河边,采用毛石砌筑墙体,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类似于碉堡的形状。</p><p class="ql-block">‌‌3、石木结构‌:碉房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采用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p><p class="ql-block">‌3、分层设计‌:碉房一般分为两层,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二层为居住层,部分有三层的碉房作为经堂和晒台使用。</p><p class="ql-block">‌‌4、宗教色彩‌:西藏民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室内外陈设显示神佛的崇高地位,供佛设施普遍存在于各种住宅中。</p><p class="ql-block">具体建筑形式及其特点</p><p class="ql-block">‌碉房‌:碉房是西藏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多见于青藏高原地区。其结构坚固,外形端庄,具有很好的防风避寒功能。</p><p class="ql-block">‌‌帐房‌:帐房是牧区藏民为适应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特殊建筑形式,结构简单,易于拆装。</p><p class="ql-block">‌寺庙建筑‌: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藏族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建筑保持了古碉式建筑的合理结构和突出风格。</p> <p class="ql-block">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藏式建筑结构体系大多外刚内柔,即外部多采用石墙或夯土等承重墙,内部多采用木梁柱构架的混合结构形式。</p><p class="ql-block">墙体是西藏传统建筑承重的主要部分,一般较厚,起到御寒和御敌的作用,从形式和风格讲主要有收分墙,地圣墙和边玛墙三种形式。</p><p class="ql-block">藏式传统建筑的墙体特点是外堆均有收分、高山建筑比平地更为突出,收分处理可减轻墙体上部重量,增加稳定性,提高抗震能力。</p><p class="ql-block">边玛墙用于寺院建筑中的重要殿堂,是用晒干后的边玛树枝捆扎,染色后堆砌而成的赭红色墙体。</p><p class="ql-block">地圣墙作为建筑物基础和抬高整体建筑的主要措施之一,是藏式传统建筑中符合山体建筑要求的科学建筑手法,地项的层高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上部建筑面积的需要而确定。</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红色边码墙</p> <p class="ql-block">建筑材质</p><p class="ql-block">藏族建筑因地制宜,大量使用当地材料作为建筑用材,如砌筑边玛墙的边玛草、地面(屋顶)夯打用的阿嘎土、内墙抹面的巴嘎土等。</p><p class="ql-block">边玛草</p><p class="ql-block">笾玛草,也称为边玛草,是一种特殊的墙体建筑材料,主要由柽柳枝制成。在西藏建筑中的使用由来已久。将柽柳枝晒干、去皮、裁齐,然后用牛皮绳扎成小捆,最后在屋檐下层层夯实,常用于宫殿建筑等,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在墙外再砌一堵墙,更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建筑装饰</p><p class="ql-block">藏式传统建筑装饰主要反映在宫殿、寺院、庄园、民居等建筑的门窗、梁托、柱、屋顶、墙体等部位。</p> <p class="ql-block">织机。</p><p class="ql-block">缂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织时先架好经线,再根据需要用梭子引着各色纬线断续地织出图画等。织成后,当空照视,有如镂刻而成。也叫“刻丝”。</p> <p class="ql-block">藏香制造</p><p class="ql-block">金属工艺</p><p class="ql-block">雕刻</p><p class="ql-block">镀金</p> <p class="ql-block">西藏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北部以昆仑山、唐古拉山和新疆、青海相邻,东以金沙江和四川相望,东南部在横断山区和云南省相连,西部和南部以喜马拉雅山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接壤。西藏地貌大致可以分为藏南山原湖盆宽谷区、藏北高原湖盆区和藏东南峡谷区等三个地貌单元。内部分布着辽阔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盆地。并分布着札达土林、阿里多玛红土、水热爆炸、纳木错熔岩、羌塘高原等特色鲜明的地貌景观。</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研究在基础和应用领域方面,取得了大量科学资料,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报告、图件和专著,获得了重要的进展。</p><p class="ql-block">块体拼贴形成的高原:20世纪7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常承法首次提出青藏高原是由若干个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来并向北漂移的块体,在不同地质时期拼合起来的"大地构造模式"。</p> <p class="ql-block">碰撞隆升的起点:印度次大陆与亚洲主大陆最先于距今65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部顶端发生碰撞,这个历史性转折事件代表了青藏高原的形成,也是高原隆升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巨厚而变化的地壳: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平均地壳厚度达70km左右,相当于正常大陆地壳的两倍。在高原内部与边界地区,地壳厚度在纵、横方向上都存在显著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中低纬度的冰冻圈:青藏高原在距今80万年前后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冰川活动。最大冰期时高原冰川面积可能超过50万平方公里,是现在冰川面积的10倍,但未发育统一的大冰盖。冰川规模具有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减小的规律。</p> <p class="ql-block">古老而年轻的生物区系: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区系是在第三纪古生物区系基础上,经历了多次强烈隆起和大冰期之后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生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特有成分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多、物种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p> <p class="ql-block">地热</p><p class="ql-block">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把地下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能量转变过程。</p><p class="ql-block">地热发电系统图</p> <p class="ql-block">左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羊八井地热气柱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在地热田中,以当雄县羊八井地热田最为著名,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也是世界上大型热田之一,热水温度在93-172℃之间。</p><p class="ql-block">右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羊八井地热电厂。</span></p><p class="ql-block">羊八井地热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试验基地,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利用中温浅层热储资源进行工业性发电的电厂。</p> <p class="ql-block">上图。西藏自治区年平均风速分布图。</p><p class="ql-block">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瓦/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速度提升,促使发电机发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图。风电机组控制系统结构图。</span></p><p class="ql-block">西藏风力资源储量丰富,大力开发西藏的风能是解决西藏电力供应需求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沿北纬36º中国地形剖面图</p><p class="ql-block">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第二级阶梯 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第三极阶梯 华北平原</p><p class="ql-block">第四级阶梯 黄海</p> <p class="ql-block">上图,西藏湖泊海拔高度表。西藏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湖泊总面积约2.89万平方公里(不含跨国界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其中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47个,如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p><p class="ql-block">下图。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国际河流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日喀则的雨林</p><p class="ql-block">在特提斯洋里,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的几个地块相继往北漂移。拉萨地块"启航"之后,印度板块紧随其后。</p><p class="ql-block">在距今大约6000万年时,印度次大陆与当时的欧亚大陆南缘(拉萨地块)发生初始碰撞。而造山运动可能在此之前就已开始一类似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隆起,在陆一陆碰撞以前,随着洋壳的俯冲,冈底斯山脉(神山冈仁波齐为其主峰)在欧亚大陆边缘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而今天的喜马拉雅山那时还是一片温暖湿润的低地,冈底斯山将南来的水汽挡在南坡,滋润着榕树、棕榈和毛蕨在季风雨林里恣意生长。</p><p class="ql-block">下图。喜马拉雅山崛起之前,那里曾是一片热带季风雨林(吴飞翔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藏北化石点地理位置图</span></p><p class="ql-block">中央谷地里的"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翻过冈底斯山脉,爬上高原面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苦寒之地,走到拉萨地块和北羌塘地块拼接的地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p><p class="ql-block">在新生代早期,这里曾是一个东西走向、穿过青藏腹地的"中央山谷",如今已成为高原面上一条横贯东西1500多公里的"玉带",它串起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和盆地,色林错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近几十年冰川融水的注入,让它取代了纳木错,成为高原面上最大的湖泊。</p><p class="ql-block">它两侧的伦坡拉和尼玛盆地,发育着很多新生代地层,古生物科考队在这里找到了数以千计的化石,一个个埋藏地下几千万年的热带、亚热带生态群落终于面世。</p><p class="ql-block">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尼玛盆地、伦坡拉盆地、色林错、印度次大陆。</p><p class="ql-block">下图。扎加藏布流过藏北伦坡拉盆地。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600米。这里沉积了距今55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最连续的新生代地层,是我国青藏高原本部第一个产油盆地,并发现了大量热带棕榈树、樟树、栾树、裂腹鱼、攀鲈鱼、水蜘蛛等动植物化石和多层古土壤、火山灰,详细记录了青藏高原中部隆起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历史,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气候、生物和生态以及协同演化最为关键的地区之一。伦坡拉盆地具有明显的两期形成演化和变形历史,即早期至少约4200万年到2600万年缓慢变形沉陷,晚期约2600万至2000万年快速变形隆升。完整的新生代地层记录对于恢复青藏高原板块构造演化史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广场</p> <p class="ql-block">18年后,再次参观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是需要提前1-7天登录官网预约的。</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珍宝馆</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城堡建筑,有高原明珠之称。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自五世达赖喇嘛以来一直是西藏的政治和宗教中心,珍藏有存放历代达赖喇嘛真身的金质灵塔和大量珍贵的壁画、唐卡、佛像,是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出身于前藏贵族琼结巴家族。</p> <p class="ql-block">拉萨市中心,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站在布达拉宫的半山腰,向南看东边的南山和西边的药王山。</p> <p class="ql-block">室内严禁拍照。</p> <p class="ql-block">从布达拉宫向北看宗角禄康公园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宗角禄康公园向南看布达拉宫。</span></p><p class="ql-block">龙王潭是拍摄布达拉宫水中倒影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部,位于‌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拉萨河河谷平原上,四周中低山环绕,平均海拔高度3645米。保护区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出入口之一。拉鲁湿地向南经过罗布林卡与拉萨市区以南的东西向拉萨河相连接。</p> <p class="ql-block">上图。药王山的制高点。可以看到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受到南北向水平挤压后褶皱、断裂、上升,现在的岩层产状几乎直立。</p><p class="ql-block">下图。游览药王山的入口之一,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南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拉萨市,别称逻些、日光城,是西藏自治区辖地级市、首府,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雪域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面积2.964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拉萨市户籍人口58.12万人。</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末,西藏自治区常住人口为365万人。</p><p class="ql-block">上图。从南山公园向北看拉萨北山、拉萨城区、布达拉宫和拉萨河。</p><p class="ql-block">拉萨北边的山叫做琼穆岗嘎雪山‌,位于拉萨的西北部,尼木县麻江乡境内,海拔高达7048米,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高峰‌。琼穆岗嘎在藏语中意为“智慧女神”,是拉萨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琼穆岗嘎雪山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传说。传说中,琼穆岗嘎雪山原本是一个魔女,被莲花生大师降服后成为雪域高原上的第十二位保护神“智慧女神”‌。此外,琼穆岗嘎雪山下的五彩湖在不同季节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增添了其独特的魅力‌。前往琼穆岗嘎雪山可以选择从尼木方向或当雄方向出发,导航至304省道旁的琼穆岗嘎雪山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再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即可抵达停车场。</p><p class="ql-block">下图。从南山公园向北看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我的第6次青藏行即将结束,第二天乘火车向北穿过青藏高原,返回北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在19天期间有10次到达了世界上5000米以上的地方:1、唐古拉山口5231米,火车往返;</span>3、卡若拉冰川栈道最高处5200米;4、加乌拉山口观景台5210米;5、绒布寺广场5150米;6、马攸木拉山5211米;7、阿伊拉日居山口手机记录5321.6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海拔高度是我的最高海拔记录。含氧量12.44%最少</span>;8、亚热乡手机记录5026.6米,含氧量12.91%;9、来多乡5026.6米;10、那根拉山口5190米。</p><p class="ql-block">下图。20240820-0907北京双卧拉萨-阿里环线历时19天路线图。参团旅游交费14990元。</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曼陀罗是梵文" Mandala "的音译,意译为"坛"、"坛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等。曼陀罗在不同文化中有多种音译和意译,如"曼佗罗"、"慢恒罗"、"满挚啰"等。在佛教中,曼陀罗被视为佛国的象征,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代表着佛法的教理和修行之道,还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规律。曼陀罗通常以圆形或方形的图案呈现,中心常为佛陀或菩萨 ,象征着神圣的空间或宫殿,是修行者达到觉悟的路径图。</p><p class="ql-block">1、左图,图片背景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品之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坛城(局部),其上被视频作者打上字幕:</span></p><p class="ql-block">Mandalas </p><p class="ql-block">曼陀罗﹣﹣藏传佛教艺术展</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5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第五大道82号大街)</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5日至14日</p><p class="ql-block">2、右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展品之一。英文介绍及其中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Ritual Dagger ( Phurbo ) and Stand </p><p class="ql-block"> Aphurbo is used in Vajrayana ritual to destroy obstacles that block enlightenment . This dagger transforms delusion , ignorance , and hatred - three poisons that trapone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 into wisdom , generosity , and kindness . Its " iron triangle " base imprisons the impure , while the dagger ' s design includes snakes , mokoros ( auspicious aquatic monsters ), and four heads for the cardinal directions . The dagger ' s personified form , Vajrakilaya , is central to Sakva ritual . surnassed only h Tibet , late 14th- carly 15th century Ebonywith polychrome The Metrepolitan Musum of Art , New York , Purchase . Friends of Asian Art and Mr and Mrs . Richard l ChiltonJr . Gifts ,2019(2019.122a, 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仪式匕首(phurbo)和立剑,是金刚乘仪式中使用的。</span>在藏传佛教仪式中被用来摧毁阻碍开悟的障碍。这把匕首将妄想、无知和仇恨——轮回中的三种毒药——转化为智慧、慷慨和善良。它的“铁三角”底座囚禁了不洁之物,而匕首的设计则包括蛇、莫科罗斯(吉祥的水怪)和四个方向的头。这把匕首的人格化形式,Vajrakilaya,是Sakva仪式的核心。西藏,14世纪末-15世纪初。黑檀木多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购买。亚洲艺术之友和理查德l奇尔顿先生和夫人礼物,2019(2019.122a,b)</p><p class="ql-block">3、艺术展品之一的丝绸挂毯和英文介绍(未展示图片)及其中译文。</p><p class="ql-block">Vajrabhairava Mandala </p><p class="ql-block"> China , Yuan dynasty (1271-1368), ca .1330-32 Silk tapestry ( kesi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New York , Purchase , Lila Acheson Wallace Gift ,1992(1992.54)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 , China was ruled by the Mongol Yuan dynasty , established by Khubilai Khan (1215-1294), grandson of Genghis Khan (1162-1227). The Mongol rulers were adherents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lavish patrons of luxury arts , including sumptuous woven silk textiles . This mandala exemplifies the fanciest type of textile , kesi , in which each colored thread is woven individually to form an image . The central focal point is the fierce deity Vajrabhairava , the buffalo - headed , blue - skinned conqueror of death , a focus of devotion for the uan emperors . At the bottom , from left to right , are portraits of the patrons : Tugh Tem ü r , the great - grandson of Khubilai Khan , who briefly served as Yuan emperor ; his older brother ; and their wives .</p><p class="ql-block">大威德金剛 曼陀罗 </p><p class="ql-block">中国,元朝(1271-1368),约1330-1332年丝绸挂毯(缂丝)。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购买,Lila Acheson Wallace礼品,1992(1992.54)。在14世纪,中国由忽必烈汗(1215-1294)建立的蒙古元朝统治,忽必烈汗是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孙子。蒙古统治者是藏传佛教的信徒,也是豪华艺术品的慷慨赞助者,包括豪华的丝织品。这个曼陀罗是丝织品中最华丽的一种,克西,其中每根彩色丝线都是单独编织而成,形成一个图像。中心焦点是凶猛的神祗金刚手,牛头,蓝皮肤的死亡征服者,是元皇帝的崇拜焦点。在底部,从左到右,是赞助者的肖像:忽必烈汗的曾孙,他曾短暂担任元朝皇帝;他的哥哥;以及他们的妻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