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影壁介绍之四

紫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加入了绿影壁社区志愿者团队成为景区讲解员的两个多月以来,在社区和志愿团队的带领下,通过和大家的交流学习我不断丰富着相关知识,前面已经对绿影壁、明朝最牛皇叔、历代襄王等相关资料做了梳理,这一篇对襄王府的其他方面做个整理,其中对我不太熟悉的知识做了些补充,内容有些庞杂,在讲解中可以根据游客需要灵活处理,不必面面俱到。不足之处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以下图片及内容侵删)</p> <p class="ql-block">  在清乾隆版《襄阳府志》中有记载:“襄忠王翊铭被害,故府焚毁殆尽,惟存府前照壁一座绿影壁”。襄王府被焚毁后被长期废弃,称王府坪。清中期以后,才慢慢建了关帝庙、龙种祠、火神庙、县城隍庙等四座庙宇。除此以外,这里的空旷和荒凉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1993年,为恢复古城风貌,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市政府在绿影壁的北面重建了襄王府。</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襄王府院内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府大门,也称“承运门”,上书“天府金城”,“据吴会之上流,压平楚之千里”,这两句出自明英宗写给叔父的《汉水赋》。</p> <p class="ql-block">  明英宗朱祁镇在南宫之变后再次登上帝位,在他被禁在南宫的艰难岁月中,朱瞻墡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多次劝朱祁钰善待他,而且夺位后他在朱祁钰宫中搜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朱瞻墡所写的奏疏,所谓患难见真情,明英宗从此对他这位叔父恩宠有加。</p> <p class="ql-block">  明英宗对襄王府的各类赏赐源源不断,服器珍玩尚在其次,明英宗还特地为叔父作《岘山赋》《汉水赋》两篇长赋,以及《襄阳四时歌》四首长诗,并御笔亲书,赐予襄王。恩遇之隆,令其他藩王可望而不可即。“据吴会之上流,压平楚之千里”就出自《汉水赋》。</p> <p class="ql-block">  在绿影壁东侧的石碑上可以找到这些内容。</p> <p class="ql-block">  王府大门口有护府的两个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石狮子摆放大门口可以彰显权威,有辟邪驱灾、守护宅院等作用。守门的狮子是一雌一雄,成双成对的。</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是雄狮,脚下有个绣球;右边的是雌狮,左前爪下有一只小幼狮(也有的小幼狮在母狮子的两爪间),寓意着家族兴旺,子嗣绵延。关于石狮子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摸摸狮子头,吃穿不用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宁到百岁”。</p><p class="ql-block">(此图为故宫太和门前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王府大门左右两边有一对向外的墙,也称风水八字墙。</p> <p class="ql-block">  东墙雕有“仙鹤祥瑞图”,西墙雕饰有“襄阳山水图”看雕饰手法,有点像绘画中的泼墨。</p> <p class="ql-block">  补充一下门当户对的小知识。在古代建筑中“门当”是指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石墩或石鼓,<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叫门枕石,主要用来承受门扉的重量,还可平衡、固定门框,</span>装饰大门。一般圆形为武官,象征战鼓;方形为文官,象征箱,谐音“书香”。而“户对”则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圆柱形木雕或砖雕,像门楣带着“簪子”,所以也叫“门簪”,因一般成双数出现,故名“户对”。“门当户对”所寄予的美满平安等寓意至今依然是代代相传的企盼。</p> <p class="ql-block">  门内有对王府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个屋子里对瓦当和影壁等相关知识做了介绍,还陈列着一些实物。</p> <p class="ql-block">  从大门东侧进去有一个影音室,投影资料里可以看到王府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墙上也有王府遗址挖掘等资料介绍。</p> <p class="ql-block">  从大门西侧进入有一个精美的小房间。</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关于龙壁的知识介绍等。</p> <p class="ql-block">  由南向北,穿过门殿就可看见王府大殿,虽为重建,气势还是比较恢弘的。前往大殿的绿道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琉璃瓦覆盖的四方亭。</p> <p class="ql-block">  西边是钟亭,钟亭里有一个浅井,曾经是存放“泰定铁钟”的地方。据说此钟口径1.45米,高2.1米,重2000公斤,是元朝泰定年间用生铁铸造而成的,原筑于南漳宝露寺,明初被移至襄阳钟鼓楼,后因钟鼓楼坍塌,1984年被移至襄王府安置在这里,2008年昭明台博物馆开馆之后,被搬移过去,如今又被移至岘山新建的襄阳市博物馆,成为馆藏文物中体型最大的文物,也是我国迄今发现较大的铁钟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外圆内方的井面寓意深刻。第一代襄王朱瞻墡面对数次唾手可得的皇位,毫不动心,每次都主动退出。按道理说应该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但神奇的是他历经七朝六位皇帝,每次都能安全着陆,而且越发受到皇帝的厚待和敬重,享尽荣华富贵,高寿而终。这口外圆内方的井,似乎道出了朱瞻墡的为人处事之道——不会为任何利益而抛弃原则与道理,也会圆通处事给双方最好的距离减少伤害;既讲究策略和方法(外圆),又坚守内心的正道和原则(内方),这种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处事之道的精髓,令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  钟亭后侧的绿化过道旁,露天展示有一批石像生、柱础残件。</p> <p class="ql-block">  (此图为明孝陵前的石像生)</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作为王公大臣陵墓前的仪卫性雕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及至明代,朱元璋通过数十年的鞍马征战,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石像生作为皇权的象征,成为此时陵寝制度中的主流形态,石像生艺术也因此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石雕作品。</p> <p class="ql-block">  它们往往在通往陵墓的必经之路上,这条路被称作“神道”。</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像旁没有介绍,也有可能是从襄阳及其周边县市的发掘现场移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东边是井亭,亭内是一口从襄阳古城西街迁建至此的老井台。相传这是一口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的西汉小井,大家可能觉得好奇,襄王府才不到六百年的历史,这里怎会有比它历史更长久的井呢?</p> <p class="ql-block">  这口井原本位于离这1.2公里的地方。相传西汉时期,襄阳开始筑城,形成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的格局,这口古井就是那时为了供城里的居民们饮水方便而打下的,据说这里的井水格外清澈甘甜。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有人再到井里打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扩建西街时,就把挡在路中间的这口小井盖了起来,把烙下历史印迹的井圈转移到襄阳王府这里保护起来,把小井旁边的一条巷子命名为小井巷,可见襄阳人对这口小井的重视,人们常说因井成市,这口井几乎是与襄阳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一口井,它见证了襄阳建城史和发展史的古井,石圈上深深的脚印,就是它历经的沧桑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井亭旁边有一截井栏,上面还能看到人们打水时绳子的勒痕。</p> <p class="ql-block">  井亭后侧的绿化过道旁,露天展示有一批碑刻及建筑装饰石残件。这里选取一些简单介绍一下。</p> <p class="ql-block">  据专家介绍,这个石构件是重修襄王府时从王府所在地出土的,其材质与绿影壁有些相似,上面有竹报平安、仙鹤等图形。</p> <p class="ql-block">  大多数碑刻的刻字模糊不清,但这块石碑上刻有一幅人像,上书“宣圣遗像”,一旁刻有吴道子字样,那就是出自河南禹州籍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了。</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是有来历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守道陈大文扩建鹿门书院,他在巡查宜城时,在当地文庙发现了唐吴道子所绘的《宣圣遗像碑》,碑既古老,又是名家所绘,非常难得,于是雅善丹青的陈大文就亲自临摹,再刻贞石,立为圣像,令生童每月定时拜奉。可惜的是宜城那座碑已经遗失,而这块圣像碑完好地保存在襄王府里。</p> <p class="ql-block">  补充介绍:鹿门书院是创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安襄郧道书院,在襄阳城大北门内,紧邻道台衙门,历代道员亲身参与书院事务,招纳"三郡之士,以时诵习其中"。所谓三郡,是安陆、襄阳、郧阳三府,大致相当于今天钟祥市、襄阳市、十堰市的辖域。来书院读书的,都是三府的优秀生员。书院盛时,有"经德、履道"等24斋,还建有纪念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孟亭,以及源自唐代吴道子所绘的孔子宣圣遗像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重修清真寺碑文。</p> <p class="ql-block">  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  还有散落的装饰残件及一些石碑。</p> <p class="ql-block">  绿化带里有银杏树和樱花树,秋日的银杏黄叶和春天里的粉色樱花都是襄王府的美丽时光。</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王府大殿——承运殿。</p> <p class="ql-block">  先来说说这红墙绿瓦的瓦。‌大家知道古代建筑中瓦的颜色很有讲究——皇家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等,使用黄色琉璃瓦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高级官员住宅‌如王府,使用绿色琉璃瓦象征权力和地位‌;寺庙建筑‌一般使用青色瓦,象征宁静和庄严‌;普通民居多使用黑色或灰色瓦。襄王府用绿瓦是符合身份的,但有史料记载明英宗给予了襄王朱瞻墡很多特权,他曾于天顺元年(1457年)、天顺四年(1460年)两次召襄王入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顺四年襄王入京时,英宗还对着拜贺的群臣宣布:“吾叔父襄王,天下第一贤王也!”并命人制作巨型牌匾,悬于宗人府</span>。除此以外他还允许襄王府特设护卫(宣德削藩之后,藩王府一般情况下不再设立护卫);赐给他“襄王之宝”玉印,专付密奏之权;特许襄王在每岁秋冬之间出城游赏三五次。据说英宗一度准备将襄王府宫殿“改覆”为象征至高皇权的黄色琉璃瓦,后因朱瞻墡的极力辞谢而作罢。</p> <p class="ql-block">  再来说说五脊六兽。以下是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p> <p class="ql-block">  五脊就是一条正脊加四条垂脊。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宫殿殿顶多为庑殿顶,其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成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垂脊,统称五脊。</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建筑还有一种屋顶叫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戕脊组成,共九条屋脊,形状如山峰般跌宕多姿。</p> <p class="ql-block"> 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尊贵的屋顶形式。</p> <p class="ql-block">  故宫三大殿中的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故宫三大殿中的中和殿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  “六兽”‌是指安装在古建筑屋顶上的装饰性构件,通常被称为脊兽。在正脊两端的吞兽‌,通常被称为鸱吻(chīwěn)或吻兽,面朝里,形状为龙首形瓦件,在四条垂脊上也有蹲兽‌,通常是五个,统称“六兽”。它们是镇脊之神兽,古代中国建筑多为木结构,以兽镇脊,可以避火消灾,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可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的实效。</p> <p class="ql-block">  蹲兽的数量和排列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明清两代规定,除皇宫太和殿(金銮殿)外,其他建筑的蹲兽数量为奇数,常见的数量有3个、5个、7个和9个。</p> <p class="ql-block">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其屋顶装饰最为豪华,共有10个蹲兽。</p> <p class="ql-block">  最前面的是骑凤仙人——相传春秋战国时齐国战败,国君被追逐至一条大河边,走投无路时,神鸟出现,带其逃出生天,寓意着逢凶化吉。除了装饰功能外,骑凤仙人能遮住两坡瓦垄交汇上口,保证雨水不渗入到下面木构件中。</p> <p class="ql-block">  后面十个小兽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所谓“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是龙:龙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和权力。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龙常常被描绘成一种矫健、灵活的动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威严。</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是凤:凤是中国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有圣德的人。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凤常常被描绘成美丽的鸟类,具有华丽的外表和优雅的姿态。</p><p class="ql-block">第三个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勇猛威严和力量。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狮子常常被描绘成强壮、勇猛的动物,具有守护和保护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第四个海马: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着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海马常常被描绘成海洋中的生物,具有灵活、勇猛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五个是天马:天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具有飞天的能力,象征着自由、开放和开拓的精神。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天马常常被描绘成奔腾的马匹,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六个是狎鱼[xiá yú]:狎鱼是海中的异兽,传说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狎鱼常常被描绘成水中的生物,具有灵活、敏捷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七个是狻猊[suãn ní]:狻猊是传说中能食虎豹的异兽,也是威武百兽的率从。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狻猊常常被描绘成有角、有翼的狮子,具有守护和保护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第八个是獬豸[xiè zhì:獬豸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象征着公正和正义。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獬豸常常被描绘成有角的怪兽,具有惩罚罪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第九个是斗牛:斗牛是传说中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兽,寓意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等含义。在故宫的建筑装饰中,斗牛常常被描绘成水中的生物,具有灵活、勇猛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十个是行什{hang shi}: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是传说中雷震子的化身,是防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就可以进入大殿。</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更像一个展馆,可以帮助游客了解那段历史。殿内正中摆放着一个“龙椅”,十分宽大,上书“保兹河山”。</p> <p class="ql-block">  殿内还有复制的王爷和王妃冠,以及</p><p class="ql-block">玉圭等物。</p> <p class="ql-block">  左右的展示区域里有很多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  从影壁历史、王府变迁、藩王制度等维度展开,展示襄王府的辉煌与变迁,凸显襄王府作为明朝最高等级的王府之一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我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多了几分对家乡的热爱。建筑无声,古迹无言,可是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匠人的智慧,也仿佛能听到那段历史的回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