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 中 清 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这个大门,是人才的天下,走出这个大门,是天下的人才。微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问我,人说国防科大是军中清华,这事怎么来的?我笑笑说:“现在可以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1993年春季的那个晚上接到校办电话,让我立即赶到银河机房,陈启智校长约请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来校参观,在银河机房,陈启智校长详细汇报了学校的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成立,到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和小平同志提议,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教育部副部长惊喜的对陈校长说:“凭你们的实力完全可以申报最近教育部组织的211工程计划,但你们要加大宣传,很多历史和成果我们都不知道”。席间陈校长对我说:“听到了吗,学校要加大开放,你们要加大学校对外宣传力度,不仅要让全军了解学校,更要让全国和世界知道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在北京参加新闻工作会议,我邀请了新华社军事部王建民记者来校采访。十多天的采访时间,我们跑遍了学校的各系和研究所采访拍摄了,学科建设以及银河计算机、织女火箭、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工程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专家教授。当我把稿件送到陈启智校长办公室时,陈校长十分认真的审阅着稿件,看完后对我说:“我们学校平均每年有15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有6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军队和省级奖励,这是了不起的成果,你们的报道要让读者看到学校的战略高度……”。为此,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三天一项成果诞生,五天一项成果获奖等稿件应运而生,采编完成通过审查。新华社军事部组织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列报道,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国内报刊不断推出。不久,香港大公报已整版篇幅转载刊登了《军中清华一一国防科大》向国外全面介绍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前世今生,可谓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下午,忽然,接到校办公室电话说:“有领导认为,这个提法不妥,在香港见报就更有问题……”。当时,真是五雷轰顶,这下麻烦了。为此,我准备写检查了,这次非挨处分不可。可过了几天也没人再提这事,几个月后的一天校办常兆成主任来电话:“国家教委211工程评审其中有一个栏目,国外、境外对该校的评价。陈校长指示;将全国有关报道和香港大公报的这篇报道复印100份,放进每位评审专家的评审材料中”。就在那次预审后国防科技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军中清华国防科大。从此,享誉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微于长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