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记五街民间消防队 </p><p class="ql-block"> 据老人们说,在早年间,这个“五街民间消防队”就存在了,这是一支自我组建的全义务的民间救援队,她的人员都是自愿参加,且不享受任何经济待遇的各行各业青壮年。平时他们分散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只要一听到救火的锣声,不论是在何季节,何时间,都会不约而同从各自的家里、田里、路上或工作的岗位上纷纷奔向一个集聚点,就是他们所在街道的“民间消防队”的队部,操起在那个年月的消防器具(多数是长柄的铁叉,锯子,大砍刀,梯子和几把比现在小孩玩的强不了多少威力的简陋水枪,戴上和清朝士兵头上类似模样的斗笠消防帽)就向着敲锣报警人所指引方向冲去。到了现场,在领头人的分配下。就奋不顾身地投入了救火,抢险。由于他们的救火器具过于简陋,所以对于已着火的房子来说,根本是无法扑灭的,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提前断火路的办法来阻止火势的蔓延,如看风势将离着火点的前一两座房子的屋顶瓦片全部扒掉,并锯掉一些连带的木板及椽梁,清出一块隔火区,然后把大量的水都泼到这中间地带,让火斗不过水。而拿那些刀,叉的人员就把火势正旺的房子奋力推倒,让它就区燃烧,以保证火势不向周边扩展。虽然这一场火灾下来,已着火的人家是损失惨重,但能使周边的房子不受或少受损失,就算是天大的好事了。因为那时的房子基本都是木头结构,而且又连接一起,若不果断舍其一座或俩座,那就有可能造成“火烧连营”不可收拾的局面。 一场紧张的抢险救火结束后,那些义务的救火队员一个个满脸烟灰,浑身水湿,拖着疲惫的脚步和带着未能帮助受灾人家真正解危除险的种种愧疚十分遗憾地离开了火灾现场。在救火中,他们中的人员也有受伤的,但下一次,当救火的锣声再响起时,他们又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救火器具冲向火场。 </p><p class="ql-block"> 随着形势的变化, 这个全义务的“民间消防队”直到六十年代才被县正式的消防队取代,而在原万贤街察院弄头的一间破旧小矮房间里至今还保存着这个“民间消防队”许多早已生锈,蒙尘的如“铁叉,锯子、斧头砍刀、清兵斗笠式的安全帽”等原始的救火消防器具虽已成为了过去,但其在那个平凡岁月的不平凡经历足可让知道她历史的那代人永记在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