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古代教育</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教育,下限断到1904年清朝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古代教育具体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家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原始社会的教育大多是通过长者实际活动的身教与口耳相传来进行的。</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8px;">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是学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称为“庠”。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就学内容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span></p> <p class="ql-block">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还设置了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实行了上舍、内舍、外舍制度;划拨学田,保障经费;教学内容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古代教育的官学与私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官学。</b></p><p class="ql-block">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官学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国子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私学。</span></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官学衰颓,私学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占重要地位,学生数成百上千屡见不鲜。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宋元明清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私学的重要形式;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三)古代书院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书院发展。</b></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后来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初步形成。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明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明成化年间以后,著名书院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清朝初期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康熙雍正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清代末年书院改制,并随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书院功能。</span></p><p class="ql-block">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等,所藏书籍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3:书院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教学特色是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学术研究形式是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学风特色是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4:书院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一般书院不收女学生,只有家里有钱的人,才可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家中请先生,这种思想一直到清朝灭亡,才渐渐消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四):古代教育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儒家思想。</b></p><p class="ql-block">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墨家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3:道家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五):古代教学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等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二:近代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近代教育是教育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与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相对。欧美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17 世纪英国革命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的教育。中国的近代教育是指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洋务运动。</b></p><p class="ql-block">旧称同光新政,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运动。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个以派遣留学生,兴办西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为内容,以学习西方技术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形成,它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智力保障,推动西方科技的转播,是近代教育发展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维新变法。</span></p><p class="ql-block">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化为灰烬,洋务运动流产,开始思考社会制度,掀起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教育措施比洋务运动要广泛,除了办学堂培养人才,外还兴办报馆、学会,废除八股取士改革考试制度。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运动的志士仁人在效法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又将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3:五四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的目光从西方转到东方的苏维埃俄国。中国精英阶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育与这一新的思想融为一体。由此拉开了历史发展的新帷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近代教育的主要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以大机器生产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普及义务教育受到重视;教育愈加被利用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其经济发展的一种国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近代教育的主要思想及流派</span></p><p class="ql-block">洋务革新家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维新改良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变科举兴学校”教育思想;民主革命家蔡元培的“尚自然展个性”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的“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乡村教育家晏阳初、梁漱溟的“平民教育”思想和“乡农教育”思想;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幼儿园“活教育”思想;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三:现代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的教育。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先贤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西式新学制学校,是中国现代教育的真正开始。1990年代,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了较大变化,允许私人资本重新进入教育领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现代教育的特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公共性。</b></p><p class="ql-block">一方面,现代教育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它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教育的公共性也指教育的公平性,即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英,培育精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2:生产性。</span></p><p class="ql-block">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元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生产功能将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3:科学性。</span></p><p class="ql-block">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地指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4:国际性。</span></p><p class="ql-block">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指的是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面向世界。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工具,培养世界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5:终身性。</span></p><p class="ql-block">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当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机会,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界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6:未来性。</span></p><p class="ql-block">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革命性。</b></p><p class="ql-block">现代教育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并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地革新之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现代教育的优缺点</span></p><p class="ql-block">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课程内容结构严谨,系统性、逻辑性强;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应试性,大学知识性,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四:未来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将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弘扬自由个性的教育。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早在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里,就提出了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个性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b></p><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未来教育15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文分为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五个部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总体目标。</b></p><p class="ql-block">到2020年,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5年努力,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基本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坚持优先发展、坚持服务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教、坚持统筹推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3:八大基本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4:十大战略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5:四大实施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总体规划,分区推进;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改革先行,系统推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6:三个保障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完善落实机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未来教育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总体趋向是人的教育权逐步扩大;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逐步增强;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凸现。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包括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培养人的能力与素质、提升人的地位与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教师不再是全职职业。</b></p><p class="ql-block">传统教师的专职角色将会被弱化或消失,“教师”将不再受年龄、职称、学历等因素的限制,只要某个人在某个领域“很专业”就可以在这个领域灵活性地教学生,这是能者为师。此种类型的“教师”的职业要求是偏技能,重情感沟通、陪伴以及个性化的指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国家财政将不再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学校将主要由私人企业和家庭资助。就业能力和市场力量将对学校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引发了某些课程是否应该抛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3:学生有数字“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跟踪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感知和获取学生数据,经过分析与处理,这些数据能生成学生数字“画像”,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评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4:教师有人工智能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人工智能进课堂将替代大量“讲授型”教师。因为教师的本质不是传承知识,现在的教师工作内容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人和教师将重新分工,许多环节会完全“去人工化”,凡是机器能干的,都要交给机器去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5:课程有知识图谱。</span></p><p class="ql-block">未来,每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知识图谱不是资源库,但比资源库更强大。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6:教学业务可能外包。</span></p><p class="ql-block">学习资源与服务供给更加多元。技术正在渗入教育,为其提供现代、高效的教育服务,学校的每一项业务都有可能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呈常态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实体与虚拟学校配合。</b></p><p class="ql-block">学校的物理地点会模糊,时空概念淡化,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所学校,归属感消失,跨校、无校学习成为常态,泛在的线上服务与就近的实体体验学习结合。虚拟学校将成为社会教育系统的大脑,担当资源提供者、学习引导者、管理服务者,绝大部分讲授内容将被虚拟学校承担。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配合,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开展实践、体验、创造、合作、沟通交流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8:学习会被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屏读成为常态。现在电子产品日益普及,信息传输的方式日益多元,可以读手机、电脑等各种屏幕,读的不一定都是文字,可以是动画、流媒体、3D 影片,也可以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在读屏幕,屏幕也在读人。屏幕背后的大数据采集是非干预的,在自然状态下采集。这样采集的数据才更为真实,更容易暴露其真实的规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9:作业不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基于大数据学习分析支持面向每个人的个性化学习。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路径都会被记录,形成分析结果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结合自适应引擎技术,通过自主选择或系统智能驱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10:学程定制。</span></p><p class="ql-block">知识的储存方式不是或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而是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就业、创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企业可能会把学习、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研究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工作技能的养成和问题解决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更加高效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1:学习方式多样化。</span></p><p class="ql-block">虚拟现实、虚拟实验、三维仿真、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与学习融合,成为新型教学工具,使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等新的学习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常见。以听讲、操练、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被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多元学习方式取代,强调探究、体验、参与、合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12:教育注重协作共生。</span></p><p class="ql-block">未来学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组织学习共同体。学生之间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协作的学习伙伴关系。协作学习可以联结人与人的大脑,凝聚多人智慧,共同解决同一类问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3:家庭形成独特教育场。</b></p><p class="ql-block">借助互联网,家长可以参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家长的全方位参与有助于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这将成为未来教育与整个社会协同进化的重要支点。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消解。学习中心将实现小规模化,未来的教育治理将从学生个体转向家庭,教育管理者通过影响家庭教育场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4:教育装备智能化。</span></p><p class="ql-block">技术和资源将深度嵌入学习系统。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人性化将成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核心特征,让下一代学习者在新的装备平台上习得技艺、掌握知识、经历过程、培养智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15:学校被隐性课程环抱。</span></p><p class="ql-block">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展现与互动平台。未来在线内容将成为最重要的知识来源,而社会和人际关系环境也是重要的知识来源。社会环境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会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五: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区别和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传统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区别</b></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传统教育”是指现在之前的教育,也就是说这里的“传统教育”包含了现代教育、近代教育和古代教育。</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传统教育相对于未来教育的不同特点。</b></p><p class="ql-block">固定上课时间,且教与学同步;师生同在指定学习场所;交互在指定时空内发生,受课堂时间和场地限制;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教材和多媒体演示材料;教师主导学习者学习节奏;学生在指定时间学习指定内容,对学习的诸多方面选择较少;交流方式以教师点名方式为主,生生交流机会有限,问答环节比较公开,受课时限制;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外加多媒体辅助呈现教学内容;教师通常是教学内容的主讲者,容易成为教学的主角和中心,学生通常是安静的听讲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消费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未来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不同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上课时间灵活,教与学可以同步,可以异步;师生可以在同一场所,也可以在不同场所;交互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实时,可以非实时,师生可以多人同时交互;信息来源渠道多样,教师、教材、多媒体材料、网络、同伴都可能是重要信息来源渠;学习者主导学习节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学习反馈、媒介偏好等有更多选择;交流方式师生都可以提问和回答,师生或生生可以选择或公开或私下,或一对一或一对多等交流方式,不受课时限制;内容可以利用更多视觉呈现方式(直播、录播、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以及沉浸式学习体验;教师有机会扮演更多角色(内容的讲授者、活动的协助者、讨论参与者、答疑解惑者、个别化辅导者等),学生有机会成为自主学习者、讨论参与者、知识建构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从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再到未来教育是个阶梯式上升过程。</b></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的教育,实际上还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方式。就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也是极为有限的,其形式实际上是融合于各种活动之中的。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原始性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p><p class="ql-block">古代教育是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具有了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的“道统性”。但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还比较刻板,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近代教育就开始强调以法治教,普及了义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现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具有了制度化、系统化、多元性和强制性等特征,并在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开始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并逐步进入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p><p class="ql-block">未来教育在教育形态上,会更加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教育内容上,会更加强调情境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在教育理念上,会更加强调个性化、终身化和人性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孔子的梦想是我们永远需要追求实现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人类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梦想,那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有教无类。</b></p><p class="ql-block">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p><p class="ql-block">“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他才有“有教无类”的论断。</p><p class="ql-block">“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p><p class="ql-block">我国目前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的普及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即使是普及了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平等享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2):因材施教。</span></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是后人根据孔子因人而异教育弟子的例子而总结概括出的教育方法,并逐渐形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p><p class="ql-block">“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最高一级的方法,人们无论探索出多少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最后都要以“因材施法”为最终大法,都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因为社会是要向前发展的,人是要变化的,教育要根据人的这种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所以“因材施教”的探索就永远在路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3:无论如何发展和变化,教育的本质永远不会变。</span></p><p class="ql-block">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本质是不能变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p class="ql-block">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性基础上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创造力是核心个性。此外还需要具有意义构建、社交智能、认知负荷管理、虚拟协作的技能,计算、设计、适应性的思维,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能力和新媒体素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