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咸淳毗陵志》.无锡寺观.载:华藏褒忠显亲禅寺在县西三十六里青山湾,国朝绍兴中张循王俊即坟建刹,赐今额。有亭名“云海”瞰太湖,骚人墨客多吟咏。尤遂初“亭前山色绕危栏,亭下波涛直浸山。波上渔舟亭上客,相看浑在画图间。”之篇尤烩炙,后厄于回禄,寺非旧观而亭如故。</p> <p class="ql-block">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第二十四卷.寺观称:自释老之教兴,凡天下名区灵境,多栖禅修道之所。国朝崇正道,令其归併。吾邑所谓丛林有赐额者仅存数处,今备录之。寺:华藏禅寺,在县西三十五里青山湾,前面太湖。宋张循王俊葬於是,因建浮屠,赐额“褒忠显亲禅寺”,以奉岁祀,故今其地号华藏。有云海、堆玉二亭。寺后厄于回禄,无复旧观,而亭惟云海如古。国朝洪武三十年(1397)僧守真重建,正统七年(1442)僧得纯与其徒善祥依次修建。在弘治无锡志中,华藏寺竟然列于寺观篇首,第一位的排名,可见其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从地方志记述突出的重点看,华藏寺所在地风景秀丽,寺因南宋循王张俊葬于此地而建,是谓坟寺。且因张俊富可敌国,寺院规模体制宏畅,游寺观景,站在云海亭中,感受此地风物之迷人悦目,联想名人达士的毁誉和功过,寺院的屡圮屡复,真可证得佛教一切皆空、一切不空的玄旨。</p> <p class="ql-block">张俊是甘肃天水人,出身贫寒,少年时便从军,16岁时充当弓箭手。在宋徽宗时期,参与了与西夏的作战以及镇压山东、河北的农民起义,逐渐崭露头角。张俊在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担任御营司前军统制,并在苗刘之乱中平定事变,升为御前右军都统制,拜节度使。建炎四年(1130年),张俊守明州城,击退金兵,获高桥之捷。此后,他多次挫败伪齐的侵扰,并与岳飞、韩世忠等并称为名将,所部称为“张家军”。</p><p class="ql-block">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南侵,张俊的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亳州。张俊迎合高宗、秦桧解除诸将兵权的意旨,撤军并请求解除兵权,被授为枢密使。他排挤其他将领,并参与了制造岳飞的冤狱。最终,张俊被罢枢密使,进封清河郡王。绍兴二十一年(1151)拜太师,于二十四年(1154)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熹在《 朱子语类》说 : “ 张俊与韩世忠较与高宗密 ,故二人得全 。岳飞较疏 ,高宗又忌 之,遂为秦桧所诛。 ”可看作岳飞之死 的原 因之一。 其实,对于手握生杀予夺之权 的皇帝 来说 ,听话 与否是关键 ,听话 的 ,好酒好肉好待遇 ,贪点捞点无所谓 ;不听话的 , 想方设法斩除之 ,毫 不手软。</p><p class="ql-block">宋代政治基因重文抑武,对武将常常疑惧并存。岳飞被“莫须有”罪名所杀,张俊被罢兵权而晋封郡王,不过都是赵构的帝王权术的掌上玩物。 </p> <p class="ql-block">赵构在收回张俊兵权后, 让他赋闲享福 。当时张俊 56岁 ,到他去世 ,共过了十二年的赋闲日子 ,虽然他家财万贯 ,纡金曳紫 ,但他的 内心必然是十分落寞的 。对张俊的评价 ,历来不佳 ,明朝人还把他铸成铁人 ,长跪于岳飞墓前 ,遭人唾弃 《 宋史》评价他说 :“ 南渡后 ,张俊握兵最早 ,屡立战功 ,与韩世忠 、刘铸 、岳飞并为名将 ,世称 张、韩 、刘 、岳。 然 濠、寿之役 ,俊与镝有隙,独以杨沂中为腹心 , 故有濠梁之劫 。 岳飞冤狱 ,韩世忠救之 ,俊独助桧成其事 ,心术之殊也,远哉!为此与其他诸将来比 ,张俊的品行操守 ,的确殊如霄壤。</p> <p class="ql-block">较长时期以来,无锡人都以张俊埋骨之处为污秽腐臭之地,甚至称张俊之墓就是被当地百姓所发掘破坏的。 《无锡日报》曾报道过:1984年6月,华藏村民丁金根发掘到一块"与山永碑",碑高140厘米,宽54厘米,厚16厘米,碑文较简单。照录如下:“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高宗敕葬循王张俊于太湖之滨莲花峰之麓,并建寺院以奉岁祀,赐名华藏褒忠显亲禅寺,简称华藏寺。因张俊与秦桧陷害岳飞,群众遂掘其墓,于其旁建观音堂并立此碑。嘉庆五年合里众姓人等立,无名氏撰文。”</p><p class="ql-block">这个碑立于清嘉庆五年(1800),据主编嘉庆无锡地方志的秦瀛在《梁溪杂咏》诗下小注所云,张俊墓在“元初为杨琏真珈所发,今翁仲尚存。”这样看来村民毁坏张俊墓之说可能夸大事实。至多,是在元初张俊墓被毁后,村民在其墓地种植放牧之类。</p> <p class="ql-block">明朝碧山吟社十老之一的陈公𢡟有张俊墓诗云:“湖山有骨葬重泉,惆怅青衣杳莫旋。偏业复成南渡日,中原无复北归年。荒凉古寝颓秋雨,零落残碑湿暝烟。武穆坟头春满树,时时箫鼓庙门前。”另外一位在1457年助明英宗复辟的徐有贞也有张俊墓诗云:“从龙南渡号元勋,附佞戕忠事忍闻,今日有地难庇骨,礼官惟祀岳王坟。”皆说明在明代张俊墓虽然存在,但巳经完全荒废了。</p> <p class="ql-block">明末无锡东林书院山长高攀龙有《华藏寺重建三世佛像疏略》称:“华藏为张俊赐葬地,寺为俊建也。俊佑桧杀岳武穆,千古而下,仁人志士争欲斩尸扬灰,犹恕为大地之秽。今俊墓已在荒烟败草中,为野孤牧羝之穴。而寺尚存,寺存非为俊也,为地胜也。湖山浩渺之致,禅房花竹之幽,选胜者所必之。故寺屡圮而復修。寺修非为俊也,为胜地也。寺僧某修寺巳竣,役募都人士整三世之像而欲予为引语。予谓:湖山依寺寺依佛,像信当修而因为大众说佛。佛者觉也,桧乎俊乎,一何迷乎?佛之教空也,桧乎俊乎,千古臭秽,佛能空乎?知不能空,千古之臭秽则当自觉其是非之本心!”此疏语说在佛光照耀下,即使千古臭秽也会自知其罪,悔过从善的!</p> <p class="ql-block">古华藏寺住持僧人从开山始祖密庵咸杰开始,到涂毒智策、松源崇岳等均为高僧大德,上述三位僧人均在无锡华藏寺住持后转住临安径山寺。</p><p class="ql-block">径山寺在佛教界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是禅宗牛头派的发源地,还在南宋时期成为临济宗极为重要的道场,被列为“五山十刹”之首,成为径山寺住持意味着为佛教界首领。其中密庵咸杰继承了临济一代大宗师大慧宗杲的住持之位,涂毒智策继住径山寺竟由退位的宋高宗赵构首肯,可见当年无锡华藏寺住持位价是很高的。</p><p class="ql-block">并且华藏寺僧人与无锡慧山寺僧人一直有密切关系, 华藏寺住持涂毒智策赴径山任住持是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这时惠山寺有个和尚叫雪林慈光,是灵隐寺首任住持佛智端裕的弟子,特地去华藏见涂毒并赠诗三首,其中一首云:“涂毒离微及尽,典牛佛祖俱亡。笑捧天书南去,丛林千古耿光。”此事南宋《丛林盛事》有载。</p> <p class="ql-block">到明初惠山寺普真的弟子怀祖韶石赴华藏寺任住持,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有记并称他对华藏寺有起废之功。到崇祯年间,著名的临济宗三峰派大树证禅师住持华藏,至清顺治三年殁,传弟子致果毅禅师,有偈语:“昨日天晴今日雨,枇杷满树是黄金。”乾隆年间僧永昌重修华藏寺大殿及罗汉堂。</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奚铮编《富安乡志》记华藏寺曰:入山门青松夹道,数百步处为天王殿,其后为大雄宝殿,殿宇宏丽。并说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为华藏寺庙会,四乡八邻之人以参会为荣,山峪人满拥挤不堪。</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华藏寺因年久失修,逐渐倒塌,寺废。山湾被驻军建起了营房。1965年5月1日,适逢农历四月初八,又逢新建胡埭大桥落成典礼,政府决定将华藏寺庙会改在胡埭镇举办,以后便成为惯例。</p> <p class="ql-block">华藏古寺,历经周折,数度兴废。1998年起,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古华藏寺西侧的山湾重建华藏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华藏寺”匾额。重建的华藏寺气势恢宏,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大悲殿和鼓楼钟楼等建筑。头山门石牌坊对联“华雨一天,波撼法海;藏经万卷,云掩玄阙”,据传还是清乾隆之御题。</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笔者首次去华藏参观,看到寺院建筑宏伟,全无围墙屏障,莲花山为椅背,坐北朝南,竹林连绵不绝,青翠茂盛,幽静深邃。殿堂精舎金碧辉煌,气势不凡,寺院中除有故事的阿弥驮佛,装电梯的藏经阁、露天的鳌鱼观音和地藏王菩萨让人印象深刻外,掛着华藏书画社牌子的习字室更让人对此寺僧人的文化素养刮目相看,虽然没有遇上习字之僧,但从悬挂在墙上、窗台上的习字纸看,该寺僧人书法水平颇称熟稔得体,所花笔墨功夫可称深入细致。从随手放在桌上的甲骨文讲解,魏碑字帖及斗笔、印泥等文房用品看,似乎禅意文趣更多,修身养性之规更久。</p> <p class="ql-block">我们即将离寺时,已是中午饭后时分。居然巧遇一个有260人之多的礼佛团队,在寺院门口整队分列,分成六个组由寺僧引导入寺参观。我好奇这么多的信众来自何方,去停六辆大巴车的地方问组织者。原来,他们全部来自甘肃省天水、庆阳、定西等原秦地,都是南宋循王张俊的故乡后人,不远千里来到几百年前家乡名人流落它乡的埋骨之所参礼祀拜,可见张俊的人设在故乡人眼中还是有可爱典重之处,并值得让人记忆。</p> <p class="ql-block">明代无锡大儒、易学大师邵宝先生有针对华藏寺和张俊发感慨的《青山歌》云:“太湖有山如花聚,青莲朵朵晴明空。近自铜棺远天目,溯源直过口口东。峯回路转数包络,振衣绝顶增磅礴。九龙九点相映青,同向芙蓉湖外落。却笑世人眼眶小,日将拳勺争分秒。岳王沦陷几春秋,吴越兴亡空杳杳。绝代佳人舞复歌,虞兮虞兮奈若何?骷髅高挂看兵入,极目烟波感慨多。蕙帐兰芳呼不起,咫尺吴宫今万里。功成岂必学陶朱,鸟尽弓藏非耶是。蠖伏湖滨已十春,牧羝豢豕知何人。扁舟一去无踪迹,唏嘘独弔寒山石。谁顾隆中旧草庐,便拟踏破莲台 路,填平泽国将何如?”他感慨张俊曾经英雄比项羽,最后结局如虞妃。在绝对的皇权前无可奈何,只乘千年以来凭弔者的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亏得有人编写华藏寺阿弥驮佛的虚构故事,这个阿弥太像张俊,从头到尾驮着南宋开国皇帝,困难重重始终不放。最终挡住了金国的南侵,即使剪除岳飞的决策是赵构,也只能是参与者张俊的形象跪拜在岳坟上,背上千古骂名,让赵构成为老佛爷。实事求是评价,张俊是一个功罪并存,善恶兼有的人物。我们既不能因为他曾有功于国家就容忍他的罪恶,也不能因为他有罪恶就抹杀他的功绩。 这段历史犹如游戏在太湖扁舟之上的云朵,让古今文人墨客乃至平头百姓的评价看法,难于众口一词。但无论如何,太湖旁的华藏寺作为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寺,有佛法僧三宝,有如莲花聚集的美丽风景,有诗书画的禅宗艺术传承,即使没有张俊其人的丝毫印痕,一样是吸引信众、游客和文人雅士的独特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