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沿着父亲走过的路,用《我的军人父辈》述说父亲、父亲的部队、眼中的众多军人父辈、野战军营房和部队大院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以此缅怀已远去的那一代打江山的军人父辈!<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父亲和军人父辈(8)</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4、地方部队的岁月(2)</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7) 回归军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7年社会稳定,开始结束特殊时期军人在地方从政的历史,军</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政分开。</span>很快<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央要求在地方任实职的军人脱离军队转业或归队。父亲亲笔给当时的平化书记(省委书记) 写信,请求辞去地方职务并推荐地委邓有志副书记接任。</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地委欢送张本林司令员(</span>父亲<span style="font-size: 16px;">前左5)回部队时合影(1977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 邓有志(前左6接任地委书记) 周继舜(前左4地委副书记) 迟志远(前左3军分区政委)高臣唐(前左7地委副书记)张振汉(前左2地委常委) 张其生(二排左3地委常委) 雷天(二排左2地委常委)龙禹贤(二排右2地委秘书长) 其余不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不愿离开从军几十年的部队,不愿意脱去视为生命的军装,自认难以溶入地方政治生态。由于是当年的省委书记(已时任中央最高领导)留下的军队干部,经再三要求,平化书记和省委经首肯后才谨慎同意。父亲全身回归军旅生涯,结束从三支两军起到地方从政的生涯。父亲也许没想到地方从政会有九年之久。在那个特殊年代,九年的地区党政军一把手,算不多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零陵地委/零陵军分区欢送徐俊熙(左7)张其生(左8)1978.12.9</span></p> <p class="ql-block"> 张本林司令员(父亲左9)、高臣唐地委副书记(左6)、地委常委:雷天(右4) 龙禹贤(左4),杨国栋副司令员(右2) 王立三副政委(左2) ;</p><p class="ql-block"> 二排:范振超分区副政委(右4) 张发地委副秘书长(右8分区副参谋长转业)其余不详</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地委领导欢送徐俊熙(地委副书记/零陵县委书记/分区副政委)回部队、张其生(地委常委、原江华县委书记)调离零陵地区。父亲和军分区领导欢迎徐叔叔回分区。欢送两位文革前的江华县党、军负责人,现地委的领导调离。</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俊熙:曾任江华县武装部政委、零陵县武装部政委/零陵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零陵军分区副政委/零陵地委常委、副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叔叔也是三支两军结束后留下的军人县委书记。曾肩挑零陵县党政军,努力稳定零陵县社会局势,经历过三支两军结束后零陵各次运动风波和“万炮齐轰” 的冲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徐叔叔的夫人迟阿姨,东北人,零陵县电影公司经理。记得有个周日,广州军区后勤东安仓库(发小官兵在那当兵)的几名干部战士到零陵想看电影,买不到电影票。其中有与发小官兵相识的干部子弟,在军分区大门值班室打电话找在家的父亲,希望帮忙买电影票。父亲打电话找迟阿姨才为他们买到电影票。徐叔叔回军分区几年后,任军分区顾问。在省军区株洲军队离休干部休养所离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0年代徐叔叔到长沙的孩子家短住,父亲曾在那与他相见。一楼家门口的走廊,徐叔叔因病已行走不便,坐在藤椅上,看到父亲过来热泪盈眶,站起来双手握着父亲手说,司令员啊,还好吧…这已是分别10多年后的相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伟人对湖南省的农业学大寨 “南有新田,北有安乡”很满意。零陵地区下属的新田县在那时赢得伟人“南有新田”的高度赞誉。发小王少午的父亲王立三(上图前左2)是当时新田县武装部政委兼新田县革委会主任,后任零陵军分区副政委,在长沙省军区樟木坝军队离休干部休养所离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父亲回部队后去海南军区开会途经桂林(7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发小海涛说:“伯父一生82年的军旅生涯,在127师(叶挺独立团的前身)立下了战功,创建了一个从松花江战至海南岛的战神形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担任零陵地区党政军一把手,把一个边远的湘南古城治理成一个样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零陵古城特殊时期的岁月。父亲这批经过战争洗礼的军人父辈,奉令走出军营竭尽全力稳定局势,维护社会安定。三支两军结束部队撤回, 又受命留地方从政直至文革结束,才终回军旅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他们都已远去,历史不会忘记这些在特殊时期、完成特殊使命的军人父辈。特殊时期建立的功绩会载入历史史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 在零陵的日子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零陵,我们走过从部队营房到社会的路,走过小学、中学、知青、大学到工作的路。如今留下那代军人父辈们的记忆久久不忘,永远的思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1) 军分区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的零陵军分区大院位于县城中心,临街的院墙围绕着向西的大门。南边围墙外有个小广场,广场东面上几个台阶就是电影院。电影院正对通向江边的街道。电影院的旧址就是如今东山景区的大门。电影院后面沿坡而上就是高山古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院北边围墙之隔就是地委大院。地委大院向北是地区公、检、法。分区大门街道对面是零陵县武装部,武装部西北边围墙之隔是零陵专署大院。专署北边是地区总工会。这条街道两边汇集着零陵地区的党、政、军机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军分区大院依山而建。依山坡分层布置宿舍、办公楼等。山坡下沿街的大门,进门南北两侧是依坡而建的四层家属宿舍楼。宿舍楼长约80米,每家门前是贯通的外走廊,两栋的走廊都对着大门前的上山台阶。南边的四楼西有半层是平台,平台上可看到潇水西岸。两宿舍楼相隔80米左右,进大门60多米就是5米宽的上山分层台阶,第二层台阶地面与二层楼齐平,顶层台阶地面在三层楼与四楼之间。顶层平地是饭堂,饭堂右侧是青石板的上山台阶,通向警通排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饭堂左侧也有上山的台阶,再上一层的平地,就是两座二层楼的办公楼。办公楼二楼与上一层平地的平齐。再向上的台阶通向山顶平地,那有大礼堂和篮球场。礼堂的东边是围墙环绕的军械库。军械库与后山的大院墙外是满山坡的桃树,仓库有直通后山公路的门(大院的后门)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办公楼二楼向上及左右的山坡,古樟树遮盖,散落着几栋当年洋教会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据说是美国人的资产) 。分区依山而建的房屋都是青砖青瓦。洋教会的建筑是黑瓦,其室内都是敷设木板。</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坡北边有一栋座北朝南的两层半砖木结构教会小楼,室内是的架空地板,房间的墙在下面由一个个拱形通风的门洞支撑着(称为狗洞),离地1.7米左右架着地板。门洞支撑架空地板通风防潮,以应对潮湿寒冷的湘南冬春。这个拱形门洞支撑架空地板的两层小楼,居住着四家。</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教会楼东端从下(图)到上(图)至山顶的台阶(2023)</span></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到旧地,教会楼东端上山的台阶还是当年原样,保留着40余年前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山坡上的大院里没有汽车路。车只能到大门口或经后山公路到山顶军械库。70年代初汽车路先从后山公路通到山坡中部的北办公楼,以后又从山下大门南边围墙开了机动车的门和路,上坡的汽车路贯通到南办公楼。山顶的大礼堂是50年初建的砖木结构建筑,立柱都是木柱。70年代几乎重建成砖混结构礼堂。从山下的大门到山顶礼堂看场电影,要登多少上山的台阶。</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6年零陵军分区</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区大院是个很有特色的大院。有办公区、家属区、生活区,有卫生科{所}饭堂、招待所、服务社、篮球场、澡堂(那时的家里大多都没有卫生间) 等。大门口家属楼以上,全是绿树遮盖。在办公楼二楼外平地可看到潇江水和潇江西岸。依山看水,可称小城中“山坡林中的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原零陵军分区和地委大院旧址上的零陵东山景区南区(2023)</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上部绿树遮盖处是军分区旧址。现保留的原地委两栋红砖二层办公楼,一墙之隔的坡上绿树处,从左至右依次是分区招待所和两栋办公楼旧址,左边的坡上招待所东头,就是居住的拱形门洞架空地板教会楼旧址。山顶是分区礼堂旧址,右边与现景区武庙交界的绿树处是分区教导队的教会楼旧址,从那向右一直到山下街道,依次是办公楼、宿舍区、食堂、两栋家属楼、分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0年代零陵地区党政军机关搬到冷水滩,撤地区改为地级永州市。后来以原分区大院旧址南边围墙外的高山寺为主题,在军分区和地委大院、高山寺的旧址上,建了零陵的东山景区。除保留原地委两栋二层楼的办公楼外,原军分区和地委大院的建筑都已拆除。如今原零陵军分区已没有物理上的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日东山景区的高山寺及武庙,重建规模超大,此前的历朝不会有此规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教会楼里的军人父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零陵(永州)古代的府,因潇水而交通便利。近代西方的传教士也涉足这小城。在军分区大院山坡上,散落几栋当年洋教会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据说当年尼克松到访中国,带来美国在华资产清单中有这些房产。那栋二层半的洋教会小楼,军分区入驻后,简单改成东西两端楼上楼下各一户共四户的分区领导住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背后教会楼西端(1976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会楼拱形的门洞就是架空层,室内木地板就架在门洞之上。小楼座北朝南,东西两端有外挂的入户台阶。走上台阶的外挂门亭就是入户门,进入户门是6平方左右的门厅,门厅有上二楼的楼梯,以及一楼四个房间通向门厅的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会楼改的住房,有些不实用。这就是我们在零陵的家。在那度过小学(68年复课上过半年)、中学的日子,走过知青、大学到参加工作之路时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楼西胡松政委家。68年刚到零陵时我们的家在一楼东,那是原强司令员家。隔壁一楼西是胡松政委家。胡松政委是老资格,抗战初期入伍,行政11级,55授上校。63年任零陵军分区副政委,68年初任政委(临时党委书记),69年调岳阳军分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胡政委家东源、东朝两个儿子,是当年分区院里的大孩子。东源是零陵一中的“老三届”高中毕业生。父亲刚到零陵还找他了解零陵红卫兵情况。记得东源那时在家看二战太平洋岛屿战争的书,研究战亡和战伤的比例,至今还有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9年东源和我哥一起入伍,后来入学南京工程兵学院,并留校一直在那工作。东朝随后也入伍,也在部队入学。记得在上海读书时,还与在上海实习的东朝相聚,毕业后在厦门军代处作军事代表。未曾见面的东源妹妹,据说初中毕业就入伍上军校。99年三兄妹同回老干休,称胡家回来三个大校。胡松叔叔80年代初离休和父亲在同个干休所,99年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楼西孟范连副司令员家。孟副司令员也是老资格,行政11级。63年在零陵任分区参谋长,后任益阳军分区副司令,68年回零陵任分区副司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孟副司令的夫人和平,和阿姨如同名字般的慈祥。他家儿子发小南昌,文革复课的小学、初中的同学。69年去当兵,后在长沙工程兵学校,并在那转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孟副司令三支两军时曾主持零陵东风大桥的建设,那桥至今仍是零陵城的标志性建筑。孟副司令离休后著有长篇回忆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30万字的纪实长篇小说《太行儿女》,是罕见的老八路创作小说。孟伯伯70年代末离休,后在省军区衡阳干休所离职休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楼东迟志远政委,发小鲁沙的父亲。69年从广州军区机关调到零陵后一直住这。迟叔叔也是抗战初期在山东参加八路军,55授少校,行政13级,早年在41军参加过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在战士作家高玉宝所在团(4纵12师35团) 任宣传股长时,发现、鼓励和支持高玉宝写书。迟叔叔夫人易阿姨,长沙人,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曾在地区卫生防疫站工作。鲁沙就取至山东的鲁和长沙的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沙是我初中、高中同校同年级的发小,每天一起去零陵三中(红旗中学) 上学。我们之间约定在家用笛子联系,吹简谱1﹒2是他找我,5﹒6是我找他。如在家听到笛声我们都会到北面窗户伸出头,相互说事。鲁沙72年底高中毕业刚满18岁去当兵,入伍41军。驻地就是贵县,当年我们所在的144师营房。以后鲁沙提干并参加79战争,战后调到广州警备区武装部。几年后转业在广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迟叔叔是首届(1971)中共零陵地区委员会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分区党委副书记。70年代未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80年代初离休,与朱江等父亲老战友都在广州省军区白云山干休所离职休养。90年代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教会楼下的门洞已封闭(2002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百年前的楼现已无踪迹</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旧址已是东山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小楼改造,将北延伸的厨房和杂物房改造成卫生间和厨房。在此之前楼里没有卫生间,是使用楼外山坡上的公共厕所。上图左侧的青砖部分是改造建的厨卫。图中可见西边的阳台及通向东边阳台的门,改造后家就搬到一楼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楼东杨国栋副司令员家,是我家隔壁邻居。杨副司令员是当年撤销南京军事学院,从那调到零陵。也是老资格,行政12级。标准的山西老八路,55授中校。早年在47军,建国前47军的营长,去过朝鲜抗美援朝。杨叔叔的夫人陈阿姨是湖南湘西人,47军湘西剿匪时跟着部队,去过朝鲜,是47军抗美援朝时的卫生员。在地区邮电局卫生所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叔叔刚到零陵有个趣事。杨副司令是山西人,刚来时打电话。拿起电话说:我是杨国栋。接电话的参谋一听,什么” 170(吆拐洞)”(军人1读吆、7读拐、0读洞) 。以为是特殊呼号,惊叫170是什么代号。从此杨叔叔在分区坊间就有“170”的别称。父亲有时见到杨叔叔,也常打趣说,170(吆拐洞)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叔叔是分区党委副书记,管着分区大院里的大小事。他最讨厌军人手抄在裤子口袋里,天冷时有干部战士手抄在裤子口袋,只要杨叔叔看到,肯定一顿训。他带分区机关野营拉练,全程徒步行军,身体力行,大院里干部战士口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两家走廊有个门是相通的。杨叔叔家小四丫头跟妹妹是小学、中学同学。两孩子从走廊门一会儿到她家,一会儿到我家。杨叔叔家的保姆老阿姨,从带杨家老大起一直带到小四。后来又带老大、小四的小孩,真是一家亲。父亲有时从走廊过去找杨叔叔,陈阿姨会拿出花生米,两老头竞然以酒代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72年我们在零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家不知不觉10余年的隔壁邻居。80年代初杨叔叔也离休到长沙,在长沙省军区左家塘干休所离职休养。那年跟着老爷子到左家塘干休所看杨叔叔,打招呼还是170(吆拐洞) 在家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叔叔走后,陈阿姨跟着小四,住深圳、广州。记得在深圳去看陈阿姨,她还是当年那样心直口快,带着湘西口音说:你爸爸身体还好吧?要是你爸爸当年留在地方,也到省里了…如今杨叔叔和陈阿姨都已远去多年。那代军人父辈邻居,久久的留在脑海。他们的神态至今仍能在眼前祯祯浮现,永远怀念杨叔叔、陈阿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何子英副政委家调来住二楼西,我们两家楼上楼下。何副政委从广州军区调来,坊间传说是情报部,当年常去香港。沉默少语,口风严谨,见到孩子们微笑不语。看起来真象从事情报工作的。何叔叔当年在地区支左,带五万多民兵会战湘黔-枝柳铁路,任湘黔枝柳会战零陵分指政委。分区张秀珠副司令任分指指挥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何叔叔的夫人裴阿姨,在地委组织部管干部。那年何叔叔两个在41军当兵的儿子探家,裴阿姨带着他们看父亲。父亲见到他们说:小军官回来了。探家的老大是连排长,还跟警通排切磋刺杀动作。借支空枪两兄弟在楼下研究刺杀动作,军二代精武之气昂然。不久何叔叔家调走,80年代初在长沙省军区左家塘干休所离职休养。后来转点到广州干休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零陵军分区笫四届党委会成员(1979分区礼堂前)</span></p> <p class="ql-block"> 张本林司令员/书记(父亲左6)武祚春政委/副书记(左5)杨国栋副司令员/副书记(左7) 王立三副政委(左1) 一排应是常委,其余不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楼西武祚春政委家。何叔叔家调走不久,武政委调到军分区住二楼西。那年“批林批孔” 发小亚非说,刚来零陵看到街上的标语”万炮齐轰张本林” ,问他老爸,才知道张伯伯就住楼下。司令员和政委楼上楼下,武政委是父亲搭档8年的政委,军政相处融洽无间。第四届党委会委员会合影,他们都穿着同样的皮底布草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武叔叔也是抗战初期入伍的老八路,55授少校后晋中校、上校。早年在42军,曾在广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郴州军分区、长沙警备区任职。武叔叔到零陵时我已是下乡知青,回家院里碰到武叔叔,他总是直呼我名字说,你爸在家吗?武政委夫人谭阿姨,到零陵前曾是长沙中山路百货大楼总支书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武叔叔家四个儿子,老二小兵也是知青,曾与我同在株洲。从株洲机务段司炉考上大学,直至株洲市府副秘书长。按老爷子的话,武政委家孩子的职业军、民、商丰富多样。有公务员、老三军分区大校司令员、老四下海当老板。父亲离开零陵,武叔叔仍在零陵军分区。两年多后到长沙与父亲同一个干休所离职休养,又相聚一起。在院里碰见武叔叔,仍是直呼我名字说,回来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与武叔叔在干休所一起30余年,从零陵起两个老兵在一起近40年。他们在所里一起相约钓鱼、一起散步。经常串门看望。那年武叔叔家的老二小兵给家里装管道煤气的暖气,当时很超前的家用暖气系统。老爷子过去一看,立马让原班人马到家照价安装,从此在没有集中供暖的长沙,近20年能舒适过冬。老爷子提起这事会说,这可是武政委家的小兵引进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晚年的武叔叔曾长时间住院,有天老爷子要我准备些海参,他要带着去看看武政委。老爷子说,武政委是和我一起8年多的政委,他比我年轻几岁啊。前几年武叔叔在163医院走了,寿至92岁。当年武叔叔直呼名字叫我的声音和神态,至今仍在回响和浮现,那是永远今人怀念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3) 在零陵的那些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到零陵,初期是带部队干部三支两军。恢复地方各级党政机构后,任革委会主任及党的核心小组长,接触和工作对象多是地方干部。那时很少有星期天休息,晚上开会是常态。革委会在原专员公署大院,分区大门斜对面两百米左右是专署大门,但分区进大门还要登数段台阶才到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的工作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69年珍宝岛之战后不久,全国战备准备打仗。那几年父亲在革委会开会常到深夜,他常随身带着那支精致小巧的勃朗宁手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战备等级最高是1971年的国庆节前后(9.13事件后)。突然分区饭堂军人带枪吃饭,干部斜挎着54手枪、战士大背步枪、冲锋枪。饭堂里弥漫着枪油味。晚上家门山坡树阴下有全副武装的哨兵。父亲夜间去地方开会,警卫员背着冲锋枪跟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年后地委恢复,下属机构逐步建立。地委又回到在原地委大院办公,与分区大院一墙之隔。在分区办公区北边围墙有小门通地委大院。去地委就便捷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那辈人,没有想到如今的请客吃饭应酬已成灾害。在那个年代,老爷子说,那些年分区要请人吃饭,只有卖旧报纸的钱。在机关食堂司务长办公室摆个桌子请客,陪客要交钱。没钱请客,谁请谁出钱,每月发薪金时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还有个奇特现象,分区领导都是端着荼杯去党委会议室开会。后来知道那是在家泡好茶去会议室,茶叶自理。在144师,也是师领导齐刷刷拿着茶缸下班回家。值班室的警卫员会说,师党委会议室的会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从广西到零陵,地方部队的大院在城市。生活方便,与社会接触多。68初到零陵,小学因文革也停课,复课后插班读了几个月的小学,等着中学复课上初中。那时军分区南边围墙外就是零陵县第三小学。教舍、课桌都不如贵县的部队小学。老师、学生一般讲地方话,分区的孩子讲普通话,有的到学校讲地方话。零陵话开始有些听不懂,很快就听没有问题,讲还不行。从部队小学走出的孩子,有些根植一生的秉性,与地方的同学和社会有个适应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分区的大孩子随着文革军二代的当兵大潮,69年初起开始去当兵。坊间有传:“子承父业,理所当然”之说。那几年军二代15、16岁入伍当兵很多。也有的后来成为军中担大任的栋梁之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分区大院去当兵的孩子 (69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前左起东源、南昌、东朝后左起喜荣、湘绥、张恒(哥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地方各机构被冲乱,地方干部下放劳动。68年妈妈随父亲到零陵没法安排工作,在144师停薪留职(后来部队为此落实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后,革委会是党政合一,初期取消局、处、科,下设部门称为组。恢复的下属机构(局)初期称为服务站、战线领导小组,妈妈调转安排到地区工业服务站(工业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她告别10余年的部队幼儿园主任生涯,从部队工作转到地方,从幼儿教育转到地方行政管理的二次转业。妈妈的第一次转业是1954年10月,127师炮团副连级文化教员转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妈妈在零陵换发的转业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制缩短,中学四年。很快大院里我们这批孩子,72届高中毕业生,73年初毕业。与往年一样,大院的孩子会去当兵。72年底征兵命令强调要年满18周岁。由于文革的停课复课,72届汇合67、68两届小学毕业生。学制的缩短,大院的孩子高中毕业大多都不满18周岁。也许是对前几年部队子女入伍的整顿,也许是知青下乡政策上的保护。73年初我们这批16、17岁的大院孩子,成为大院首批知青,为大院孩子当知青开了先河</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步入1700万知青群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在知青农场, 作为先代会代表参加县先进知青代表大会。回家后父亲高兴的说,奖状挂在墙上,我家也有知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回知青农场在分区山顶后门外(197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时人事清理档案,发现档案里有1986年零陵知青办发来(本人不知)的函:根据X号文件,工龄从73年3月知青下乡起计算。告我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百感交集泪目片刻,知青岁月,青春磨难的精神财富。知青,铭刻在心灵的称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3) 告别零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80年代,部队开始干部年轻化。有次父亲上大山看一个哨所,据说山顶的哨所建立以来,从没有分区领导去过。父亲回来感慨说,年纪大了,山也上不去了,是战士拉着扶着才登上去。现在就是山上有枝枪,都捡不回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1979年雪中在家门口去办公楼的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80年代初地方部队干部严重超编,分区领导除多个副职外还有顾问。79战争后163师(原144师)周锡铭副政委、丁文龙副师长下来分别任顾问和副司令。周锡明顾问和丁副司令,抗战与解放战争之交时入伍。父亲在贵县144师时就认识,那时他们是团的干部, 10多年后又在军分区共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天偶然在家,刺耳的电话声打破寂静的凌晨。冷水滩铁路地区急电,其辖区突发旅客列车追尾,发生客车箱脱轨、倾复的重大伤亡事故。那时有事还是找解放军。父亲听完电话,即要通丁副司令,派他带人赴现场处理并通知地委值班室。事后父亲说,就丁副司令年轻啦,50岁出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周锡铭叔叔是从144师红军团(430团) 走出,79年作为师副政委加强163师炮团出境作战。记得第一次见到周叔叔是79年底在揭阳馒头山,周叔叔称父亲“司令官”</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性格豪爽、直率。周叔叔夫人李阿姨,细声细语。82年56岁的周叔叔离休,在省军区株洲干休所。大儿子周明,野战军营房里长大,那时在株洲军分区军械修理所。周叔叔身体健朗,进所几年后,在163医院作小手术,突发心脏病意外的过早去世。最后一次见周叔叔,还是在他家搬进株洲干休所不久。周叔叔走后不久,李阿姨也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在一线打过大仗,深知部队打仗干部要年轻化。79年广西边境战争,分区派干部组训补充团。父亲说,期待有机会参战,我们这个岁数,是最后一次参战机会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爸爸妈妈在分区礼堂门前(1980)</span></p><p class="ql-block"> 分区砖木结构大礼堂建于1951年后原址重建砖混结构礼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父亲50年代30岁正团、36岁副师;60年代46岁正师。按父亲所说,那时侯我们部队高中级干部和美军一样年轻,到了80年代就严重老化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年父亲书呈省军区刘占荣司令员,主动请求退下来, 半年后终于批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占荣,百岁红军老战士</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14岁参加陕北红军,是获三级八一勋章的老红军。曾任广州军区炮兵政委、41军政委,1980年起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84年在长沙离休。2019年父亲在163医院住院,正巧刘司令员就在隔壁走廊端头的病房住院。在病区走廊两轮椅相遇打招呼、聊天。没想这30多年后相遇,是最后的相见。2020年10月刘司令员走了,寿至100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刘司令员就主动退下来的事,专门找父亲谈话。问</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退下来谁能接?父亲推荐70年</span>代<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分区的李国玺参谋长(后调郴州分区任副司令)。李解放战争入伍,此时任军分区正职算年轻的。红军、抗战、解放是当年军中的三茬人。当时军分区正职大多是抗战初期的老兵,随后军、师抗战老兵大批离休。李到零陵军分区任司令员不到两年,升任省军区副司令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零陵军分区还有几位解放战争入伍的领导,在军、师抗战老兵退下的83年越级提拔。谷善庆:1978-1982零陵分区副政委,后越两级任省军区政委、后广州军区副政委、成都和北京军区政委。金锋:1971-1976分区政治部主任,由副政委越级任省军区副政委、后政委。那年谷、李、金曾一起到干休所看老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新老交替,部队老干部大规模退下来之前,父亲主动退下来,让年轻人上来。那年还有不少军人父辈主动高风亮节退下来。有位55岁的军分区政委主动退,后跟父亲同在五里牌干休所。那是个精力充沛、清醒、豁达令人敬佩的老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海南到粤北、从广西贵县到零陵,零陵是父亲工作时间最长的驻地。在零陵任军分区司令员14年,肩挑地区党政军9年,经历特殊历史时期的风风雨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6px;">我们在分区礼堂前的球场(背后围墙外是高山寺197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在这相继长大,小学、中学、当兵、知青、</span>大<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学、社会…。众多军人父辈的身影、大院发小的音容、零陵小城的山水,永远地留在脑海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言是耳朵里的乡愁,多少年后偶而听到曾陪伴多年的零陵话,顿有乡音的亲切。那是家乡的感觉,营房长大的军娃,营房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span></p> <p class="ql-block">下章节: </p><p class="ql-block"> 二、父亲和军人父辈(9)</p><p class="ql-block"> 5、离职休养怡养天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