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丨《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

思语革言

出版社的介绍:<div><br>红军长征,是人类的伟大史诗。本书从长征叙述史和长征出版物版本学的独特视角解读长征的历史。<br><br>作者历时十年,集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之大成,系统挖掘和研究国内外记述长征的各种早期珍稀罕见的书报刊史料,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长征早期著作的写作、编辑、翻译、出版和传播,以及产生巨大而深远历史回响的历程,是进行党史、军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研究长征意义和影响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填补了长征研究的空白。</div> 精彩书摘: <h5><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传奇。</b>无论是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范畴,……长征,不只是中国革命传奇的名片,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底片;不只是中国从苦难辉煌走向繁荣富强的文化底色,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本色。</h5><h5><br></h5><h5>“长征”一词,自唐宋以来均有文人骚客或史家吟唱使用,李颀《古意》诗曰:“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王昌龄《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在中国古代诗歌里,长征的意思也只是指长途旅行、长途出征而已,<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使长征真正成为“世界语言”,成为“英雄创世纪”,成为一种人文精神,还是要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得益于毛泽东。</b></h5> <h5><b><font color="#39b54a">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如下评述:<br></font></b></h5><h5><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5><h5><b><font color="#39b54a">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font></b>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b><font color="#39b54a">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font></b></h5><h5><br><font color="#333333">从此,长征成为红军的口头禅;从此,长征成为革命的代名词。而</font><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毛泽东也是“长征”最早的歌者和书写者,是长征历史记忆建构的奠基者。但是“长征”作为一个革命的名词或历史概念,最早并非出自毛泽东的笔下</b>,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逐渐确定下来的。</h5><br><h5><b><font color="#39b54a">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说:“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font></b>这是中国革命文献中,把自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于10月份开始撤离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大撤退行动,<b><font color="#39b54a">第一次以“长征”这个词语来进行表述。</font></b>这份红军的布告署名为“红军总司令朱德”,但据说起草者是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红星报》主编的陆定一。</h5><h5><br><b><font color="#39b54a">中共中央真正公开以文件的形式确定“长征”这个历史概念,是1935年11月13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font></b>该宣言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11月28日,毛泽东、朱德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中再次提出,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h5> <h5>综上所述,<b><font color="#39b54a">“长征”“二万五千里”和“万里长征”,以名词概念的形式,是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前就已经提出。</font></b>由于受当时人文、地理、战争和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长征”等概念还没有被中共中央和红军部队统一和广泛使用。到1936年7月6日,任弼时在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电报中还依然称红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为“远征”或“长途远征”。因此,把所有红军部队的战略转移都统称为“长征”,则更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br><br>1936年8月5日,因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来访,毛泽东和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和部队,“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意达,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b><font color="#39b54a">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伴随着征文活动的展开和《长征记》的编辑出版工作,“长征”“二万五千里”“二万五千里长征”“万里长征”才开始真正逐渐进入历史,深入人心。</font></b><br><br>但在那个时候,除了中国共产党人,人们对中国工农红军的了解和想象,依然停留在被国民党政府和十年新闻封锁的老旧印象上……世界,对长征更是一无所知。<br><br>那个时候,长征,对世界来说,是一个传说。<br><br><b><font color="#39b54a">世界究竟是如何知道这个传说的呢?<br><br>到底是谁最早记录或口述长征的呢?</font></b><br><br></h5> <h5>本书共分为九章,采取章回小说章节标题的形式,分别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长征叙述史上的九个“第一”,简要说明如下:<br><br>——1935年10月,<b><font color="#39b54a">陈云</font></b>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并化名“廉臣”著述《随军西行见闻录》(1935年8月写于上海,1936年2月发表、7月出版)和《英勇的西征》,成为<b><font color="#39b54a">向世界宣传报告长征第一人。</font></b><br><br>——1935年12月30日,<b><font color="#39b54a">朱瑞</font></b>在《战士》报发表《伟大的一年,艰苦的一年》,成为<b><font color="#39b54a">中央红军综述报道长征第一人。</font></b><br><br>——1935年至1937年间,<b><font color="#39b54a">范长江</font></b>在《大公报》发表系列报道,并出版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成为<b><font color="#39b54a">中国记者报道长征第一人。</font></b><br><br>——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b><font color="#39b54a">邓发</font></b>化名“杨定华”在巴黎《救国时报》连载<b><font color="#39b54a">发表《雪山草地行军记》和《由甘肃到山西》,随后与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一起汇编成《长征记》,成为第一部完整口述长征的著作。</font></b><br><br>——1936年12月,英国传教士<b><font color="#39b54a">薄复礼著述《神灵之手》,是唯一亲历长征的外国人的长征口述史。</font></b><br><br>——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名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和部队发出信函、电报,为出版《长征记》特发起集体创作征稿启事,第一次号召红军长征亲历者集体回忆长征,也是中共和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开展大规模的文化征文活动。<b><font color="#39b54a">《长征记》征文由徐梦秋、丁玲负责编辑整理为《二万五千里》,直至1942年11月定名为《红军长征记》,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刊印,成为第一部长征集体口述史。</font></b><br><br>——1937年7月5日,“红色牧师”<b><font color="#39b54a">董健吾</font></b>化名“幽谷”,在上海《逸经》杂志<b><font color="#39b54a">发表《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是第一部在国统区综述报道长征的纪实作品。</font></b><br><br>——1937年10月,美国记者<b><font color="#39b54a">埃德加·斯诺</font></b>根据1936年9月至10月间采访毛泽东和红军将领的材料,在美国《亚细亚》(ASIA)连载<b><font color="#39b54a">发表《长征》(Long March),中文由汪衡最早翻译为《两万五千里长征》</font></b>,同年11月8日在《文摘战时旬刊》第五号开始连载,是<b><font color="#39b54a">第一部外国记者完整记录长征的作品</font></b>;1938年1月1日,上海黎明书局出版了<b><font color="#39b54a">《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一部以“长征”作为书名的单行本图书。</font></b><br><br>——1938年10月,著名文学家<b><font color="#39b54a">阿英编辑的《西行漫画》</font></b>在上海出版,因条件限制将<b><font color="#39b54a">漫画作者黄镇误为萧华,是第一部以漫画表现长征历程的艺术作品。</font></b><br><br><b><font color="#39b54a">一部长征叙述史,就是一代人的革命史。</font></b>诚如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的《长征》一章中所言:“<b><font color="#39b54a">这是一次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font></b>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牺牲和忠诚,而像烈焰一样贯穿着这一切的是这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绝不向人、向大自然、向上帝,或者死亡屈服认输——<b><font color="#39b54a">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已经载入了现代史上这部无与伦比的史诗中了。</font></b>”<br><br><b><font color="#39b54a">——世界,就是这样知道长征的。</font></b></h5> <h5>长征是中华民族开始崛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红色起点,它对21世纪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或许已成为是一个“神话”,但它却是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崭新阅读文本,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财富。<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font color="#39b54a"><b>——长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长征,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的。</b></font><br></h5> <h5><font color="#9b9b9b">摘抄/编辑:杨思革</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