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欧肯河 我上山下乡的地方

原上艸30068194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郑茂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原上艸</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到大兴安岭,我感到一切都非常的新鲜、新奇、新颖,这儿的气候、风土、人文、山水、风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这儿的居住条件是过去从未享受过,毛毡帐篷、杨木杆床、榻榻米包括取暖的铁炉子等都是第一次享用。每天工作是上山或到河套打烧柴,大兴安岭冬季的气温一般在零下30度左右,最低达零下40多度,没有烧柴是无法过冬的。主食是大楂子、高粱米、窝窝头,每周能吃上一、二顿馒头、面饼。副食则以白菜、土豆为主,偶尔也有一些猪、牛肉等,当时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起先八连和营部住在一起,第二年春天,因工作需要连队搬到欧肯河畔与呼盟欧肯河农场种子队为邻。达拉滨——古里公路,欧肯河桥是咽喉,八连的主要任务就是修通欧肯河桥。桥梁的设计桥墩是钢筋混凝土,桥面是两层松木连接,用钢筋固定,然后钉上松木板,并安装桥梁扶手。当时我们这些上海知青对修桥的知识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在大兴安岭特区和营部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河边的小山上建起了小发电站。主要的造桥设备就是两台柴油卷扬机、两台柴油搅拌机。一开始,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土篮子挑沙备料,从河套到桥边一次来回有200多米,每天要挑十多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备足了黄沙。由于大家工作比较卖力,许多人稚嫩的肩膀都磨出了水泡。随后,就是跟车在大杨树煤矿附近的一条河滩上拉河流石作为混凝土桥墩的骨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我被安排开卷扬机打桥墩,就是用卷扬机拉起一个两吨左右的铁锤在定制的护桶内猛烈撞击,一直到岩层,然后下钢筋,灌混凝土。在灌最后两个桥墩时,由于潮水迅速上升,无法下护桶建桥墩,在上级的同意下,桥的中间一跨,全部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所以竣工后的欧肯河桥桥面不全是木头的,中间一段是水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造桥过程中有很多事情印象也是深刻的,记得每次灌注桥墩,都要全连同志全力以赴一次成型,才能保证桥墩的质量,所以我们每完成一个桥墩大家都感到很累,而且都是干到傍晚。还有桥面的松木是林场拉来的,要求长10米,大头直径在80公分以上,抬这样的松木需要8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卡钩子和抬杠,前面4个人,后面4个人,其中1人还要喊号,要求齐心合力步调一致,不能丝毫偷懒。一次,刘指导员嫌抬木头进度慢了,说过去在林区也抬过木头,明天我去照量照量。第二天,他到现场只抬了几根木头,就感到力不从心,往后再也不说不使劲之类的话了。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欧肯河桥如期顺利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顾40年前造桥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听说欧肯河桥边又造了一座新桥,你要知道我是多想再赴欧肯河看看欧肯河桥,并留下一张照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