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至殿上村

行走者

<p class="ql-block">  <b>每次登罗山,站在山脊都会多看一眼山腰许多高低错落的红色泥土砌起的瓦房组成的村落。</b></p><p class="ql-block"><b>  大约十年前的端午期间陪在南昌工作的同学去了一次罗山,那也是我第一次开车上罗山。因为崇仁三山方向登罗山的道路被雨季的暴雨冲刷后有一段塌方,所以我们是从丰城的洛市镇绕道上的罗山。那次是从殿上村进的罗山茶园停车场,而后从门楼岗村下山。只记得当时进停车场经过了一个小村,路边只有几栋砖瓦结构的民居。因为房屋边还是盘山路,所以无法留意房屋后面的情况,当时也不知道那就是殿上村。返程的时候是往门楼岗村方向下山的。车行几分钟就到了门楼岗。我们下车,站在村庄前的路边看了看村庄。村子的民居大多数是用红色泥土夯实的泥巴墙做山墙,并且沿山坡从低到高不规则地排列。橙红色的山墙、幽黑色的泥瓦、青黛色的台阶、透明的山涧溪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后来经常听朋友说罗山那边丰城的殿上村是一个有大量的土墙屋沿山腰错落分布的村庄,最近也成为了周边城市民众的打卡地,也有人称之为“云上人家”。我总是以为我那次看的那个村就是殿上村。直到这次我才清楚了,上次我们停车看的那个是门楼岗村,那个罗山茶园边停车场附近的村落才是殿上村。</b></p><p class="ql-block"><b> 这不,周末几位文友相约登罗山,终于一睹殿上村采风。 </b></p><p class="ql-block"><b> 殿上村,位于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山深处,大约在明末清初,傅氏村民因躲避战乱,选择距罗山山顶约两三百米的山腰建村。也许是因村庄位于位于罗山谌母殿前,最早被称为“殿前”,后改称为殿上村 ,隶属于丰城市洛市镇小溪村委会。</b></p><p class="ql-block"><b> 车沿罗山靠近山脊的公路向西,在靠近茶园停车场附近右拐,行驶约两分钟再左拐约三四百米便可以看见一栋栋红壤夯成的土墙为山墙的民居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凹型山腰。这便是殿上村。</b></p><p class="ql-block"><b> 构成凹型的两座山体分别是东南西北走向和东南东北走向,山谷为弧形。东南西北走向的那边房屋更多一些。整个村庄大约四五十栋民居,除了几栋是九十年代前后的砖木结构的民居外,几乎都是土墙屋。 几十栋民居上下大致十排,多的一排有五六栋,少的只有两栋。除了进村的那条200米左右的路是平整的,前后左右的房屋之间多以台阶相连。 房屋星罗棋布,台阶也纵横交错,最长的一条据说有一百多个台阶。 </b></p><p class="ql-block"><b> 最早殿上村民以茶叶、油茶种植为主业。现在罗山风景区建设已显雏形,村民又以罗山茶油、茶叶、蜂蜜、霉豆腐等罗山特产作为旅游业的延伸产品从事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罗山一带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清代《丰城县志》、《崇仁县志》都收录了唐代诗人曹邺的《罗山徵君隐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只因光武恩波晚,岂是严光恋钓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曹邺字业之,广西桂林人,大中四年(850年)进士,曾官祠部郎中、洋州刺史。诗歌描写的是在罗山的罗文通并以严子陵相比拟,其中“扫叶煎茶摘叶书”说明在曹邺生活的那个时代罗山就有了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与生产</b>,<b>但这时的茶叶也只是寺庙僧侣和香客们品茗的专用品。殿下村民将其移植到村的四周山腰大面积种植,再加上制茶工匠精细的传统制茶工艺,将罗山高山茶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上等茗品。崇仁县三山一带的“大碗茶”,是崇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茶俗文化,那里的茶馆里使用的茶叶几乎是一色的罗山高山茶,没有农药的污染,尽取罗山天地之精华,丝丝甘甜,韵味悠长。 </b></p><p class="ql-block"><b> 据小溪村委会老支书傅书记介绍,殿下村人口最多的时候有近三百人,现在很多人都进城或搬迁下山了,但仍然有六七十人在村里。所以,尽管有几栋老房子有少些坍塌,但村庄几乎保留了村庄最为鼎盛时期也是最为原始的状态。我们不时听见十分清晰的鸡鸣犬吠和清脆的鸟鸣声交汇在一起,看见洁白的山茶花在深秋的山间绽放,也不时地看见从山上劳作而归的老姥,拾阶而上的老翁,在禾场上追风的少年,村前的小阔场上停放着几台村民自己的小汽车。</b></p><p class="ql-block"><b> 时近中午,我走在村前的水泥马路上。深秋的太阳显得十分温和,天空湛蓝,大山的颜色五彩斑斓。抬头仰望着在色彩斑斓的山腰中镶嵌的一栋又一栋的土坯房,一层又一层,高低错落;不时又从一栋又一栋的房顶或瓦缝中飘起的炊烟,一缕又一缕,如梦似幻。</b></p><p class="ql-block"><b> 我想,有如此泥土气息,又有人间烟火味的云上人家,这才是殿上村最美丽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