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登罗山,站在山脊都会多看一眼山腰许多高低错落的红色泥土砌起的瓦房组成的村落。<div> 大约十年前的端午期间陪在南昌工作的同学去了一次罗山,那也是我第一次开车上罗山。因为崇仁三山方向登罗山的道路被雨季的暴雨冲刷后有一段塌方,所以我们是从丰城的洛市镇绕道上的罗山。那次是从殿上村进的罗山茶园停车场,而后从门楼岗村下山。只记得当时进停车场经过了一个小村,路边只有几栋砖瓦结构的民居。因为房屋边还是盘山路,所以无法留意房屋后面的情况,当时也不知道那就是殿下村。返程的时候是往门楼岗村方向下山的。车行几分钟就到了门楼岗。我们下车,站在村庄前的路边看了看村庄。村子的民居大多数是用红色泥土夯实的泥巴墙做山墙,并且沿山坡从低到高不规则地排列。橙红色的山墙、幽黑色的泥瓦、青黛色的台阶、透明的山涧溪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iv><div> 后来经常听朋友说罗山那边丰城的殿下村是一个有大量的土墙屋沿山腰错落分布的村庄,我总是以为我那次看的那个村就是殿下村。直到这次我才清楚了,上次我们停车看的那个是门楼岗村,那个停车场附近的才是殿下村。<br><div> 这不,周末几位文友相约登罗山,终于一睹殿上村采风。 <div> 殿上村,位于海拔976米的罗山深处,大约在明末清初,傅氏村民因躲避战乱,选择距罗山山顶约两三百米的山腰建村。也许是因村庄位于罗山庙又称谌母殿附近,才被称为殿上村 。</div><div> 车沿罗山靠近山脊的公路向西在靠近茶园停车场附近右拐,行驶约两分钟再左拐约三四百米便可以看见一栋栋红壤夯成的土墙为山墙的民居高低错落地分布在凹型山。这便是殿上村。</div><div> 构成凹型的两座山体分别是东南西北走向和东南东北走向,山谷为弧形。东南西北走向的那边房屋更多一些。整个村庄大约四五十栋民居除了几栋是九十年代前后的砖木结构的民居外,几乎都是土墙屋。 几十栋民居上下大致十排,多的一排有五六栋,少的只有两栋。除了进村的那条200米左右的路是平整的,前后左右的房屋之间多以台阶相连。 房屋星罗棋布,台阶也纵横交错,最长的一条据说有一百多个台阶。 </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