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自开埠以后,华洋杂处,租界当局管得少,满清政府够不着,于是,经过多年发育,出现了一处类似飞地,造就当初大陆上几乎没有的“市民社会”、“商业社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你来自何方,广东人、山东人、宁波人、苏北人、苏州人、无锡人。甚至,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美国人、俄罗斯人,天南海北,五湖四海,不过,只要移居到这里,统统就成了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上海人的标志之一,是要讲一口流利的“上海闲话”,就是英语到了此地,亦变异为“洋<span>泾</span>浜”,且只存在于市区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吴语系中的上海话,作为一个地域、一方群体的特殊口音,说<span>着听着</span>,既不同于上海郊区,又不同于邻近的江浙,可谓独一无二,也难以复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人的特别,还在于这里曾是“冒险家的乐园”,多少人的梦想,在此实现。然而,普通市民所过的日常生活,按部就班,却有着自己的一整套规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当谁也靠不住的情况下,就只能阿拉自家作主,这倒逼了上海人的自立、自主、自治,并成为一种常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上海人不仅仅是自顾自,而且,既独立,又抱团,还讲秩序。曾经的黑社会势力,其形成背景就是小政府、弱政府,存在着大量管理空隙。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做大、做强,可以说,离不开上海这一片独特土壤,以及根深蒂固的“码头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人的日常生活,精明、精致,“螺丝壳里做道场”,“各家自扫门前雪”,亲戚、朋友之间,极讲究分寸感,“亲兄弟,明算账”,若即若离,平平淡淡,而只有这样子,相互关系才能够稳定且持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上海滩寸金寸土,人口稠密,相当的拥挤。上海人住的房子,可以小一点,大部分是石库门,然而,即使住一<span>间</span>亭子间,也一定弄得清爽、干净,自己住着舒服,别人看着利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的、用的东西,可以量少一点,简单一点,实用一点,不过,从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到“48只脚”的红木家具,却偏偏要追求可口,以及精巧,卖相要好,不可随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当初,上海人穿衣服,是绝对不马虎的,再节约的人,即使戴着假领头,出门之前,也必须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男的要头势清爽,西装领带,再加上尖头皮鞋;女的要烫头发,穿旗袍,着高跟鞋,还有首饰、丝巾搭配包包。只有把自己搞得“山清水绿”,内心才会产生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又是一商业社会,而交易的前提,是一定要讲规则,守信用,按照合同办事。在上海,朋友关系就是再好,也难以出现酒桌上拍胸口、打包票,第二天醒来,什么都忘记了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人凡是遇到所托之事,不会轻易答应,但是,承诺之后,一定认真负责地做到、办好。这种一是一 、二是二,“不唯上,只唯实”的做派,其背后隐藏着的软实力,是法治和制度,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是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海派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主体意识觉醒,生活方式加持,语言表达另类,很容易在一大群人当中,立即辨识出来,谁是那个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久而久之,“上海人”就变成了一只身份标识,一种共有的地域认同感:海派,洋气,现代,守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谢卫平</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