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北京的第一天是会议报到日,到酒店是下午15:00,估计还可以到颐和园拍日落,于是简单收拾一下就出发了。西苑地铁站出来,一路上浓郁的秋风扫落叶景象。</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公园门票真的太便宜了,成人票20元。北宫门进去,仁寿殿气势恢宏,殿前簇拥了大波游客,直接闪过了。</p> <p class="ql-block">径直来到昆明湖边,晚霞如丝,水面波光粼粼。北岸,万寿山上亭榭隐约,多宝塔气宇轩昂;西岸,远处的山峰朦胧叠嶂。</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飞檐翘角,如大鹏展翅。岸边垂柳依依,轻吐微黄。相传这知春亭为乾隆帝赐名,因此处遍植杨柳,每逢春来,这里的柳树必先萌发新绿,观一叶而知春也。</p> <p class="ql-block">走过知春亭便是一处伸出水面的半岛,也是观赏夕阳、日落的佳处,早已等候了不少的游客。他们未必对拍摄有多少兴趣,只是想坐在那儿,闲着发呆一会儿也是享受。</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p> <p class="ql-block">沿昆明湖东岸走过文昌阁,夕阳下的柳丝泛着暗红色,一群黄麻鸭悠闲地在水里晃荡,时而拍动翅膀,在湖面划出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爱题字写诗的帝王,颐和园里也留下了他不少笔墨。东堤御制石碑立于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阴刻乾隆御笔题写的诗文四首,描绘了昆明湖前身为西湖的西堤,改为昆明湖东堤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充分背定。其中石碑东侧的御制诗文写道:"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展拓湖光千顷碧,卫临墙影一痕齐。"</p> <p class="ql-block">位于十七孔桥东桥头的廓如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廓如亭坐北朝南,平面呈八方形,俗称八方亭。每面显三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0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夕阳透过亭角与亭柱空隙射出万道霞光。</p> <p class="ql-block">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桥,它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全长一百五十多米,是我国皇家园林中现存的最长的桥,因有十七个桥券洞而得名。桥头及桥栏望柱上雕有五百多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桥栏的两端有四只石雕的异兽,威猛雄健,是清代石雕艺术品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桥面游人如织,"乾隆爷"正哼着小曲和"格格"们陶醉在夕阳下的湖光山色里。</p> <p class="ql-block">夕阳已经把水天染为红色,湖岸边的游船只留下一条黑色倒影。</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桥的西端,也即南湖岛上桥的北侧岸边,网传的十七孔桥"夕阳穿金洞"就是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此时岸边已有人架好镜头等待着,但更多的是看热闹的游客。有人试图以桥为背景留影,但以我观察,由于地势所限,难以拍出满意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桥孔透露出金色光芒,十七个桥洞犹如十七盏红灯笼浮在水面。月亮早早出来了,高悬在略显昏暗的空中,似乎要偷看这人间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桥上依然人头簇拥,也许他们正在等待日落西山的那一刻,而他们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我镜头里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桥洞的金色渐渐暗淡,湖面只留下桥身灰白色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我突然意识到应该去桥上,亲眼目睹日落西山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虽然稍晚一步,但太阳还没完全坠落,它顽强地坚持着,仿佛是刻意等我的到来。天空映红了,湖水映红了,岸边的人们醉了。</p> <p class="ql-block">当落日终究隐没在西山中,天空变得灰暗,我伫立在东堤上,凝望天边,远处留下黑沉沉的逶迤山脊;近处,十七孔桥横卧于湖面,闪着灰白色的光,桥上的人流依然蠕动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