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虎丘

千年一叹

<p class="ql-block">  夜宿苏州中惠铂尔曼酒店。梦里仿佛听到“铮铮”剑吟,鱼肠剑出鞘。一剑鸣,三千多柄剑和吟,“唰唰唰”、“嗖嗖嗖”、“唆唆唆”、“锵锵锵”气势磅礴。看来该去凭吊一番虎丘剑池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15年的一天,公子光给哥哥吴王僚请安:大军讨伐楚国,大王在后方坐镇,运筹帷幄,还需要调度粮草,大王操劳国事辛苦了。臣弟在家略备薄酒,请大王吃个饭。</p><p class="ql-block"> 席上,专诸给大王献上烤鱼,从鱼腹中拔出宝剑,刺杀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大王卫士刺死。公子光趁机清除吴王僚的余党,自立为吴王,就是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的宝剑名声大震,是为鱼肠剑。</p><p class="ql-block"> 吴王阖闾非常喜欢宝剑,特别喜爱鱼肠剑。吴王阖闾死后,其儿子吴王夫差葬父于虎丘山,将鱼肠剑与偏诸等其它三千多柄剑陪葬,是为剑池。以后,吴王僚和专诸的死亡忌日,鱼肠剑总会悲鸣。吴王阖闾整顿政治,发展经济,重用贤能伍子婿与孙武,修筑阖闾城,扩张军队,征服越国,攻破楚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鱼肠剑悲鸣自己改变了春秋走势而被埋灭。</p><p class="ql-block"> 凭吊虎丘山,我并没有发现吴王阖闾的墓穴。据说,吴王阖闾的墓穴在剑池下。葬于水下,与几千年的中国丧葬文化格格不入。吴王阖闾的墓穴也成了千古之迷,我们姑且认为在剑池下。</p><p class="ql-block"> 凭吊剑池,历朝历代留下了许多墨宝和石刻。剑池前面颜真卿之子颜珺书刻“虎丘剑池”,只是“虎丘”两字因年代久远脱落,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苏州石刻名家章仲玉钩摩补刻,因此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东晋王羲之在左侧崖壁上篆书“剑池”;宋代米芾在右侧崖壁刻“风壑云泉”;还有唐伯虎、王鏊等其他名家的石刻记事。这些石刻是比剑池更加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珍惜。</p><p class="ql-block"> 凭吊剑池,凭吊吴王阖闾,更凭吊鱼肠剑。鱼肠剑据传是由春秋时期的著名铸剑师欧冶子所铸。欧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的鼻祖,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和若耶溪之铜,经过特殊的锻造工艺,制成了五口剑,其中就包括鱼肠剑。这五把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鱼肠剑因其剑身上的花纹犹如鱼肠,曲折婉转,凹凸不平而得名。也有人认为,鱼肠剑是因为藏于鱼腹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凭吊鱼肠剑,更惊叹于春秋时期的冶炼技术与锻造工艺。春秋时期的冶炼技术在青铜冶炼、合金配比、复合剑技术、铸造技术改进、冶铁技术起步、生铁冶铸法和钢的生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虎丘山,吴王阖闾的墓葬地,没见到吴王阖闾墓,却见到歌妓真娘暮。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因容貌姣美、擅长歌舞而名噪一时。她人品高洁,守身如玉,立志不受侮辱,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墓在剑池之西的虎丘寺侧。一缕香魂永留虎丘。历代文人墨客自发凭吊,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游历虎丘时,写下了《真娘暮》,表达了对真娘的怜惜之情。</p><p class="ql-block"> 一个春秋时期的霸主,一个唐代的苏州歌妓,死后同葬一山,都获后人凭吊。可见,人,可能在生前并不平等,但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人人都会死,死后一把土。</p><p class="ql-block"> 吴王阖闾死后约1100年,隋文帝杨坚因笃信佛教,下诏各州郡建舍利塔。隋文帝仁寿9年(公元601年),苏州在虎丘山顶上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砖塔建于公元959~961年。</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是一座平面八角形的七级砖塔, 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p><p class="ql-block"> 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其实,虎丘塔比“比萨斜塔”早200年,应该称比萨斜塔为“西方的虎丘塔”。</p><p class="ql-block"> 虎丘塔与吴王阖闾没有任何关系,却和苏州人民息息相关。虎丘塔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还是京杭大运河的航运标志。至今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游览,为苏州人民创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