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我的距离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文学与我的距离</p><p class="ql-block">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它关注人的命运与情感,展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法国作家雨果也曾说:“透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在我看来,文学无国界,它纯洁,它高雅,它犹如一方圣地,我一直深情地喜欢它、欣赏它、追求它。</p><p class="ql-block">少年时,我特别崇拜尼古拉 • 奥斯特洛夫斯基、周立波、魏巍、冰心等著名作家,觉得他们犹如天空中一颗颗星宿,是那么璀璨,那么迷人。但我读书极少,因为不好意思和父母要钱买课外书,当时家里日子拮据,勉强维持温饱。我读过冰心的散文《小橘灯》和《寄小读者》,还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闪闪的红星》《海岛女民兵》《暴风骤雨》等几部小说,这些小说是母亲读过的。冬子妈被凶狠的胡汉三放火烧死,刘大伯一家被渔霸残忍杀害,刚脱离旧社会的苦海而走上革命道路的赵玉林却不幸牺牲……每当读到这些悲伤的情节,我总是偷偷地流眼泪,和作者产生共鸣。我曾把保尔柯察金的至理名言工工整整地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时刻激励自己,发奋学习。</p><p class="ql-block">“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极其缺乏课外读物,每当新学期伊始,我都会把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从头到尾仔细读一遍。一盏青灯伴夜深,一篇好文暖心扉。通过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我知道“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是光阴似箭,韶华易逝,指尖如沙漏。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学习。读了大文豪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我非常敬佩这位藤野严九郎先生,他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地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批改作业。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热爱学生、理解学生,藤野先生具有伟大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影响了鲁迅一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学以致用。我真正能写篇习作应该是从读初中开始。我升入中学后的第一次作文是半命题:我爱xxx。老师板书作文题目后,我拿起笔,毫不犹豫地在作文本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我爱故乡的红高粱》几个字。时光犹如白驹过隙,沧海桑田,一晃过去四十多个春秋,这篇作文的具体内容我忘却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写这篇作文时得心应手,因为我对故乡的红高粱有种特殊的情结,是它哺育了我。作文纸写了三页。班主任刘老师对我这篇作文给予较高的评价。记得有“语言生动鲜活,内容真实具体,前后照应”等评语。刘老师的评语,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篇习作还作为范文,让我在班级朗读。这其间,刘老师还推荐我加入校园文学社,在文学社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探讨如何写作。我的散文《白》,是摹仿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绿》来布局谋篇的,文中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我心中的“白”。这篇散文被选入校园刊物《蓓蕾》。刘老师是引导我喜欢、爱好上文学的启蒙老师之一。</p><p class="ql-block">参加工作后,每天总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写日记、写作文,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练习册、日记、作文、试卷等,忙得不亦乐乎,自己反倒没写什么东西。忙,也许只是个借口,应该是惰性使然。</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走上教师岗位的第四个金秋九月,我要从扎鲁特旗鲁北一中调往霍林河的民族学校工作,这需要参加面试和笔试。笔试前夜,我猜想这次笔试的作文题也许和霍林河的发展建设有关,就查找了一些资料,提前了解霍林河的创业故事以及它的发展前景。果然不出我所料,第二天笔试的作文题目是《我向往的霍林河》。因为胸有成竹,作文时挥笔一蹴而就。基础知识和阅读题也不深奥,所以我的笔试分数比较高。</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自然风光最美,因为它凝聚了天地之灵气;有人说清晨的阳光最美,因为它给万物涂上一抹温暖的色彩;我说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最美,因为他(她)象征着希望与未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给自己充电。每天和孩子们一起陶醉在文学的字里行间,浸染在墨韵书香之中。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该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要终身读书学习,我亦如此。“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读一本好书,总能给我一些启发,一些感动。漫漫长夜,一册在手,仿佛步入美丽的精神家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霍林河工作二十多年,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曾参加过多次专业知识考试,每次作文时都能挥洒自如。2009年,在全市首次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中,我取得优异成绩,摘取了语文学科的桂冠。登上领奖台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鲜红的荣誉证书,至今仍然当作宝贝珍藏着。</p><p class="ql-block">要说文学与我的距离,应该先从学习写诗词谈起。诗词是最能抒怀言志的,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人头顶光环,具有一种荣耀,一种自豪。他是一个人才情的象征。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是诗词拉近了我与文学的距离。</p><p class="ql-block">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在2008年买了一台电脑,并且申请一个QQ号。因为很欣赏《在水一方》这部电视剧,更喜欢里面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所以取网名在水一方。记得当时还写了一首打油诗:“久在水一方,焉觉寂寞长。唐风传我语,宋韵伴韶光。”工作之余,我就在QQ空间里写几首小诗。那时我不懂诗词格律,所写的那些东西根本不能称之为诗,充其量只是顺口溜而已。不久,我在网上有幸遇到侨居于俄罗斯的诗人塞上樵人先生。他建议我写格律诗,他通过QQ对话框发给我五绝和七绝的格律,还耐心地告诉我写诗如何押韵。我觉得有老师指导写诗的那段时光是充实的、愉悦的。我每首诗写得都很平淡,缺乏诗境。但每首都有塞上樵人先生的悉心点评。我会按老师的点拨反复修改。通过两年时间的认真学习,觉得自己有了点滴进步。先生在网上创建了“白桦林诗社”,以便诗友们交流学习。我欣然赋《入白桦林诗社有感》:</p><p class="ql-block">吟坛际会乃当春,白桦蓬勃蕴梦深。</p><p class="ql-block">塞北青衿挥劲笔,江南翠袖弄瑶音。</p><p class="ql-block">风拂柳岸添新意,雪漫梅园绽雅魂。</p><p class="ql-block">一片初心终不改,黄钟大吕永追寻。</p><p class="ql-block">诗言志,词抒情。习诗两年后,我开始练习填词。词作带给我的是憧憬、是浪漫。有时候甚至幻想“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去追寻那云中锦书”,还想“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p><p class="ql-block">仲夏的一天,我在风光旖旎的开鲁南湖公园漫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衣裳,急忙打道回府,遂填《西江月 公园游玩遇雨》:</p><p class="ql-block">黄雀喳喳喧闹,芙蓉缕缕飘香。燕儿剪水戏清塘。放眼一堤柳浪。</p><p class="ql-block">忽有凉风扑面,携来阵雨淋裳。铅华散落却无妨。尤喜这般模样。</p><p class="ql-block">虽然月岁催人老,但我觉得一个人即使退休离岗了,也应该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一重阳节前夕,我填了《朝中措 重阳抒怀》:</p><p class="ql-block">层林尽染赤橙鲜,篱菊笑霜寒。</p><p class="ql-block">正乃重阳之日,凌风又上家山。</p><p class="ql-block">韶光易去,浮生莫叹,情似当年。</p><p class="ql-block">望断峰峦叠嶂,红霞熠熠天边。</p><p class="ql-block">我钟情于婉约宗主李清照的词,为她填《踏莎行 李清照》:</p><p class="ql-block">红藕香残,寒花影瘦。萧萧落叶阶前覆。几声雁语最销魂,伊人独坐黄昏后。</p><p class="ql-block">未见清词,只遗病酒。罗裳且被风吹皱。重阳佳节更添愁,一怀幽梦君知否?</p><p class="ql-block">我亦钦佩东汉才女蔡文姬,这首《踏莎行 蔡文姬》,是读了她的《胡笳十八拍》所作:</p><p class="ql-block">月色常新,容颜渐老。清霜一过繁枝少。庐前素手抚冰弦,凄凄又唱胡笳调。</p><p class="ql-block">雁影茫茫,悲风浩浩。思乡千里愁难了。奈何唯我独漂流,腥膻泪饮谁知晓。</p><p class="ql-block">“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几年的写作历程中,我深感自己知识的欠缺。虽然写了两千多首习作,可都意境不深。弘扬正能量,与时俱进的作品比较少,写一年四季风景的诗比较多,但缺少新意,只有“高原”没有“高峰”。我觉得应该多读书,用知识充实自己。要写,首先要读。因为任何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章法结构、语言特色,更何况传统诗词有其严格的格律,包括诗韵、平仄、对仗、黏对。要想掌握这些,关键在于认真读书,虚心学习。可以说,读得有多深,就写得有多深。我在网上购买了《诗词入门》《诗词格律》等专业书,认真学习。一有空闲时间,就按格律要求练笔,收到些效果。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我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颇为欣慰,填了一首《蝶恋花 教师》:</p><p class="ql-block">云淡天高秋几度。又忆韶年,漫漫耕耘路。三尺讲台情尽注,案边迎送朝和暮。</p><p class="ql-block">点石成金焉可数。甘做人梯,何虑劳形苦。鬓染霜花回首顾,满园桃李春风处。</p><p class="ql-block">能遇良师,乃人生一大幸事。其教诲如甘霖,滋润心田。2014年冬季的一天,通过朋友介绍,我见到仰慕已久且德高望众的《通辽诗词》主编杨清老师。杨老师慈祥可亲,平易近人。他关切地询问我学习写诗词的情况,还送我几册《通辽诗词》以及两本他自己的诗集。杨老师鼓励我往《通辽诗词》投稿。我涂涂改改地在QQ空间写了好几年,此时此刻,终于可以向《通辽诗词》投稿了。那期《通辽诗词》收录我十多首诗词,令我激动不已。杨老师还赐玉一首:</p><p class="ql-block">《七绝 致陈颖》</p><p class="ql-block">草原深处隐芳踪,胸荡风云敲仄平。</p><p class="ql-block">丽句珠词谁处晓,锦囊严裹暗香浓。</p><p class="ql-block">杨老师的鼓励,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动力,从而也更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通辽诗词》《科尔沁诗人》《通辽诗词微刊》《扎鲁特旗文学》上投稿,向各位老师学习,学习他们高雅的诗风和诗境。我从写打油诗到写格律诗,从自娱自乐到发表诗作,一路走来,可谓是有苦有乐,有花有果。</p><p class="ql-block">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021年,我结识了“往事与记忆”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平台上,活跃着许多位文学达人。平台也多次组织策划同题写作,很有社会影响力。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正能量,学识渊博,潜心于文学创作,成就斐然。市作家协会主席李明华老师出版了散文集《彼岸风景》《在梦里在路上》。市政协文史专员沈保才老师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漂泊》《霍林河往事》,以及长篇小说《古墓迷符》,散文诗歌集《煤矿家乡人生》等多部作品。曾获“内蒙古文学十佳新秀”称号的卢国强老师也出版了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散文集《洄游》。“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各位才华横溢的老师引领和召唤中,尤其是在李明华老师的悉心指导和点拨下,我与文学的距离又拉近了一些。这两年,我完成习作《故乡的姥姥》《永远的园丁》《红高粱,我永远的乡愁》《记忆中的小站》《我经历的奥密克戎》《杏花开时我在扎鲁特旗等你》《冬日美好的记忆》等,均发表在《扎鲁特文学》上。《永远的园丁》还被《通辽日报》选载。</p><p class="ql-block">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易于流畅地从笔端流淌到纸上,而未亲身经历的陌生的东西,写起来一定会艰涩蹇滞。由于自己以前一直忙于学校工作,生活阅历及其简单,退休后又多年困在家中照顾年迈的老父亲,无法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越来越孤陋寡闻。有时不免生出一种失落之感。应该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因为路上的风景很美。每一帧风景,都是独一无二的画卷。真想能走出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之具有艺术魅力。多么希望自己能早日同“往事与记忆”平台上的各位老师比肩徜徉于神圣的文学殿堂。也许这只是一个梦想,但是梦想也如同夜空里最亮的星星,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给我前行的信心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