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青铜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早期青器的生产、流通和使用在东西方古代社会都曾经产生深刻影响。中国青铜时代从公元前19世纪前后开始,历经夏商周时期,持续长达15个世纪之久,直至秦汉时期仍可见其余辉。</p><p class="ql-block">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借此机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共同主办"吉金耀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青铜器精品展",以展示古代文物菁华为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认识和领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考古学把古代社会发展历程大体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三个阶段。</span>青铜通常是指铜与锡的合金,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往往还包含不等量的铅。新铸青铜往往色泽金黄,锈蚀后则多呈青灰色,故习称青铜,中国古代称为吉金。青铜时代是指青铜器的生产和使用在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发展时期大致分为: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 至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本次的展览充分发挥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藏品时间跨度长、门类丰富、器型多样、规模庞大的优势,以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工艺技术、锈蚀表现为钢,通过象纹绕、作册甗、泾伯卣、六年琱生簋、师酉簋等诸多重器,系统梳理这一中华文明代表性物证的发展历程,努力呈现青铜器的装饰之美,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特质。</p> <p class="ql-block">㺇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33厘米 口径39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爵</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 16.4厘米 长 15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单柱爵</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 17.9厘米 长15.8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 19.4厘米 ,口径 13.3厘米</p> <p class="ql-block">乳丁纹管銎刀</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长28.1厘米</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类型包括饮食器、乐器、兵器、车马器、装饰器、工具等,其中的饮食器又被称为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核心类型。先秦时期,青铜礼器广泛用于祭祀、宴乐、朝聘、会盟等礼仪场合,逐渐被赋予特殊的礼仪、文化、等级、信仰属性,甚至演变成为古代政治政权的象征,堪称国之重器。</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 24.5厘米 ,口径 17.8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紋觚</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 16.3厘米 口径 12.5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钺</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00﹣前1251年)长27.5厘米</p> <p class="ql-block">柏侯壶</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42厘米 口径12厘米</p> <p class="ql-block">一、青铜器的造型艺术</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在造型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值和特色。甫一出现,青铜器造型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被赋予了独特而精巧的审美特征。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的零、爵、斝、鼎等早期的青铜器,外观造型已经表现出古拙、质朴、美观、巧妙的审美趣味。美轮美奂的青铜造型艺术从商代中期开始蔚然大观,呈现出璀璨光华,堪称中国古代艺术殿堂最引人注目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人头像</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39.3厘米</p> <p class="ql-block">蛇纹钺</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长12厘米 刃宽9.5厘米</p> <p class="ql-block">缕空蛇纹鞘剑</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长17.5厘米 鞘长18.7厘米 鞘宽10.5厘米</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弓形器</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通长24.2厘米</p> <p class="ql-block">象纹饒</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69.5厘米</p><p class="ql-block">饒属于礼仪性乐器,是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中期普遍流行的音场乐器,其造型渊源是二里头文化、陶寺文化的陶铃和铜铃。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体量较大的饒。一般单件使用;河南.河北.山西.山柬.陕西等北方地区则流行多件成套使用的编饒,体量较小。这件青铜饒形体硕大,鼓部正中饰一对象纹,是广泛见于湖南等地的南方大饒。</p> <p class="ql-block">早期青铜鼎的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关于早期青铜鼎的铸造和使用,文献记载多有传奇之处。《墨子·耕柱》记载夏后啓令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翁难乙占卜道:"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其中的鼎不必在下面生火却能自己烹煮,不待搬运却能自己收藏起来,无需动用人力却能自行移动。</p><p class="ql-block">这种神蹟固属附会,其传奇色彩的生成与鼎作为礼器在人们精神信仰中的神秘属性是分不开的。不过,迄今见到的三足鼎皆属圆鼎,方鼎或边角稍作圆转的椭方鼎则皆为四足。文献记载中的"三足而方"应有讹误。</p> <p class="ql-block">小子父己方鼎</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2.3厘米 口长18.3厘米 口宽15.6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钺</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通长21.4厘米</p> <p class="ql-block">杞伯双联鬲</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 10.5厘米 长 26.4厘米</p> <p class="ql-block">瓦纹霝</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 51.5厘米 口径 24.9厘米 底径 19.5厘米</p> <p class="ql-block">鸟形盖壶</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中期(约公元前680-前550年)高34厘米</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鼎</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75-前370年)高16厘米 口径13.2厘米</p> <p class="ql-block">蛇纹提链罐</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中期(约公元前680﹣前550年)高11.6厘米</p> <p class="ql-block">青铜壶堪称青铜器中的大宗,大体有椭圆腹、圆腹、椭方腹、方腹、扁腹几类。这种圆腹鼓张、最大径在腹部正中的青铜壶是更新期,尤其是战国时期铜壶的流行范式。这一时期,列国在铸造此型圆壶时多注重装饰纹样,内容各有千秋,山东地区则陆续发现一些以造型艺术见长的圆壶。这件提梁壶颈、腹通饰瓦纹,纹样简约质朴,但壶口、盖构思为鹰首,以下喙为流,上喙为盖,啓闭灵活,是更新期青铜壶中罕见的佳器。</p><p class="ql-block">鹰首形盖提梁壶:更新期.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0﹣前280年)高56.5厘米 口径12.2厘米 底径15厘米</p> <p class="ql-block">虎形足器座</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75﹣前370年)高7.7厘米 直径13.9厘米</p> <p class="ql-block">络带纹壶</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75﹣前370年)高46厘米 盖径25.6厘米</p> <p class="ql-block">跪坐男像</p><p class="ql-block">更新期.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2﹣公元8年)高49厘米</p> <p class="ql-block">跪坐女像</p><p class="ql-block">更新期.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2﹣公元8年)高45.3厘米 柄残高78.5厘米</p> <p class="ql-block">雷纹鼓</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40.4厘米 面径47厘米 足径68.99厘米</p> <p class="ql-block">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表面往往铸刻或让嵌有各式各样的装饰纹样。对于古代先民而言,这些纹样意味着神圣而虔诚的神灵信仰和礼乐文化的物化表达;对于观赏者而言,它们则表露出青铜装饰艺术独特而瑰丽的审美趣味。从夏商时代到西汉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稳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工艺技术、审美意识、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各种动态因素的推动和影响下,青铜器装饰艺术也不断地发生演进和革新。</p> <p class="ql-block">总体而言,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纹样包括想象类、写实类、几何类三种类型,具体则包括兽面纹、龙纹、凤纹、鱼纹、虎纹、鸟纹、蛙纹、蛇纹、人物纹、植物纹、云雷纹、重环纹、三角纹,等等。在各种类型的青铜器表面,纹样形式或简约质朴,或精巧繁缚;或整齐划一,或刻意求变,往往营造出庄重、典雅、神秘、奇绝的装饰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子蝠盉</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18厘米 口径18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车轴饰件(两件)</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21厘米 宽13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瓿</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7厘米</p> <p class="ql-block">夔纹簋</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7.5厘米 口径31.7厘米 底径21.5厘米</p> <p class="ql-block">蟒纹提梁壶</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8.3厘米 口径7.3厘米 足径9.3厘米</p> <p class="ql-block">员鼎</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20.9厘米 口径18厘米</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是商周青铜器的常见纹饰,最早约出现于殷墟时期,但直至商代晚期,凤鸟纹大多是作为辅助纹饰存在的。殷末周初开始,凤鸟纹作为主体纹饰使用的情况开始出现,到西周中期已十分流行。有学者认为这与凤鸟在周族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地位有关。西周晚期后,凤鸟纹在青铜器上逐渐少见,至春秋晚期,各国青铜器上又开始出现形态各异、富有地域特色的鸟纹。</p><p class="ql-block">凤纹簋: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5厘米 口径19厘米 足径17.4厘米</p> <p class="ql-block">士尊</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24厘米 口径19.1厘米</p> <p class="ql-block">龟鱼纹盘</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16.2厘米 口径43厘米</p> <p class="ql-block">竞簋</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11.4厘米 口徑16.1厘米 足径13.1厘米</p> <p class="ql-block">乳丁纹簋</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4.7厘米 口径22.5厘米</p> <p class="ql-block">䚄簋</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19.5厘米 口径22厘米 座高6.5厘米</p> <p class="ql-block">遣盄父铺</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14.5厘米 口径27厘米</p> <p class="ql-block">虎食人主题是青铜器装饰纹饰中较为特殊的一类标题,以虎口中含有人头为典型标志,其文化内涵有人虎和谐共存、巫师作法、虎驱鬼魅等诸多解读,暂无定论。刘愿敦先生认为虎为东夷方国图腾,虎食人主题用以表现国运兴旺,武功赫赫,威服百蛮。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以人牲奉献虎神。</p><p class="ql-block">虎食人纹车辖、軎车(两件):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8.6厘米 最大径7.4厘米</p> <p class="ql-block">射壶</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51.2厘米</p> <p class="ql-block">三、青铜器的铭文书法</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往往铸刻有特定的文字,即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彝铭等。青铜器铭文有着多方面的珍贵价值,是青铜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就史料价值而言,金文记录着与人物事件、典章制度、礼仪文化、天文历法、风俗习惯、精神信仰。</p> <p class="ql-block">父乙甗</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44厘米 口径27厘米</p> <p class="ql-block">御正良爵</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21.5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鬲的口沿内侧有铸铭"耳"字,书法古风浓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铭铜器之一。耳字属表意字类下的象物字,而这件鬲铭的耳字象形意味浓郁,与此时装饰纹样中的耳纹相类。</p><p class="ql-block">耳鬲: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21.49厘米 口径15.5厘米</p> <p class="ql-block">爯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39厘米 口径35.2厘米</p> <p class="ql-block">雷纹鼎</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60厘米 口径48.5厘米</p> <p class="ql-block">逑鐘</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62厘米</p> <p class="ql-block">鄀公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38.5厘米 口径48厘米</p> <p class="ql-block">作冊般甗</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西元前1250﹣前1046年)高44.3厘米 口径27.2厘米</p> <p class="ql-block">旅鼎</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22厘米 口径17.1厘米</p> <p class="ql-block">鼒簋</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7厘米 口径18.5厘米 足径14.5厘米</p> <p class="ql-block">柞伯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32厘米</p> <p class="ql-block">师酉簋</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22.5厘米 口径19.1厘米 足径20厘米</p> <p class="ql-block">伯武父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14.3厘米 宽18.7厘米 口徑16.5厘米</p> <p class="ql-block">鄂监簋</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7.6厘米 口徑15.5厘米</p> <p class="ql-block">十四年陈侯午敦</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0﹣前280年)高20.5厘米 口径17.8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件盥缶的盖面、器身均饰有繁缚细密的纹饰,纹样几何化特征显著,风格简率。器腹一周所饰圆形凸起状纹饰,源于商周时期的涡纹。器口沿刻铭文5字。这件器物出土于山东泰安的一个青铜器窖藏,战国时期属鲁国。不过从形制、纹饰、铭文来看,这应该是一件典型的楚式器物。公元前255年楚灭鲁,出土此器的窖藏可能是楚灭鲁后祭祀泰山的遗存。</p><p class="ql-block">楚高缶:更新期.战国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37厘米 口径24.5厘米 底径24.1厘米</p> <p class="ql-block">虎纹戈</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长23.3厘米 胡长13.1厘米</p> <p class="ql-block">綯纹敦</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19厘米 口径16.3厘米</p> <p class="ql-block">花纹鼎</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5﹣前221年)高20厘米</p> <p class="ql-block">蛇纹簠</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50﹣前476年)高21.5厘米 长34厘米 宽24.5厘米</p> <p class="ql-block">莲盖蟠螭纹壶(一对)</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50﹣前476年)高49.5厘米 口径16.3厘米</p> <p class="ql-block">龙纹盆</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15厘米 寬36厘米 蓋径28厘米</p> <p class="ql-block">龙纹盆</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15厘米 宽36厘米 蓋径28厘米</p> <p class="ql-block">曾伯宫父匜</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23厘米 长37.5厘米</p> <p class="ql-block">竊曲纹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23.9厘米 口径23厘米</p> <p class="ql-block">作册封鬲(兩件)</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13.5厘米 口径18.5厘米</p> <p class="ql-block">楷侯贞盨</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18.5厘米 长34厘米 宽18厘米</p> <p class="ql-block">召簋</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15.4厘米 口徑20.8厘米</p> <p class="ql-block">任鼎</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32厘米 口径30厘米</p> <p class="ql-block">六年琱生簋</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77﹣前771年)高22.2厘米 口徑21.9厘米 足径18厘米</p> <p class="ql-block">典簋</p><p class="ql-block">转变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76﹣前878年)高20.1厘米 口径21.4厘米</p> <p class="ql-block">楚王鼎</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50﹣前476年)高38.2厘米 口径31.8厘米</p> <p class="ql-block">許公簠</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中期(约公元前680-前550年)高18.4厘米 长34厘米 宽21厘米</p> <p class="ql-block">蔡大司馬匜</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50-前476年)高14厘米 长24.2厘米 宽20.6厘米</p> <p class="ql-block">最具地方风情的列国文字,堪举楚系铭文中的鸟虫书。鸟虫书是一种装饰繁缚的艺术字,其书写特征大体分为乌书与虫书两种。鸟书是常见文字与鸟形装饰融为一体,即在字旁或上下附加鸟形装饰,创作格式不受约束。虫书则将字的笔划故作蜿蜒逶迤之状,犹如弯曲的虫类身躯。</p> <p class="ql-block">此剑剑身铸有2行8字铭文'铭文错金·分列剑脊两侧:"令尹辛章,自作用剑"。铭文表明这是楚国令尹辛章所作的自用之剑。在文字结构方面,除正常偏旁外,每个字都附加了一到两个纯粹装饰性的鸟形构件,属典型的鸟虫书。</p><p class="ql-block">令尹辛章劍: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长54厘米</p> <p class="ql-block">铸客豆</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80﹣前221年)高30.3厘米 口径13.7厘米</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戈的内部正面有铸铭"诏事,属邦",背面有刻铭"五年,相邦吕不幸造,韶事图,丞蕺,工寅"。诏事,指秦王所诏令的职事。属邦,指秦国的附庸属国。五年,为秦王政五年,即公元前242年。"五年"后分列三级督造官员及具体的冶铸工匠。五年吕不韦戈是战国晚期青铜兵器物勒工名的代表器物,深刻体现了战国末期秦国完备的军工生产和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五年吕不韦戈:更新期·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80-前221年)长27.6厘米 胡长16.8厘米</p> <p class="ql-block">阴晋右库戈</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0-前280年)长21.7厘米</p> <p class="ql-block">四、青铜器的工艺技术</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工艺产品,青铜器是古代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在金属冶炼、铸造、装饰、加工等多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结合冶铸工艺来观察、研究青铜器,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青铜器在科技、艺术方面的特殊价值。尤其在夏商周时期,青铜时代的青铜器承载着礼仪文化、精神信仰、等级制度、身份地位等重要内涵,凝聚着当时社会最先进、最核心的探索发现、技术创造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铸造毫无疑周是当时最尖端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伴随着大量考古遗址、冶钱活动造留物、青铜器实物的发现与研究,以及检测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与推广、学术界在矿石开采、金属冶炼、铸造工艺、装饰技术等诸多重要课题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本单元从各类装饰工艺的角度,对一些青铜器艺术品中的翘楚进行展示,以窥其一斑。</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鬲</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00﹣前1251年)高23.2厘米 口径15.4厘米</p> <p class="ql-block">"浑铸法"指整件器物一次性浇铸成型的铸造方法,这要求器身主体的范和附件的范组合在一起。浑铸法铸成的青铜器'表面遗留的铸造披缝(俗称范线)有很强的连续性。在造型构思和纹样制作方面,浑铸法受到的设计约束较多,因此器物形态表现出古朴稚拙的作风。</p><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23.3厘米 口径16.7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鼎</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00﹣前1251年)高26厘米</p> <p class="ql-block">连珠纹斝</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23.4厘米 口径14厘米</p> <p class="ql-block">戜伯鬲</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8厘米</p> <p class="ql-block">父己觯</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14.7厘米</p> <p class="ql-block">氧化锡与富锡层:铜与锡的熔点相差甚大,在青铜器铸造过程中,浇注冷凝结晶时,锡易于发生偏析,富集于青铜器表面,形成富锡氧化层。氧化锡是青铜器腐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氧化产物,性质较为稳定,缴密的氧化层可保护器物,减缓锈蚀,其色青灰。此外,在数千年的埋藏过程中,含锡量较少的器表成分更易发生腐蚀,导致器表含锡量更高。埋藏环境中的酸性成分,也为氧化锡的富集提供了外部条件。因埋藏环境中离子种类的差异,导致这类青铜器呈现的色泽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蜗龙纹簋: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4.9厘米 口径18.4厘米</p> <p class="ql-block">龄式碳酸铜,常见者包括孔雀石和蓝铜矿两种,均是青铜器腐蚀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氧化产物。孔雀石多呈现驰翠的绿色,青铜器表面常见的绿锈正以此为主要成分。蓝铜矿则多呈现艳丽的蓝绿色。孔雀石与蓝铜矿,既是青铜器生命历程中主要的氧化产物,也是青铜器冶铸前铜矿的主要成分。历经千余年生命旅程的青铜器,其表面复又生成厚重的龄式碳酸铜,也暗示了人造之物终将回归自然的终极命运。</p><p class="ql-block">佣舟觚: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8.5厘米 口径16厘米 足径9.1厘米</p> <p class="ql-block">微环境差异,青铜器的表面有时会产生色泽、质地截然分层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方面源于铸造时合金中铜、锡、铅的分布不均所致,另一方面则由埋藏微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两者互为表里,在千余年的腐蚀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表层氧化物。</p><p class="ql-block">驭麤尘甗: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40厘米 口径26.9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兽纹豆</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35.9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14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斝</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50.2厘米 口径23.4厘米</p> <p class="ql-block">獸兽面紋釜</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7.4厘米 口径32.4厘米</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鼎</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29.5厘米</p> <p class="ql-block">马永盉</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25.1厘米</p> <p class="ql-block">范面刻纹,育成期的青铜器纹样,无论是简洁的几何纹样,还是略复杂的兽面纹,均以凸起于器表的阳纹线条构成。这种线条纹样,是在光洁的范面刻划而成,即在范的内壁刻划凹陷的阴线,浇铸后形成浮于器表的阳线纹。</p><p class="ql-block">弦纹鬲: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17.5厘米 宽13.3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方尊</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的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44.9厘米 口长33.9厘米</p> <p class="ql-block">云雷纹鼎</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的475﹣前221年)高19.8厘米</p> <p class="ql-block">启尊</p><p class="ql-block">鼎盛期.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046﹣前977年)高18厘米 口径16.8厘米 足径12.2厘米</p> <p class="ql-block">云纹卮</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春秋中期(约公元前680﹣前550年)高7.7厘米 长13.7厘米</p> <p class="ql-block">秦公壶</p><p class="ql-block">转变期.春秋早期(约公元前770﹣前680年)高35.5厘米 腹径24厘米</p> <p class="ql-block">五、青铜器的锈蚀表现</p><p class="ql-block">在铸作初成之际,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表面多呈现灿若黄金的金属色泽,十分引人瞩目。经历数十年的使用之后,青铜器表面逐渐形成氧化层,色泽会稍稍改变。尤其其中具有实用功能的部分器物,一定程度上应用于礼仪性炊煮、宴饮、奏乐、出行等各种场合之后,表面会留下各类使用痕迹。</p> <p class="ql-block">随后,多数青铜器都会被埋入地下的墓葬或窖穴。在其后数千年间,土壤环境中的复杂元素与青铜器长期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表面形成灰、绿、蓝、赤、黑等各种色泽的氧化物,最终成为我们所谓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酸性环境</p><p class="ql-block">我国的南方地区湿热多雨,土壤中水分充足,对腐殖化过程较为有利,因此土壤中的腐殖酸含量相对较高。这种埋藏环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酸性环境"。埋藏在酸性环境中的青铜器,随数千年岁月流逝,易造成铜离子流失而锡离子富集在器表,形成光洁细腻的表面质地,即俗称的"漆古"青铜器。这类青铜器又因介入呈色的金属离子差异,显示出不同色泽,形成所谓"黑漆古""绿漆古"的表象。赵希鹤所谓"莹如玉"者,大致指的是酸性环境埋藏下青铜器表层富锡如玉的细腻质地。</p> <p class="ql-block">碱性环境</p><p class="ql-block">与酸性环境相对的是碱性环境,土壤中的离子成分很复杂,以诸如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离子居多。碱性环境下埋藏的青铜器,易生成漫漶残泐的腐蚀表象,呈现色泽也较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氧化亚铜,即赤铜矿,是青铜器腐蚀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氧化产物之一,一般居于铜锡合金和最外层腐蚀物之间,反映出锈层的生长规律。它多呈现为赤红色,因此也被俗称"枣皮红"。</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壶</p><p class="ql-block">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高33.4厘米 口径11.5厘米 底径16.3厘米</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壶</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49.4厘米</p> <p class="ql-block">镶嵌是起源最早的一种青铜器装饰工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青铜牌饰上已发现工艺细腻精湛的嵌绿松石兽面纹装饰,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有专门的绿松石加工作坊,表明这种装饰工艺在此时就已相当成熟。细而言之,镶嵌工艺的材料包括绿松石、孔雀石,琉璃、玻璃、玛瑙较为少见。前两种材质被用作装饰材料均有悠久的历史,但成分并不相同,绿松石为含水的铜铝磷酸盐,孔雀石则为含铜的碳酸盐。视觉上,前者绿而近蓝,后者则绿而生翠。</p><p class="ql-block">玉援戈: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长27.8厘米 援长15.8厘米 穿径0.5厘米</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觚</p><p class="ql-block">育成期.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前1400年)高20.9厘米 口径12厘米</p> <p class="ql-block">镂空,装饰工艺中的镂空设计可能由冶铸工艺的"芯撑"发展而来。芯撑是指垫衬于范、芯之间的泥质支撑物,用以确保浇铸的铸件器壁厚度均匀。育成期时,芯撑的应用较为原始,仅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不具备装饰功能。此时觚、尊一类器物圈足上的不规则锥孔,正是芯撑的应用痕迹。约从鼎盛期起,芯撑被优化设计成十字形等规范式样,产生十字锥空纹样。镂空纹样的应用,可以打破器物视觉上的虚实关系,使原本厚重的器物显得立体轻盈。</p><p class="ql-block">镂空人面纹钱:鼎盛期.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250﹣前1046年)长31.8厘米 35.7厘米</p> <p class="ql-block">彩绘雁鱼釭灯</p><p class="ql-block">更新期.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2﹣公元8年)高52.5厘米 长33厘米</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与鎏金</p><p class="ql-block">错金银是更新期新出现的装饰工艺之一,起源较晚。其工艺流程大体包括三个步骤:铸槽,填金丝(片)或银丝(片),错石打磨。鎏金与嵌、错等装饰工艺不同,属器表外部的装饰工艺,不需要预制凹槽。其工艺流程大体包括三个步骤:先炼制金、汞合金的膏状金汞剂,然后将金汞剂涂抹在青铜器表面,最后烘烤加热使汞蒸发而黄金留于器表。</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龙凤纹车饰(6件)</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衡饰高5.4厘米 直径2.8厘米,毂饰高4.2厘米 直径3.3厘米</p> <p class="ql-block">错银鎏金云纹鼎</p><p class="ql-block">更新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高21厘米 口径16厘米</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取材于自然界的矿物原料,堪称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先秦至秦汉时期,不同阶段的技术工艺、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审美风格、精神信仰给青铜器注入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给每件器物都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它们首先在古代匠人世代传承的绝世工艺中形具而神生;其后数十年之间,它们在贵族社会的礼乐生活中达成使命;生死别离之际,它们在"事死如事生"的精神信仰与情感寄托中被埋入地下,并在深埋之地悄悄地变换容颜;数千年之后,部分器物在考古发掘或其他各种偶然事件中重现天日,完成转瞬千年的时间穿越旅行,将古代社会消逝弥久的珍贵信息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对青铜器的研究和欣赏,可以大致概括为造型艺术、装饰纹样、器表铭文、冶铸工艺、腐蚀机理等五个方面。本次展览以此五个方面为纲目,全面、细织地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与艺术,努力呈现青铜器的造型、装饰之美,并力图阐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礼仪属性、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和重要成就,引领观众近距离欣赏美轮美奂的古代青铜艺术,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独特风采与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澳门艺术博物馆“吉金耀华”青铜器展览</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展览场馆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