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戴复古(97) /柳梢青•岳阳楼

孙生不息

<p class="ql-block">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p><p class="ql-block">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带着短剑到处歌吟,洞庭湖和青草湖,明净的秋水深又深。在雄伟的岳阳楼上,眺望万顷粼粼波光,迎着西风敞开衣襟。</p><p class="ql-block">用不着带酒登上高楼,问你有酒又与谁共斟?人世间的事不停变幻,只有湖中那一点君山,依然故我,自古如今</p> <p class="ql-block">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柳梢青·岳阳楼》是南宋词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词。上片,词人纵目远眺,意气豪迈,境界壮阔,描绘出一派碧波万顷的洞庭秋色;下片,词人慨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抒发深感寂寞孤独的苦闷心情。词的两片感情形成强烈反差,但都是围绕着登岳阳楼而发,因而意脉贯穿,首尾照应。</p> <p class="ql-block">作品赏析</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登临遣怀之作。</p><p class="ql-block">上片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汪洋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p><p class="ql-block">下片开始,词人笔锋陡转,“快”意顿生波澜:“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不携酒的原因是无人共斟,冷静道来,中有无限孤寂感伤之情。此过片处实乃转折之处,纵览全词,上片写美景游情,下片抒兴废之叹,两片情感有异。但这两句转折得很自然,达到了“发起别意”的目的,算得上“才高者”的杰作。“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由此可见上文的“不须携酒”几字包含着无限感慨,而这里的“变尽人间”实为振起全篇的关键:因为只有“人间”才是作者真正关切的地方,而正因为这个“变”字,作者也才由眼前美景联想到国家命运,进而感物伤怀的。</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一开始情调昂扬,颇有为眼前景所陶醉的意思,进入下片以后,先用无人共斟道出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后以人间变尽点破忧国主题,有如千斛浓愁凝聚笔端。</p>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自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符离之战后,金国战败,随后内部又出现了政变,便暂时无力南下侵宋。南宋朝廷沉溺于歌舞淫乐当中,词人远离官场,但又无时无刻不牢记抗金复国大业。每当在登临之际,爱国豪情就会油然而生。这首词便是在这种情况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戴复古(1167年-1248年或1252年),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汉族,天台黄岩(今属浙江省温岭市)人。他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居士、石屏樵隐,以诗鸣江湖间达五十年之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