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之五-人才馆与历史馆

老陈

<p class="ql-block">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晴。</p><p class="ql-block"> 长沙岳麓书院文庙之两庑均辟为陈列馆。</p> &nbsp; &nbsp; &nbsp; &nbsp;人才馆。门上有联:异境名山,圣道尊崇有地; 春风化雨,英才造就无疆。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b>人才馆绪言</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惟楚有材,於斯为盛",这是对岳麓书院人才盛况的高度概括,反映了岳麓书院作为湖湘人才摇篮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早在北宋,岳麓书院就名闻天下,求学者达"数百人"。南宋时期,形成了理学史上影响最盛的湖湘学派。明清两朝人才济济,出现了众多的人才群体。</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近代以来,出现了以陶澍、贺长龄、魏源等政治改革派,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中兴将相",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派,蔡锷、陈天华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蔡和森、邓中夏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派和政界要人,他们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湖南大学成立以后,桃李满天下,涌现出了大批知名学者、教授、学部委员(院士),他们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作出了卓著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湖湘学派。</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湖湘学派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开创者为乾道二年(1166)张栻主讲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形成了以张栻为代表的庞大的人才群体。</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湖湘学派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和议,学术上主张性体心用、重视道德践履和经世致用。湖湘学派及其学风对湖湘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湖湘学派承传关系图。</p><p class="ql-block"><b>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张栻(1132-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谥号宣。四川绵竹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曾任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及静江知府等职,为官清廉,政绩颇著。一生志在教育和学术,主教岳麓书院八年,在此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对岳麓之盛作出了卓越贡献。终身勤学不辍,著述宏富,有《南轩集》、《南轩易说》等行于世。</p> <p class="ql-block"><b>朱熹及门人。</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和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两次至岳麓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弟子。</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朱熹及其门人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在学术上建立了一个以"理"为本的思想体系,主张"天理"、"人欲"之辩,提出了"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居敬持志"、"知先行后"等一系列治学途径和方法。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一生志在教育和学术,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两度讲学岳麓书院,乾道三年(1167)到潭州访学张栻,并讨论学术,史称"朱张会讲",听讲者达千人。绍熙四年(1193)朱熹以荆湖南路转运使知潭州,亲至书院讲课,聘任教授,制定学规,更建书院,为岳麓书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朱熹的湖南门人。“岳麓巨子”--彭龟年、吴猎、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p> <p class="ql-block"><b>阳明学派。</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阳明学派是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创始人为王守仁。正德二年(1507),他被贬贵阳,道经长沙,寓居岳麓书院,讲"良知"之学,学者多从之。其后弟子多人传学岳麓,王学遂在书院传播,形成了阳明学派人才群体。</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阳明学派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由此主张"知行合一"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建立了以心为核心的阳明学体系,影响甚大,流传海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王守仁</b>(1472-1528),字伯安,别号阳明子,谥文成,浙江余姚人。历官南赣巡抚、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提出"致良知"学说,为著名的心学学派代表人物。著作有《王文成公全集》。</p><p class="ql-block"><b>王夫之及其师友。</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明代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师从山长吴道行,并受东林学派高世泰的影响。曾在书院组织行社,继续、发展了湖湘学统,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对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王夫之</b>(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杰出的思想家。明崇祯年间,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一生关心国疾民疾,曾在衡阳举兵抗清。兵败后遁迹衡阳石船山,潜心著述40余年。著作有《船山全书》。<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高世泰字汇旃,江苏无锡人。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之子,为东林学派重要传人。官至湖广提学道。崇祯年间在岳麓书院传播东林之学,并资助修复岳麓书院。</p> <p class="ql-block"><b>清代经学家。</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清代中叶,考据训诂之学大兴,史称乾嘉汉学。岳麓书院涌现了一批汉学大师(如王文清、李文超等)。他们潜心于诂经考史,继承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成为颇有影响的经学家群体。</p> <p class="ql-block"><b>清后期政治改革派。</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鸦片战争前后,岳麓书院涌现出了一个颇有影响的政治改革派人才群体,代表人物有贺长龄、贺熙龄、陶澍、严如煜、魏源等。他们在政治上主张改革弊政,强国富民,严禁鸦片,抵御外侮,主张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要求学者关心社会现实,强调经世致用。</p> <p class="ql-block"><b>"中兴将相"。</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咸丰、同治年间,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集团镇压了太平天国,办洋务兴实业,使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式的"中兴"。史称"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其中大多肄业于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曾国藩</b>(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师从山长欧阳厚均。进士,历任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丰初年,出任湘军统帅,镇压太平军,以功授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对诗文用功甚勤,对程朱理学造诣尤深,史称"一代儒宗"、"理学名儒"。著作有《曾国藩全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左宗棠</b>(1812-1885),字季高,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曾就读岳麓书院湘水校经堂。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光绪元年(1875),受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三年(1877)规复新疆,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著作有《左文襄公全集》。<br></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nbsp;郭嵩焘</b>(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十八岁入读岳麓书院,道光进士。历任广东巡抚、福建按察使、礼部侍郎、兵部侍部和英国公使,是我国第一位驻外大使。著作有《使西纪程》、《养知书星文集》、《郭嵩焘日记》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胡林翼</b>(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谥文忠,湖南益阳人。求学岳麓书院,进士出身,官至湖北巡抚,与曾国藩、左宗棠井称为清代中兴三名臣。著作有《胡文忠公遗集》、《大清一统舆图》。</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曾国荃</b>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谥忠襄,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之弟。岳麓书院学生、湘军统帅之一、历任浙江巡抚、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封一等威毅伯、太子太保。</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刘蓉</b>(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乡人。从师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湘军将领。曾任陕西巡抚等职。主要</p><p class="ql-block">作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诗文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刘长佑</b>(1818-1887),字子默,谥武慎,湖南新宁人。道光时就读岳麓书院。湘军名将。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云贵总督,著作有《刘武慎公遗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nbsp;刘坤</b>(1830-1902),字岘庄,谥忠诚,湖南新宁人。岳麓书院学生。湘军著名将领。历任广西布政使、江西巡抚、两江总督等。著作有《刘坤一集》。</p> <p class="ql-block"><b>维新派。</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变法维新运动兴起,岳麓书院和湖南时务学堂涌现了以谭嗣同、梁启超、唐才常等为代表的变法志士。他们积极参予变法,推行新政,倡导新学,创办学堂、学会、报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维新变法人才。戊戌变法失败后,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以图推翻清朝。</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谭嗣同</b>(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近代著名维新派思想家、政治家。一生以革新时政和反对封建专制为志,曾为时务学堂教席,并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被征入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变法失败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主要著作有《仁学》,现有《谭嗣同全集》行于世。</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梁启超</b>(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名思想家,维新志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主讲时务学堂,倡导维新。二十四年(1898)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著述宏富,计有著作数十种,现有《饮冰室合集》等行于世。<br>&nbsp; &nbsp; &nbsp; &nbsp;<b>唐才常</b>(1867-1900),字绂丞,湖南浏阳人。岳麓书院学生,维新志士,曾与谭嗣同兴办算学会,倡导新学,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南学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上海张园召开国会,任总干事,在汉口组建自立军七军,起义事泄,被捕就义。著有《唐才常集》。<br></p> <p class="ql-block">民主革命派。</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兴起,涌现出了蔡锷、陈天华为代表的一批民主革命斗士,他们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b>&nbsp;蔡锷</b>(1882-1916),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时务学堂,受业于梁启超、唐才常。后赴日留学。曾参加自立军起义。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云南军政府都督。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唐继尧在云南发动讨袁护国战争。有《蔡锷集》传世。</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陈天华</b>(1875-1905),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求实书院学生。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参加组建华兴会、同盟会。1905年在东京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投海自杀。</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程潜</b>(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岳麓书院学生。留日时参加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中功绩卓著。曾任陆军总长、军政部长,抗日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9年宣布湖南和平起义,后任湖南省长、全国大副委员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程颂万</b>(1865-1932),字子大,湖南宁乡人。曾任湖北自强学堂提调、湖北高等学堂监督。1911年任湖南高等学堂监督。著有《楚望阁诗集》、《鹿川诗集》、《鹿川文集》等。&nbsp;</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宾步程</b>(1879-1942),字敏偕,号共庐,湖南东安人。曾留学德国柏林帝国工业大学。回国后,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以"实事求是"为校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范源濂</b>(1876-1927),字静生,湖南湘阴人。入时务学堂就读,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时参加光复南京的活动。多次出任教育总长。1926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校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周方</b>(1892-1979)。新邵人,平民教育家。高师毕业。曾赴法国勤工俭学。历任省一中、一师、岳云等校教员,湖南通俗教育馆长等职。创办民范、枫林学校。倡导平民教育,被誉为“湖南平民教育老总”,在教育界颇有影响,解放后为省文史馆馆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胡庶华</b>(1886-1968),字春藻,湖南攸县人。1913年留学德国,授冶金博士,一生"五莅湖大,三任校长",对湖大的发展贡献甚大。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和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箸有《铁冶金学》、《冶金工程》、《钢铁工业》等、<br></p> <p class="ql-block"><b>著名教育家。</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辛亥革命后,在此涌现了大批教育家,培养了各类杰出人材,其中有李达、蔡和森、邓中夏等,在中国教育史有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杨昌济</b>(1871-1920),字华生,又名怀中,长沙人,岳麓书院学生,曾参加倡导维新的南学会。留学日本、英国,归国后,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湖南高等师范,并倡议和筹建湖南大学,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伦理学家,培养了大批有为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是其高足,传世著作有《达化斋日记》及《杨昌济文集》。</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徐特立</b>(1877-1968),字师陶,原名懋循,又名立华,长沙人。曾执教湖南高等师范。五四时期赴法国勤工俭学。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曾任中央革命根据地教育部部长,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宣部副部长。建国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共八届中央委员。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p> <p class="ql-block"><b>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及政界名人。</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从岳麓书院学制变革以来,一大批师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寻求"大本大源"之真理,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罗章龙、甘泗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谢觉哉、袁任远、周小舟等成为政界要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蔡和森</b>(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学名蔡林彬,湖南湘乡人。1915年就读于湖南高师。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历任中国共产党二大至六大中央委员,五大、六大为政治局委员。1931年在香港被英国殖民者逮捕,引渡到广州后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何叔衡</b>(1876-1935),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湖南宁乡人。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文化学社,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中共一大,回湘与毛泽东等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后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工农监察部长、内务部代理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1935年在福建上杭被敌人包围,英勇牺牲。</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邓中夏</b>(1894-1933),原名隆勃,字仲澥,湖南宜章人。1915年就读于湖南高师。1922年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领导工人罢工运动。后历任江苏广东省委书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红二军团政治委员等。中共二大、三大、六大候补中央委员,五大中央委员,1933年在南京就义。</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谢觉哉</b>(1883-1971),字焕南,又名维鋆,湖南宁乡人。岳麓书院改制时期学生。1934年参加长征,历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部长、司法部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建国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八大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罗章龙</b>(1896-1995),字仲言,号文虎,学名敖阶,湖南浏阳人。历任中共三大至六大中央委员、中共汉口市委书记、中央工委书记、全总党团书记等职。1934年起在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46-1953年任湖南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袁任远</b>(1898-1986),湖南慈利人。早年在湖南政法专科学校求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曾任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青海省省委书记、省长、中央纪检委常委、副书记等职。</p> <p class="ql-block"><b>著名学者。</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湖南大学成立以后,大批著名学者在此执教,同时又培养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他们在不同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b>院士(学部委员)。</b></p><p class="ql-block"> 标志着学术最高权威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学部委员)制度建立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大学师生中共有27名学者荣任此职。</p> <b>&nbsp; &nbsp; &nbsp; &nbsp;历史馆。</b>门上有联云: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br>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b>历史馆绪言</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岳麓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教,朱熹两度讲学,书院盛极一时。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其后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和交流。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今日的湖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担负着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千年学府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p> <p class="ql-block"><b>岳麓书院前期</b>(唐末至元代)。</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璿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张栻主教,湖湘学派发展到最盛;乾道一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了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元承宋制,继续发展。元末战乱,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麓山寺碑拓片(局部),唐书,世称三绝碑。</p> <p class="ql-block"><b>北宋初创。</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书院。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太守李允则扩建书楼、礼殿,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p><p class="ql-block"><b>四大书院。</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有关宋代四大书院各说不同,唯岳麓书院为各家所公认。</p><p class="ql-block"><b>潭州三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北宋元符年间,潭州推行"三舍法",以考试成绩高下,分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个等级,岳麓遂定为湖南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b>朱张会讲。</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声。</p><p class="ql-block"><b>朱熹重振岳麓。</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知潭州,扩建书院,增置学田,增学生名额,颁"书院教条",讲学其中。</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朱熹颁发的《措置岳麓书院牒》。</p> <p class="ql-block"><b>宋末抗元。</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宋德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围攻长沙,岳麓师生荷戈</p><p class="ql-block">守城,大都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b>元代办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元承宋制。至二十三年(公元1286)学政刘必大重建,延祐元年(公元1314)重修,理学家吴澄作记。</p><p class="ql-block"><b>&nbsp; &nbsp; &nbsp; &nbsp;宋元时期岳麓书院大事年表。</b></p> <p class="ql-block"><b>岳麓书院中期</b>(明代)。</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自明宣德始,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瑫、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新建两堂、两馆、四斋、六舍及文庙,奠定现存建筑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正德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先后至此讲学,传播心学。明末,东林学派高世泰讲学书院,岳麓学术传统得以发展。</p><p class="ql-block"><b>重建及恢复办学。</b><br>&nbsp; &nbsp; &nbsp; &nbsp;岳麓书院自元毁为废墟,至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开始修复,经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弘治七年至九年(公元1494-96年)等先后修建,基本恢复旧观,首创崇道祠。并重新办学。</p><p class="ql-block"><b>规制发展及文庙建设。</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新建文庙。五年(公元1526年)又建六君子堂,祀建设功臣。</p> <p class="ql-block"><b>明代学术。</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王守仁访院,其后,王门弟子张元忭、季本、王乔龄、罗洪先、邹元标等来院讲学。明末,东林学派高世泰亦讲学书院。<br></p><p class="ql-block"><b>朝廷赐"敬一箴"。</b><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皇帝颁"敬一箴"及所注程颐视、听、言、动四箴于岳麓,增建敬一亭,后改名四箴亭。</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明代岳麓书院山长表。明代岳麓书院大事年表。</b></p> <p class="ql-block"><b>岳麓书院后期</b>(清代)。</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清朝廷为褒扬岳麓办学之功,先后颁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额,并赐帑赐书,将岳麓列为省城大书院,在官府的大力扶持下,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大批有名望的学者出任山长,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的景象。</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清代岳麓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道光年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康熙皇帝赐额赐书。</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顺治初年,书院继续办学。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赐御书匾额"学达性天"及经书讲义等,因建御书楼。</p> <b>雍正皇帝赐帑及立为省城书院。</b><div>&nbsp; &nbsp; &nbsp; &nbsp;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令岳麓为省城书院,赐帑金一千两。其后湖南巡抚等地方官多次拨款以作书院经费。</div><div><b>乾隆皇帝赐额。</b></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赐御书“道南正脉”额,以褒扬岳麓书院传播朱(熹)张(栻)理学之功。</div><div><b>书院建设。</b></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div> <b>教学与管理。</b><div>&nbsp; &nbsp; &nbsp; &nbsp;清代书院的教学与管理制度严密,制定多种学规,表现出岳麓办学的优良传统。<br><div><b>藏书、编书与修志。</b><br>&nbsp; &nbsp; &nbsp; &nbsp;岳麓拥有丰富的藏书,制订了完备的图书管理制度。同时,为配合书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编撰、刊刻教学好学术成果及书院志多种。<br></div></div> <div><b>新学传播。</b></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清末,岳麓书院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术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div>&nbsp; &nbsp; &nbsp; &nbsp;<b>清代岳麓书院大事年表及清代岳麓书院山长表。</b> <p class="ql-block"><b>学堂-工专、法专、商专时期</b>(1897-1926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廿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拟办湖南大学。期间先后迁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学校虽几经变革,多次易名,但始终为湖南最高学府,原书院院舍始终保持未变。<br></p><p class="ql-block"><b>时务学堂。</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时务学堂成立,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兴民权、倡平等、促变法。戊戌变法失败,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大学堂。培养了不少革新人士。</p> <b>湖南大学时期</b>(1926-至今)<br>&nbsp; &nbsp; &nbsp; &nbsp;公元1926年2月1日,湖南工专、法专、商专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湖南大学,校名匾额悬于岳麓书院大门,并以书院校舍为第一院,1937年教育部改省立为国立,下设文、法、理、工、商五个学院。其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迁校复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办学规模扩大。1953年院系调整,改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改为湖南4学院,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br>&nbsp; &nbsp; &nbsp; &nbsp;今日湖南大学是一所兼有理、工、文、管、商多学科的重点大学,下设30个院系,60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后流动站,69个博士点.104个硕士点,科研教学人员4600余人,在籍学生2万9千余人。<br>&nbsp; &nbsp; &nbsp; &nbsp;岳麓书院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b>湖南大学的筹备。</b><br>&nbsp; &nbsp; &nbsp; &nbsp;1921年,湖南都督谭延闿首拟创办湖南大学,1917年成立筹备机构,1924年,省议会决议正式筹组湖南大学。<br></div><div><b>湖南高等学堂。</b><br>&nbsp; &nbsp; &nbsp; &nbsp;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廷改学制。二十九年,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堂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br></div><div><b>湖南高等师范学校。</b><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21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迁入,改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创建于1907年,以造就初级和中学堂教职员为宗旨。</div><div><b>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b><br></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1903年,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创办,1912年改名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6年迁入岳麓书院。<br></div> <p class="ql-block"><b>省立湖南大学堂成立。</b></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1926年1月,省府颁布《湖南大学组织暂行条例》。委任李待琛等十人为校行政委员会委员,李待琛为委员长。2月1日湖大正式成立。<br></p><p class="ql-block"><b>改为国立湖南大学。</b><br>&nbsp; &nbsp; &nbsp; &nbsp;1937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将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任命皮宗石为校长。<br></p> &nbsp; &nbsp; &nbsp; &nbsp;<b>楚材</b>。图为大成殿。<br>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b>风华</b>。</p> <p class="ql-block"><b>湖南大学的新发展。</b></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9月11日长沙市军管会接管湖南大学,并将国立师范学院、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私立民国大学并入。设七个学院二十五个系。</p><p class="ql-block"><b>毛主席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b></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毛泽东应李达校长之请,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全国的大学很多,毛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屈指可数,此举体现了主席对湖南大学的重视与期望。</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刘少奇视察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b>院系调整与复名。</b></p><p class="ql-block"> 1953年8月,经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改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6月,改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7月复名为湖南大学,设十二个系。</p> <p class="ql-block"><b>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b> 1978年,国务院确定湖南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历任校领导一览表。湖南大学现任主要领导(2011年)。湖南大学院系情况(2011年)。</p> <p class="ql-block">  后记:2024年,湖南大学进入了“985”大学行列,在国家的重视与扶持下,相信湖南大学必将秉承千年学府之学风,续写更璀璨的风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