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山

秦立河

“周末进山玩玩吧,山里凉快。”我原本不想去,但孩子们一片热情,也不好扫兴。于是,一家人开车进山。<br> 开车出城有二十多公里,就看见前面有一道山梁像一扇巨大的屏风横在前面。俗话说,看山跑断腿,果然,又在平原上跑了一二十公里,才靠近了山脚。没想到视觉误差竟然有这么大。汽车抵达山脚下,前面陡峭的石壁挡住的去路,道路也分成两岔,往左边是通往一个著名的景区,往右边是上山的坡道。<br>  汽车开始在山路上爬行,结果绕来绕去,却始终没有离开南面的山坡。公路两边的山坡和树丛,让人并未感觉上升的高度有多大。但透过树丛看那无际的平原,坦荡如砥,如一张巨大的绿毯子铺在大地上,才知道此时已经到了山腰上。汽车继续爬升,绕过一个小山头,穿过一个不太长的隧道,才感觉真正进到了山里边。 公路沿着山脚而行,曲折起伏,前后左右都是山,两边的山头也不断地变换。北方的山不同于南方,山体灰白色的石头裸露着,在石缝里长着一些苍绿的植物,成了这灰白色山体的点缀,只有在靠近山脚的地方,才有郁郁葱葱的树林。穿行在山间公路,不同的山头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背景,如同幻灯片一样,峰回路转,景象万千。长期住在城市,抬头是几何形状的天空,远望是狭长的街道,放眼所见几乎都是工业化的产物,空气中弥漫着汽油的味道。看到眼前这自然所赐的一切,感觉新鲜而美好。 当汽车走到一处比较开阔的地方时,便出现了入山后第一个小村子。山沟里平坦一些的地方能看到庄稼,虽然地块不大,形状也不像平原地区的方正,却透露着人间气息。房屋以小楼房居多,不似平原地区的村落那般紧凑,这一户,那一家,散落在山脚下。路依然是狭窄的,但车辆也明显增加,不时出现拥堵,以致要走走停停。<br>  终于,我们到了一个叫武家湾的地方。右边的山脚下,沿着公路边是错落无致的两三层高的楼房,临街挂满各式招牌;左边山沟里是一个水库,在水库与公路之间,稍开阔一点的地方,有房屋,有帐篷,也有停车场。沿着村里的公路走到村头,看到的都是农家乐、小商店、小饭店之类的。村头有一所小学,连同村委都在一个院子里,一栋两层的小楼,也不像有学生的样子。大概村里的孩子也大多进城上学了。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对面的山头,山沟里开始阴凉起来。前面的山脊起伏,如同骆驼的背。陡峭的石壁,如同一面屏风,屏风上灰白的石头蒙着一层薄薄的红纱,点缀着片片深绿,屏风下面郁郁葱葱的树林如同屏风的基座。山脚下,水库的水呈现绿色,水面平静,一条小船划过,激起层层涟漪。<br>  太阳落山了,山村里开始昏暗起来,而村中公路两边则是灯火辉煌,远远看去如一串光彩熠熠的珍珠,月亮挂在山头,是一弯上弦月,不甚明亮,但静谧安详。 我们在一家民宿住下,吃饭。房间虽然简陋,也算干净。就餐在靠近水库边的帐篷底下,家常饭菜,大众口味,也算实在。有两个叫不出名字的青菜,说是山里的野菜,也无法考证,姑且当作野菜吃吧。起伏的山峰只剩下一些轮廓,带着些青草味的空气中多了些清凉。村子里游客不少,不时有汽车从旁边驶过,静谧的氛围让人心里恬然安适。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继续往山里走,旁边山沟里不时会出现一个不大的拦水坝,蓄起一池清水。山沟渐渐开阔一些,沟底遍地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清澈的溪水在石头上流过,不时激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对岸石壁是层层叠叠的暗红色的石头,陡峭险拔。沟里不少人带着孩子,拿着网兜捞鱼。人们踩在石头上,站在溪水中,那溪水如果不是激起的小浪花,人们仿佛看不到水的存在。溪水、石头、山崖、草木、空气,都让人感觉到自然的纯净。 我们稍事停留便继续前行。前面的车辆多了起来,两边依然是起伏的连山,山路转过一个弯就到了一个小山村,村里建有度假区。山沟更开阔了一些,水流依然清澈,有鹅卵石和不规则的碎石形成的河滩,人们或搭起帐篷,或打起阳伞,在水边、在水里,玩耍戏水。周围山峰耸立,山上树林茂盛。青山绿水,空气凉爽,夏日的暑热被山间的树林和溪水给吸附走了,只剩下凉爽与清新。 两天的旅程结束了,从进山的那一刻,山里的静谧仿佛嵌进了我的心里。人的喧嚣,车的噪声仿佛被过滤掉了。内心只有渴望已久的恬适与安详。 我从小生活在豫东平原的小乡村,那里的土地虽然不多,但平坦肥沃,每年生产的粮食足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我始终想像不出,山坡上星星点点的那点土地,怎能解决村人的温饱?又如何用双腿攀过漫长崎岖的山路走出大山?曾几何时,山村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村里人都想方设法走出大山到城市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山村竟然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理想度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