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唤起的回忆

江中舟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经历,有些经历是终身难忘的。最近在家里整理书柜,翻到了一些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勾起了我的记忆。那是1973年至1978年我在潢川县医院工作的一段往事。<br> 我是1971年从信阳五中直接推荐保送到信阳卫校潢川护训班的学生。那个年代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初中毕业生的唯一去向。我们五中的学生大多去了罗山38公里的知青点。另外一些男同学当年参军入伍。我是作为学校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代表,唯一一个被推荐去上学的学生。当时正值全民总动员,“深挖洞、广集粮”的年代,据老师说我们这批学生是为部队培训的医护人员。毕业后的去向可能是部队。对部队的向往,对军人的崇敬是那个年代我的信仰。多么荣光、多么期盼啊。我热血似火,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自已的一身献给党。两年的培训,我们没有走进部队,但从此走上了从医之路。 <br> 跟我一样被推荐上学的学生共有21名。毕业后我们全部被分配到信阳市各级医院、各种科室。其中大多数同学分配到信阳市地区人民医院,现在叫信阳市中心医院。七十年代的医院各科室都缺人员,同学们分散在内外妇儿、药房、化验室、手术室、X光室等等。在多年的历练中,这批同学都成了医院各科室的中坚力量,担任了重要职务。有的同学经过不断进修深造学习,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颇有建树,逐步通过考试晋升获得了医学高级职称,享受着专家待遇。这些都是后话。<br>我们的学校在潢川县医院内,应该是医院办学,是那个年代的创新。潢川县医院前身是一所美国教会医院,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潢川县人民医院。医院都是美式老建筑,一幢幢的尖顶铁皮房子,木板地面,很西洋化。门诊部、住院部、传染病房等都设在老建筑房里。当时医院有不少从北京、天津、上海、郑州等大城市下放来的医生,都是各科的顶梁柱,虽是县级医院,整体医疗水平还是很厉害的。 <br> 进入潢川护训班后,选我当了班长。当时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间旧仓库改成的宿舍,床挨床,上下铺,十几人一间。阴暗潮湿。进门不开灯啥也看不见。那时的学生没有多余的东西,换洗的衣物放在床头,一个脸盆放在床下,一双鞋子四季都穿的。我每天吹哨子叫同学们起床、上课、作息。民兵式的管理。上课的教室是一个会议室,桌椅都是从信阳卫校运过来的,有“信阳卫生学校”字样。教师是医院的医护人员兼职担任。没有教材,是各科老师自已编写,由我们学生组成刻印小组来刻写油印。我因为在五中时,刻写过宣传材料,所以成了班里的刻写骨干。第一年的前几个月,每天除了上课,所 有时间都是在加班加点刻写腊板、油印教材讲义。<br> 毛主席在1965年6月26日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简称为六.二六指示,为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遵照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方针,结合农村防治工作重点,医院组成医疗小分队,经常下乡巡回医疗。当时的潢川农村水塘密布,蚊虫肆虐,是疟疾、勾端螺旋体等传染病的高发区;尤其是勾端螺旋体病,当年在潢川大流行。短短的几天,病房突然住满了相同症状的病人。走进医院住院部,满院子树底下都是趟在架子车上挂吊针的病人。病人发病后高烧,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严重,肢体瘫软,死亡率挺高。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医院随即进入紧急防治状态。我们正在实习期,医院留下少部分参与值班外,轮流被派往各乡卫生院。当时每个生产队都配备了赤脚医生。我们与赤脚医生一起,由带队老师领着,每天挨家挨户,上门问诊,送医送药。除了帮助群众解决小伤小病问题外,对发烧病人重点筛查。勾端螺旋体病在各级医疗专家的联合攻关下,两年的时间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常见多发的疟疾病,经过采取多年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措施,逐年降低了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回忆那时的情景,我虽然初出茅庐,医疗小白,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为病人着想的意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已深深的扎下了根。<br> 学习时间是短暂的,集体生活是有趣的。很快到了毕业分配。我们班同学几乎全体分回信阳,多数同学进入地区人民医院工作。毕业前,我们班主任王老师找我谈了一次话,问我对分配有什么想法。我当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该有什么想法。我说:革命青年是块砖,哪里需要就哪里搬。王老师说:医院将来要继续办学,需要人员留下来当教师。组织上信任你,准备将你留下。我当时觉得挺光荣的,就听从组织安排,在我十八岁的美好年华,远离父母,留在了潢川县医院,正式踏上了工作岗位。<br> 我被分配在放射科工作,并很快送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回到县医院后从洗片、拍片开始进入值班行列。我一个外来女子单身汉,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泡在科室。深知自已初入社会学识少、道行浅,一张白纸啥都没有,急需充实自已。那时没有夜校、电大,看书学习全靠自觉。除了看些专业书外,我会搬出科室储存的x光片,在观片灯下一张张看,看老师对X光片影像的描述,看老师的诊断报告。如果是住院病人,我还会去病房翻看病人的病历记录。有一段时间在我休班的时间,跟在住院医生后面去查房,看他们对病情的诊断与用药。临床与影像相结合,一点点的积累经验。慢慢的在工作中,病人点名来找我做检查的逐渐多了起来。都知道了县医院放射科有个女医师。<br>  七十年代是个模范人物倍出的年代。如雷锋、焦裕绿、麦贤德、金训华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的我,活力满满,对英雄充满敬仰。把保尔柯察金的一段话写在日记本和首页: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时时激励自已,处处严格要求自已,工作热情极高。吃住在医院,每天不分上下班时间,早上六点起床,洗漱以后先到科室打扫卫生,整理物品。替值班的老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放射科属医疗辅助科室,没有巡回医疗的任务。但我休班时间赶上有巡回医疗队下乡,我会跟着一起去巡回医疗。后来喜欢上照相机,医院有一部海鸥牌国产照相机,偶尔会借出来,自已买胶卷,在巡回医疗时拍些场景照片。用科室废弃的药水,把宿舍围成暗室,用X光的洗印技术冲印成照片。虽然质量差些,却也留下了当时的情景,留下永远的回忆。<br>  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后,卫生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医疗技术早已走在了科技前沿。过去的时光也逐渐被覆盖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那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把我的青春装填的多彩而丰盈。感谢时代、感谢党的教诲,生在这个时代,我——青春无悔! <div> 作者——邢爱茹 写于2024年9月</div> 图1:防治勾体病巡回医疗队留影 图2:巡回医疗小分队送医到在田间地头。邢护士长在为干活的妇女针炙。后面的农民正在插秧。 图3:巡诊到农户家院子里。徐新初医生在为儿童听诊。后站者是门诊邢护士长。 图4:那个年代推广中草药、针炙治疗方法。医护人员都会。杨医生在田间干活的农民扎针炙。旁边的抽水机仍在哗哗抽水。 <p class="ql-block">此文被《老人春秋》杂志缩编后发表在2024第十期下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