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旅游地 足迹交汇前辈,同温古老空间

欣喜的欣

<p class="ql-block">  秋风还没正式刮起,树叶已经大把的涂染地面了。上周已经立了冬,现在却还是十七、八度。太阳出来了,霾气也就自觉的让了路。我也穿戴好自己,以冬天的眼光裹上厚毛衣进行匹配。然后去北京城的核心地段,深度感受原汁的京味气氛。</p><p class="ql-block">​ 我把题目定做“足迹交汇前辈,同温古老空间”,因为沿途所经的是“雍和宫—国子监—东公街—鼓楼”一线。都是京城的大牌名号。街道古老,牌坊古老,雍和宫古老,胡同树木以及两旁的四合院无不古老,而且其中还有一两所名人故居。走在这样的地界,想不浮想联翩都难。因为我就在想,住里面感受会如何呢?</p><p class="ql-block"> 如今胡同里所见的住户以各类规格的自建房居多。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堆在门口,有个小门脸开个小铺,卖点煎饼果脯之类,让人觉得特别接地气,透着百姓生活的烟火。但这也不算特色,全国各地这种小铺是常见的。真正属于京城特色的是大红大绿披挂的三轮车,车夫摇着铃铛,慢条斯理的载着游客穿街过巷。还有,就是那些涂着朱红的油漆大门之内的神秘。</p><p class="ql-block"> 这类大门鲜有洞开的。开着的都属于单位所有,街道办、研究所居多,高规格的就得说国子监太庙了。想着它们的原设主人,不是皇家祠堂,就是侯门公府之类的吧。院墙一律高大,青砖涂泥抹缝,歇山的房顶,门前有石狮子把守,有些门里会有一堵大影背把里面堵的严严实实,还有高门槛,拴马石等。里面的房舍井然有序,场院阔大,载着古槐,柿子树,还有银杏。在这个季节,里面的金黄也渲染到墙外,人走在大街上,一样的气派,一样的沉静。</p><p class="ql-block"> 走这种胡同,有一种古往今来的重叠感。北京是真正的古城,也许我的脚下正是杨昌济老先生曾经散步的路线。还有国子监街曾有多少翰林们的往来?</p><p class="ql-block"> 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市井百姓,他们脚下的路却同一条,每天发生的故事千千万万,过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故事的主角和内容换了多少茬,不得不说社会真的进步了,标志之一便是敞开了胸怀,兼收并蓄,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览她的容颜。 </p><p class="ql-block"> 进出国子监大门的有年迈的夫妇,还有甜蜜的小情侣,举着相机和棒棒糖,花枝招展的留影。这条路的过客如今更轻松,更自信。庄严的古都同意今人站到她的肩膀上,带着她的气息去描绘更美的蓝图了。 </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外卖佛教法器的多,还有算命起名的。随便走进一家小店,里面都是香烟扑鼻,珠串薰炉各种各样,但如果不懂行最好别问价格。我沿国子监街直线向西,作为胡同,这条路是最宽的,但毕竟不算真正的大街,所以说没有公共汽车通行的。我计划吃点东西,竟然找不到合适的饭馆。其实也有两处饮食店,但属于网红店,要品尝的食客在门前排着长队等叫号,再有就是小小的酸奶店,冷饮店,咖啡店,小煎饼店,都不是我想吃的。直到走出了这条街,才算到了正式的大马路上,这下可以随便挑了。沿街的旗袍店,玩具店,饮食店,五金店,水果店超市应有尽有,走的我脚疼。我到一家老北京卤煮店要了一碗豆泡汤,一个芝麻火烧,一个茶叶蛋,不过八元钱。</p><p class="ql-block"> 趁着天色未晚,我又买了点榛子,直走到鼓楼,才坐着地铁回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