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北农村的自创语言:说道,就是规矩的意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约定俗成的“说道”,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今天,咱就聊一聊农村生孩子的有关“说道”,也是蛮有情趣的。</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妇女怀孕后的生理反应叫“闹小病儿”。过去,经常听见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大娘婶子们叼个大烟袋在院门口高一声低一声吵吵:“二老蒯,你儿媳妇结婚都半年了,咱还没动静?”</p><p class="ql-block"> 叫二老蒯的婶子用埋汰的大襟擦擦烂眼边子,喜滋滋回答:“昨天晚上开始闹小病儿了。”</p><p class="ql-block"> 妇女“闹小病儿”就是怀孕了,也可以说成是“有喜”了。闹小病儿的女人又被称“重身板”“双身子”的人。</p><p class="ql-block"> 新媳妇从闹小病的时候开始,娘家妈就开始忙火起来,跑供销社,买布料,棉花等物品,张罗给未出生的外孙子(或外孙女)做小棉被儿。为的是为了“捂风”,让孩子不受风,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东北农村医疗条件缺乏,缺医少药,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自然生。那个时候,一个村屯就一两位老嬤婆,老嬤婆就是接生婆,农村都这么叫,我还没有论证过它的来历。老嬤婆都是生过孩子的老太太。她会一些简单的接生实践知识,在接生的时候,也能够采取一些一些土办法,例如:她会生孩子的妇女,说她出生的时候,草眯,使劲打了几下屁股,才哭出点人的动静来。于是,孩子妈放松了,很快分娩,老牛婆又说:“这可好,还没嘎嘎蛋呢,孩子落地了。你上辈子积德。”于是孩子妈一高兴,奶水就足了,老牛婆会办事会说话的名声远扬,隔着几个屯子,都有人套着牛车来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出生了,东北人叫落草。过去在生孩子的时候,是要把麦秸铺在炕上,让新生儿直接降生在草上。一个落字,说的是降生的顺利,直接掉下来的,一个草字说的是马驹子牛犊子生下来就草料充足,不愁吃的。用这个意境,体现了人们的良好期盼,更符合萨满文化对其他动物生命同等尊重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老牛婆接生的时候,要把男人赶出去:男的都出去,听着谐音说:难的都出去,顺利的留下来,也是图一种吉利。孩子出生了,老牛婆报喜,一般不说生个男孩,生个小子,而是说生个带把的。就是要避免男孩的谐音难孩。小子也有小人的意思,带把的说的是,手掐手攥的把握,准成。生了女孩老牛婆就说,生了一个丫头片子,意思是,这次被丫头骗了,下次保准生男孩。农耕时代需要男劳力,生男孩意味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持续,重男轻女的重点,不是轻女,而是重男。东北没有溺婴的,女孩也是宝贝。</p><p class="ql-block"> 老牛婆接生后,要赏给接生婆钱或者东西,生男孩多赏,生女孩少赏。 孩子出生后,主人家马上做饭,在场的都有份儿一起吃饭。给新媳妇做的饭,一般是熬小米粥,煮鸡蛋。不能吃咸的东西,大人吃盐多了,新生儿的小嘴就会起泡。</p><p class="ql-block"> 新媳妇坐月子的屋子,叫“月房”,一般外姓的男子是不许随便进入的。一般在第三天要请客人吃喜儿。娘家来下奶日期,也有讲究,如果是外孙子,一般选在第五天;如果是外孙女,一般选在六天或七天。来的时候,要把孩子出生前做好的小被儿带来。生的是外孙子,要直接给盖上;外孙女就不给盖了,不给外孙女直接盖上,主要是防止以后生出一窝姑娘。</p><p class="ql-block"> 新生婴儿出生后,用一块方形红布褯子包上两条腿。在小孩的腰间用一个叫“带卡子”(一个用布缝制的宽带子)把小孩绑起来盖上小棉被就可以了。一般等到满月(以前都要过百天)才穿裤子。这样孩子睡觉很实不容易醒,孩子长大以后,两条腿才更修长。小孩子通常睡在草口袋上,因为草口袋保温,又不热还透气。小孩子不容易热着生病。</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出生后的婴儿要睡头。枕头一般用高粱装的,枕头有一定的硬度,小孩子睡这样的枕头,就会睡出一个很好看的头型,把后脑勺的那个应长出来的部分睡成扁的。</p><p class="ql-block"> 小孩出生后,也很讲究踩生。踩生是指小孩出生后,不知情的人第一个来到小孩的家里,这个人就是踩生的人。说是小孩子以后在性格才能等方面会像这踩生的人。因此谁踩生这很重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满月后,新媳妇的娘家人接闺女和孩子回娘家住些日子,叫做躲“臊窝子”。因为月房一个月关窗户关门,屋子里会有一种婴儿的尿骚味儿。小孩子回姥家的时候,在临出门之前,要在孩子的鼻梁儿上抹上一条黑色的杠杠,叫“打个狗”。等孩子从姥姥家回来的时候,也同样要在孩子的鼻梁儿上“打个狗”。不同的是,回来时打的狗是白色的。 有句顺口溜,叫做:“青狗来,白狗走,活到八十八九十九。”寓意着长寿,就像人的头发由黑变白一样,太太平平地走过此生。打个黑狗,吓唬吓唬那些妖魔鬼怪,孩子第一次出门,离孩子远一点,有一种辟邪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孩子回自己家的时候,孩子的姥姥还要给孩子脖子上挂一桄白色的线。那线要打一个活结,在那结上要塞上钱。这个钱是必不能少的,也不光是孩子的姥姥,但凡是媳妇娘家的直近亲属,称呼姥姥辈分的亲属,也一样要挂一桄白线再塞上钱。</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新生活,新科技,农村发生了新变化,各种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淘汰和淡化。以前的一些“说道”,已经远离了我们,只能在老一辈人的讲述中或者在影视剧再现,如果我这篇文章能够引起你的回忆,或者对你了解东北风情有所帮助,我是很欣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景音乐:老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词:郑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曲:刘立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演唱:秦艳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